關於「低軌道衛星」的文章
太空產業 2025 年產值 3000 億的關鍵:串聯學界、業界與國際,全面強化人才量能
臺灣太空產業發展迅速,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的太空計畫積極推動人才培育。計畫包括海外研習、國際培育營、產業研發解題等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國際視野。近500人受惠,使臺灣太空人才量能持續擴大。企業也能從研發解題專案中獲益,加速產品研發計畫的進行。
太空產業人才危機?別怕,政府搭橋串起學校太空菁英與企業研發需求
近年來,全球各國都在面臨缺人缺工的危機,尤其臺灣更為顯著。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太空產業需要向即將畢業的學生招手,並提供實際訓練機會,以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這個領域。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也推動產學交流,以培養更多太空產業專才。
以「人才力」為基石,推動太空成為臺灣下個兆元產業
因應產業建立接軌國際與系統整合能力的需求,經濟部工業局「太空產業供應鏈發展推動計畫」在南北兩地舉辦了國際培育營,邀請國內外講師結合實務教學,協助年輕學子掌握國際趨勢,並建立低軌衛星與地面接收站的系統整合設計知識及實作經驗,為產業及早培育未來人才。
中華電信新增營業項目:發電業!
配合政府 ESG 政策及 2050 年淨零碳排趨勢,中華電信決定擴大發電規模。中華電信表示,拓展業務範圍投資建置 2MW 以上大型案場,則需新增「發電業」營運項目,並申請發電業執照,才能符合電業法規定。
跨入太空「星」趨勢,掌握未來新機遇!
太空產業將於未來 10 年進入蓬勃發展階段,而臺灣在資通訊製造業的經驗和優勢,為低軌衛星產業奠定良好基礎,再加上政府的積極推動,無疑讓太空產業的未來顯得一片光明,就等著年輕學子們加入一展長才。
新太空戰時代!臺灣優勢在哪裡?
臺灣在全球資通訊設備供應鏈中原本就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隨著太空產業發展,更有許多廠商打入衛星與地面設備的供應鏈。唯有足夠的人才,才能支撐產業走向衛星系統整合,將臺灣在通訊產業的優勢延伸到太空產業。
磁暴是 SpaceX 一夕砸 40 枚衛星唯一主因?日本研究:Starlink 發射機制也是問題
低軌道衛星普遍都是一口氣升空到目標高度。然而,Starlink 為了節省燃料等更高效的運用目的,嘗試了先將衛星發射到 210km 的高度、之後再讓衛星自行上升到目標高度。這很可能是本次讓衛星失能的影響因素之一。
首枚一般人也能操作的衛星!SONY「EYE」發射成功,開放遙控拍照體驗
「EYE」衛星上搭載 SONY 製的相機,使用者可以透過操作模擬器預約拍攝地球或星空,到了使用者指定的時段就會自動拍照、並讓使用者下載影像。未來管制室也預定開放參訪見學。
太空是人類的未來,人才培育是臺灣衛星產業發展的關鍵,累積產業鏈發展動能
過去太空產業發展因高技術門檻、高成本,主要由政府主導,如今低軌衛星較低的生產成本、高汰換率的情況,未來的衛星應用充滿無限的可能與商機。而人才培育則是太空衛星產業發展最重要的一環。
天空不是盡頭而是全新的開始,衛星夥伴同舟共濟,頭家共育人才
太空經濟興起,國際間爭相競逐太空市場龐大的商機,臺灣也同樣提升科技預算,積極布局太空產業,經濟部工業局「太空產業供應鏈發展先期計畫」規劃衛星產業人才發展系列工作坊,整合國內外頂尖師資,提供太空產業趨勢分析及案例分享,回應國內衛星產業鏈夥伴人才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