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政策」的文章
專欄
【開放文化觀點】難用、歧視又卸責!美國政府的人臉辨識服務如何辜負成千上萬失業者?
美國許多州政府在提供失業補助時,看上一家身分辨識公司「ID.me」。但推特在過去幾個月,湧入了大量的失業民眾呼救,他們既無法通過自動驗證,也常花費好幾個小時,還是等不到「薛丁格」的人工驗證。ID.me 靠著「預防失業詐欺」的大旗在各州狂掃標案,但當 Vice 詢問 Blake Hall 這些數字如何計算,Hall 卻不願正面回應,只表示這些數字的計算方式是一致的。
趨勢
傳美證管會凍結中企 IPO 擬制定披露風險新規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美證券管理委員會已停止受理中國企業在美國 IPO 及其他證券銷售註冊,同時制定新方針,要求中企向投資人披露北京政府新監管的風險。
活動採訪
臉書沒有在偷聽!Facebook 公共政策團隊總監 Steve Satterfield 說明隱私與廣告雙贏策略
Satterfield 認為隱私安全讓 Facebook 和使用者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另外對於 Facebook 會竊聽、偷看對話紀錄這些迷思還在流傳,感到遺憾。
評論
【開放文化觀點】亞洲國家數位身份證的使用概況(下篇:新加坡、南韓、台灣)
數位身分證爭議點多在於資安相關問題的不信任,目前看到新加坡、南韓在制度上的補強也是個資外洩後的亡羊補牢,台灣可以各國前車之鑑,審慎檢視現行的法規是否完備,並尋求官民合作保障個資蒐集與使用限制。
評論
【開放文化觀點】青少年看與不看色情影片,誰說了算?
根據國健署調查,台灣約有 69.7% 的學生第一次接觸色情媒體時未滿 18 歲。問題在於,年齡驗證如何公平?限制青少年觀看色情內容有合乎倫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