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tagram 是當前社群行銷兵家必爭之地。不只涵蓋了美食、生活、追星等輕鬆內容,近年來知識型內容也陸續進駐 IG,並闖出一片天!
如果你沒有大型企業行銷部門的雄厚資源,一個人要如何打贏這場仗,成功在 IG 建立個人品牌?這次 INSIDE 邀請思葒(S 編),分享知識型個人品牌在經營 IG 帳號的心法。
從西文系畢業的思葒,原本其實是在墨西哥從事貿易相關的工作。經歷在西班牙讀時尚行銷碩士、在服飾品牌學習線下經營、視覺陳列後,2017 年回到台灣的她,發覺社群行銷是個「被小看」的職業。
雖然被企業、媒體稱「小」編,但卻手握無限大的線上行銷資源及品牌曝光渠道,使她漸漸想要離開既有的職場規劃,以自身學到的社群行銷知識,開啟諮詢生意,幫助品牌端處理社群行銷。
要想幫助品牌,也許自己該先成為一介個人品牌。思葒就開始經營 Instagram,原先只是想要把 IG 當「作品集」,讓企業端跟客戶可以一目瞭然她的作品。「IG 是個很好的策展工具。」思葒說:
「透過圖片、文字、限時動態,不到三分鐘就可以瞭解你這個人,所以 IG 的任何編排細節都不能馬虎。」
把 IG 當作策展工具,思葒漸漸經營起心得,她也發現:原來自己的熱情所在,並不是接 B2B 品牌端外包的行銷案,而是幫助成千上萬像她一樣想開始經營 IG、建立個人品牌的個體戶。
因此,思葒將自身定位修正為幫助個人品牌經營的社群諮詢師,以「創作者教科書」為目標。不懼怕其他個人知識型 IG 、微型 KOL 崛起會分走注意力,她反而覺得個人品牌要齊心聯手,幫助這個產業共生共榮,建構良性循環。
自媒體是創業的一種,而創業就是要解決別人的問題。
思葒不斷強調「內容為王」,要先思考「你能提供甚麼給讀者」,而不是急著衝追蹤數或是忙著排版。這是個順序問題,先決定自己的定位,認真產出好的內容,讓使用者先喜歡上你的內容後,然後再適時地釋放出「人味」,加強粉絲的忠誠度,最後讓他們愛上你的「人」!
思葒提供個人品牌創作者該具備的五種思維:
經營這麼久,都沒有靈感枯竭、內容產不出的時候嗎?思葒表示,自己目前還沒有這個狀況。靈感獲得有幾種管道:
雖然都告訴向自己諮詢的個人品牌要「理性創作」,但思葒笑說自己完全是直覺型的創作者,內容產出很看氣氛。感覺來了,就會馬上打開手機的靈感便籤,隨手記下,以防創作想法從指間溜走。
多渠道策略經營
雖然思葒以 IG 為主,但其實她也有經營 Facebook、Podcast、個人品牌網站,而根據媒介特性,每個渠道的意義與策略也都不同。
IG 是策展自己魅力的舞台,也能快速地激起社群擴散,玩法不斷創新,且能和粉絲即時互動。
Facebook 則是「現代黃頁」,就像店家沒上架 Google Map 就不容易被找到一樣,Facebook 是觸及多元大眾及提升 SEO 的地方,但缺點就是「太過官方」。
Podcast 因為媒介特性,是個可以讓自己想說的話被完全傳達的地方,因此思葒會邀請有興趣的來賓,與自己一起探討更深度的議題。
最後,網站則是塑造形象的管道,不以流量為主,卻可以給閱聽眾鮮明的個人印象。
經營多個渠道聽起來很累,但思葒會使用「同一內容多元擴散」的方式,把一篇內容同時分享到這些所有渠道。當然,還是需要根據平台特性稍做修飾,「我辛苦寫的內容,就是想給越多人看到越好!」她笑著說,此舉除了節省經營成本,也可以快速建立 SEO,使更多人看見你。
提升鐵粉黏著力
前期致力於找到定位、產出好內容與建立 mindset,成為奈米網紅後,就可以思考如何加深鐵粉黏著度,讓粉絲愛上「你」這個品牌!
KPI 設定
當企業行銷部門或個人品牌想開展 IG 品牌時,請先搞清楚想要在 IG 經營的原因。
如果想要經營品牌形象,粉絲互動率就會是關鍵指標;如果目的是衝流量、衝知名度,首選要關注點擊率;若是想導流電商,則訂單量才是最該關注的地方。
根據每個品牌的目標不同,KPI 就有所不同。在社群的世界裡,沒有公式,趨勢瞬息萬變,品牌也得敏捷調整。因此,粉絲量停滯不前也不用太擔心,只要專注在當下的目標為何,確定有持續往目標邁進,不一定要追求粉絲增長率的高低,也能做好 IG。
而 S 編工作室內部其實更多時候是使用 OKR 管理法來掌握工作目標,每週與夥伴檢討平台狀況,以隨時調整經營策略與狀況。
思葒坦言,知識變現不能急,除了業配之外,個人品牌的商業模式大多為轉型成專業的講師、顧問,或是以內容為主的作家。
以思葒為例,她現在以社群品牌經營、職涯諮詢的顧問為主業,偶爾會安排線下工作坊、演講與粉絲見面,明年也有出書、出電子報與紙本季刊的計劃。以內容為中心,但不以網路為界,用更多的樣貌把內容變現,成為個人品牌的商業模式。
雖然目前知識型 KOL 大幅崛起、IG 上的奈米網紅競爭激烈,但思葒仍非常建議品牌或個人可以進駐 IG,原因是:太好玩了!
社群玩法多變,沒有單一形式也沒有規則,全靠個人的創意與獨特性來吸引粉絲。而且 IG 媒介特性擴散快速、粉絲累積快,是個很好的曝光平台。臉書雖也有擴散快的優點,但過於官方的形象,較難與粉絲培養起忠誠與親密度。
現在競爭激烈,但只要找到自己的藍海市場,提供其他知識型經營者無法提供的內容,還是有機會闖出自己的 IG 一片天。
核稿編輯:李柏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