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就像瓦干達,但如果我們一直拿錯尺去量呢?

本篇來自 Medium,作者為台灣微軟資深協理 Daniel Chang,(張立業) 熱愛科技,熱愛微軟。很幸運於 2002 加入微軟,現任客戶成功資深協理。微軟雲端生產力平台 Microsoft 365 、Office 365 傳教士,協助企業導入現代化辦公室並進行數位轉型。
上個月我的一篇 Facebook PO文,提到了我去廣州出差,順便去找了在騰訊微信總部工作的前微軟實習生 -Office大使。我們聊到了年經人在大陸工作的甘苦談,最後有一個感傷的結論:就是以他現在微信的薪資福利,要回台灣很難了。同時也提到了另一個前 Office 大使也去了杭州的阿里巴巴工作,我一方面為他們感到高興,一方面也為台灣如何留住優秀的人才感到憂心。
這件事其實一直盤旋在我腦海,揮之不去。難道他們就真的回不了台灣了嗎?為了得到更好的待遇,就必須一直在異鄉打拼,沒有別的選擇?當我們在衡量去哪裏工作的時候,除了有形的薪水之外,有沒有其它的考量呢?
最近這一陣子,我去了北京、上海、廣州、常州、珠海等一、二線城市,的確,我每次去都有新的發現,無論是硬體或軟體,都進步得很快,也有很多創新的商業模式。但總覺得少了什麼,就像是一盤精美的佳餚,但好像少了一個味道。當我每次降落台北時,總是有一種 「真好,我回到家了」的感覺。我不禁思考,除了是因為「回到家」之外,還有什麼別的原因嗎?
以 GDP 來說,大陸是世界排名第 2名,台灣是世界排名第 22名,當然大陸的市場是比台灣大得多。但是我們追求的就只有市場大小跟薪水的高低嗎?有沒有別的指標可以衡量其它更重要的事?
有形的 GDP vs. 無形的 GNH
結果我真的查到了另一個指標 — GNH (國民幸福總值 )。GNH 包含四大支柱:環境和資源保護、公平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傳統文化的保留、優良的治理制度,讓國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均衡。不丹政府更把它們細化成了心理幸福、生態、衛生、教育、文化、生活標準、時間使用、社區活力及良好的管理狀態這九大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相應的指數標準,最後開發出涵蓋國民生活每個方面的 72個「幸福指示器」。
台灣 GNH (國民幸福總值 ) 在東亞地區排名第 1名
如果以 GNH 來看,台灣世界排名第 33 名,在東亞地區排名第 1名 (大陸世界排名第 86名,日本世界排名第 54名,南韓第 57名,香港第 76名,世界第 1名是挪威 )。如果你追求的不只是金錢,而是快樂,那台灣可算是亞洲國家名列前芧。(如果是台灣人,當然還另外有加分,因為是家鄉嘛。)
除了 GNH之外,還有什麼論點可以支持台灣值得優秀的年輕人留下呢?
今天在 DIF 2018 (數位創新論壇 ) 中, AppWorks 創辦人林之晨剛好提到了一個有趣的論點。
「台灣就像瓦干達(Wakanda)。台灣有許多長處與實力,只是沒被外界看到,且台灣雖然在外界看來只是小國,但卻有著讓外界驚嘆的實力。從外界的眼光來看,瓦干達看似落後的國家,但卻深藏先進的技術,對照到台灣,乍看之下台灣建築物、街道跟機場航廈老舊,多數人還在使用現金交易,『看起來時間好像凍結了』,但如果深入探究,其實台灣擁有多項領先全球的數位服務以及數位經濟。」
台灣名列世界前芧的指標 :
以上的指標都讓台灣在數位經濟的發展,在世界上佔有非常好的戰略位置。其實台灣還有許多領先世界的地方:
今天中午吃飯,巧遇年僅 28歲的 Cobinhood 創辦人陳泰元,席間他說:
「台灣有很多優秀的人才,我創業就是要以高薪吸引海外人才回來,以台灣為總部,做全球的生意!」
目前 Cobinhood 有 100多個交易對(由兩種不同數位貨幣組成,例如 ETH/BTC就是一種交易對,可以用乙太幣兌換比特幣,反之亦然),每日交易量達 2千萬美元,其中用戶有六到七成來自海外,主要為歐美地區,現已成為全球交易量前 30 大之虛擬貨幣交易所。現在 Cobinhood團隊約 80人,預計在年底擴編到近兩百人,其中技術領域占八成,祭出平均年薪 150至 200萬的年薪來吸引台灣優秀的人才。就如林之晨所說 :
「台灣就像瓦干達,如果瓦干達有珍貴的金屬『汎合金』(Vibranium),那台灣最珍貴的資源就是『人才』!」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有的人追求的是快樂,有的人追逐的是名利,有的人嚮往的是理想的實踐,沒有所謂對錯。
大家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要表達台灣已經很好了,不需要再進步。我們的確需要政府及有遠見的 leader帶領台灣做產業整體的升級及轉型,找到台灣的利基點 (如 AI、區塊鏈 …等 ) 及商業模式,以創新的方式創造對全世界都有價值的產品及服務,提升台灣的人才競爭力。
如同一開始提到的,我為去騰訊微信及阿里巴巴工作的大使感到驕傲,也為他們高興,不過同時也想提醒在評估是否離鄉背景,去外地工作的年輕人,你到底想追求的是什麼?如果你最終想追求的是幸福 (包含親情、友誼、自由、健康、意義 ),那你不應該只拿薪水這把尺來度量,應該有更多綜合的考量,不是嗎?
如果你是優秀人才,會不會有不同的選擇了呢?
如果你是台灣企業的負責人,是不是也應該重新思考吸引人才的策略呢?
如果你是相關單位,是不是有更有效的計劃來提升台灣產業整體競爭力,並集中資源,找到對的方向來育才、用才及留才呢?
#如果我們一直拿錯尺去量了呢 ?
#台灣就像黑豹電影裏的「瓦干達」
#台灣企業也以高薪吸引優秀人才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