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們對於 AI 的感受 - 包括對 AI 的期待、恐懼及意義將有助於成功設計並推廣 AI 產品。為此,Arm 與 Northstar Research 合作發布《Arm 2020 年全球 AI 調查報告》,揭露了許多有趣的觀點 :
未來人類與 AI 的互動將更趨於無形 : 2017 年時消費者對 AI 的認知較為「科幻幻想」,30% 的消費者認為 AI 將與機器結合,38% 認為會以虛擬全像投影顯示,2020 年 52% 的人理解 AI 將無形的內建於日常科技中默默改善生活。
人們對 AI 是否擔憂? 不同年齡層對 AI 是否全然美好看法迴異,45 歲以下的消費者習慣於線上分享,對 AI 抱持樂觀與興奮的態度,但 45 歲以上的人們則存有擔憂,歐洲參與者擔憂 AI 的決策凌駕於人類之上因而失控,歐美參與者則擔憂 AI 取代勞動力造成失業,亞洲國家擔憂資料隱私與外洩風險。而屬於高齡社會的日本,由於對長者照護需求高,僅有 20% 的受訪者表示完全無法信賴由 AI 照護其高齡家屬,數值遠低至歐洲與美國的一半,顯示人們對於 AI 裝置的態度會隨需求而改變。
人們最想要 AI 協助解決的問題 : 消費者最希望 AI 能夠根據交通狀況自動調整燈號與車流以解決擁塞,其次為 AI 能協助完全自動駕駛,排名第三為無需等待人工客服而能立即回覆的 AI 客服。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希望 AI 不要過於自主或獨斷,基於隱私人們希望採用「半連線」裝置,即僅在必要時與雲端連線,平時則由終端裝置處理。
AI 自動化願望清單 : 消費者最希望 AI 能帶來的效益
最受期待的智慧家居裝置種類 : 前三名為可預測何時該更換燈泡等維修工作的智慧家庭中樞、可辨識可疑聲響的監控攝影機,以及可過濾不宜孩童觀賞內容的智慧電視。由調查中能看出消費者希望智慧家居裝置能提供安全便利,但安全與是否覺得被侵犯僅有一線之隔,例如當電視能透過監測觀眾的視線移動學習觀眾對哪個廣告較有興趣時,只有 1/3 的人可以接受;若出門時攝影機警告其服裝不符合天氣預報亦較不能被接受,顯示牽涉個人隱私時,人們容易產生不快感,但當 AI 裝置協助的對象為孩童時,防止他們收看電視上受限內容時,受訪者較能接受。
消費者較能接受 AI 協助網路購物 : 最被接受的智慧購物裝置是利用 AR 將家具採購虛擬化的智慧眼鏡,次為利用 AR 虛擬化穿衣風格的智慧鏡子,第三名為根據以往購物紀錄做出建議。目前已有不少線上購物業者針對客戶過去的購物紀錄做出 AI 採購建議,高達 49% 的人表示能夠接受。整體而言人們對 AI 協助購物感到安心,但當 AI 跨越了界線,例如在受訪者最喜愛的餐廳架設攝影機,以便服務生建議他們常點的菜色或向常客提供折扣時,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願意接受這樣的 AI 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