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 推行全球統一標準的「QR code」支付,台灣 2018 正式上路!

隨著現今行動支付在國際之間不斷推陳出新,愈來愈多由物聯網所建構出來的支付生態,正改變著舊有的消費型態。除了在現有的支付體系以外,支付技術公司 VISA 將積極推廣 QR Code 的採用,採取全球統一的規格,同時具備簡便、快速、安全的特性,將有助於加速台灣支付的創新,預計台灣最快在 2018 年底前可全面上路。
所謂的 QR Code 統一規格,是由各大國際發卡組織共同成立的 EMVCo 機構所發行,目前由 Visa、Mastercard、JCB、美國運通、中國銀聯和 Discover 共同負責。EMV 原本代表 Europay、MasterCard 與 Visa 三家信用卡公司,主要任務為發展、制定與主管維護 EMV 支付晶片卡的規格、標準與認證,監督並確保該標準於全球的安全互通性與其付款環境的可用性。
甚麼是 EMV 標準呢?其關鍵環節是在每筆交易中加入動態數位資料,在進行終端支付後,持卡人可以使用 PIN(個人識別碼)或簽名來確認消費者確實持有自己的裝置,其中動態資料很難被複製,這使得晶片交易變得非常安全,降低偽造和詐欺的風險,而 EMV 標準已經在 80 多個國家獲得採用。
此概念是國際金融業界對於智慧支付卡與可使用晶片卡的 POS 終端機以 ATM 機等所制定的標準,其中 QR Code 所能應用的場域非常的廣泛,涵蓋實體零售、非實體通路、O2O 模式等等,採用 QR Code 標準,可解決沒有 POS 機,無法提供民眾刷卡的問題,這項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將可大幅提升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便利性。
從今年三月起陸續進入台灣市場的國際行動支付 Apple pay、Samsung Pay,與 Google 所推出的 Android Pay 更是逐漸改變台灣消費者的支付模式,消費購物也更為便利。不過,目前台灣可以支援感應支付的設備只有四成,還有許多通路要不就是得更新設備,要不就是要以其他方式進行支付。
目前由台灣 20 多家銀行所推出的行動支付服務已涵蓋 3500 萬張卡片數量,高於 2300 萬人口數,這顯示台灣在行動支付上趨於成熟。而 VISA 台灣區總經理麻少華表示:「物聯網(IOT)正在改變你我生活、特別是在支付領域,VISA 支持推動 QR Code 全球標準以及 VISA 代碼化服務(Visa Token Service),以確保支付交易享有暢行全球的便利與國際規格的安全保障;透過全球標準規格推動,幫助台灣接軌國際支付發展。」
除了透過數據調查顯示,台灣民眾樂於擁抱數位或電子支付,更是預測 2020 將會有 500 億個行動上網裝置,到時代碼化的安全技術將成為關鍵。那麼如何解決呢?方案就是將你我信用卡片上真實的 16 位卡號、有效期限這些外顯的帳戶資訊,以代碼取代,讓使用者的資訊不會留存於商家,這樣的做法也能透過金融機構、商家、支付業者共同打擊網路駭客,共同守護安全的網路交易。
VISA 台灣區創新產品及技術總監陳志銘也分享,不管實體通路或是線上電商,其實都很害怕自己掌握了那麼多使用者的交易資訊,但又無法百分之百保證自己不會被駭客入侵。所以代碼化的支付,其實對商家和消費者來說,都是一個保障。
有鑑於此,目前最先推出交易代碼化支付的是 Netflix,已經不再留存消費者的卡號等資訊,而是直接與銀行、VISA 等支付技術公司合作,在消費者第一次授權之後,將信用卡資訊直接代碼化,未來的付費都透過代碼來進行,就算代碼資料外洩,也無法在其他通路消費。
然而,要做到這樣,也要環境的配合,Netflix 能做是因為美國大多數發卡銀行都可以發行代碼,目前台灣能夠發行信用卡代碼的銀行還不多,就算電商想做,也還沒辦法。而 QR Code 的標準,就是一種代碼化的機制,確保了商家和消費者的安全,同時也不會犧牲便利性。
許多人可能已經都使用過 QR Code 支付,但是問題在於現在的 QR Code 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技術標準,而 EMVCo 未來一季,將會公開 QR Code 支付的技術標準,希望可以提供業界統一而可以受檢驗的規範,VISA 也將在確認技術標準之後,再進行開發。
如今是個習慣在網路上頻繁交易買賣的時代,買賣除了商品的實用程度以外,支付型式也迎來了嶄新時代,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交易的安全性,也許 VISA 公司推動的這項 QR Code 全球標準付費方式,能因此加速行動支付的普及外,更能保障交易的安全與便利。
VISA 並不是要將 QR Code 支付當成未來的主力支付方式,而是提供各種支付技術的解決方案給市場,包括感應式、QR Code 或是現行大家最熟悉的晶片信用卡,其實都是其中一種技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