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工作技巧」的文章
沒有熱情就不夠格當開發者嗎?
許多研究都指每週 40 小時是最有生產力的工時,不過 Malcolm Gladwell 在《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中也提到,要邁向成功需要一萬小時的練習。而我的合氣道教授則說,練習愈多你就會變得愈強。
【世界公民】收到印度客戶的 Mail 寫 「Kindly do the needful」,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專欄寫過幾篇聽懂印度腔,很多讀者都說實用。但有時聽不懂印度人的英文,問題不在於腔調,而在印度人獨樹一格的英語用字,可能連英國人也不見得懂。
寫給熱愛卡比獸的——漸層配色(番外篇)
昨天晚上坐在工作桌前抱怨著 Pokemon Go 怎麼在台灣還不開放?抱怨之餘意外在 Dribbble 發現一位神級中國設計師 gsmike 的作品-皮皮 icon,就…忍不住來做一顆卡比獸版本的 Rebound,在這邊跟各位分享/紀錄一下製作流程。因為有不少的朋友在詢問這顆 icon 的製作過程,那麼…我希望請卡比獸本獸來跟各位說明自己的製作過程——
作為創業者,你真的會講故事嗎?
作為創業者,會不會講故事對你的創業路途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對內,要學會向公司員工講故事;對外,要學會向用戶和投資人講故事。現為智慧運動服品牌商 Athos 營運長的 Don Faul 接受 First Round Review 的專訪,分享了自己在 Facebook、Pinterest 和 Google 等公司學習到的講有影響力的好故事的詳細策略和戰術。
矽谷成功模式:花 8 成時間想,2 成時間做
在矽谷因緣際會跟許多台灣公司、新創團體合作。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一時居然不太適應。我在自我調整的過程裡,感受到台灣和矽谷 IT 人才截然不同的 mindset。
邁向 UX 之路,你需要帶上的人類學專業力
到底要怎樣才能增進自身的脈絡解析力?擁有一雙如同人類學家般的敏銳觀察眼,擁有一顆如人類學家般充滿好奇的赤子之心,並如同人類學家般,擁有對於多元文化,物件內涵及象徵符號的判斷與熱情。
寫給不是設計師的——漸層配色(下)
作者現職是一位對於研究設計與使用者體驗充滿熱忱的 iOS 工程師,由於其本身非本科系(設計相關)出身,也不是資工相關出身,特別撰文分享其運用漸層配色的心得。全文共分(上)、(中)、(下)三篇,(下)篇主要介紹的是「基礎複習/練習」、「角度漸層變化(Angular Gradient)」、「金屬漸層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