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LINE Pay「變台」的技術:專訪 LINE Pay 台灣技術團隊負責人詹志陽

LINE 開發者小聚 LINE DEVELOPER MEETUP TAIWAN 系列活動第一彈,INSIDE 訪問到了講者之一 LINE Pay 台灣技術團隊負責人詹志陽(Bill)。曾任 PayPal 台灣 技術顧問 的他對於支付相當有經驗,接下負責人重任以來,更見證了 LINE Pay 實體佈局爆發並深刻本土化的一年。
Bill 是 LINE Pay 台灣的資深元老,見證了這個產品從碰壁到崛起的過程。Bill 回顧,在 2014 年一開始採用儲值帳戶,(對消費者來說,使用起來比較類似現在第三方支付)但當時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法規尚不完整,相關專法到了 2015 年才通過,LINE Pay 上使用者綁信用卡消費者也較儲值帳戶多。
配合焦點團體調查後,LINE Pay 便集中發展信用卡支付,更在 2017 年與中國信託合作推出聯名卡,進一步縮短使用者距離,加上使用者習慣信用卡紅利,LINE 再結合了 LINE Points,讓使用者一次就能體驗到兩種產品,大大地增加了黏著度。
另一項頗受使用者歡迎的在地化功能,非電子發票條碼莫屬了。都已經使用行動支付,使用者自然會希望發票一併電子化,LINE Pay 為了更順暢的體驗,便讓使用者能設定在掃碼支付前先跳出電子發票載具條碼視窗。不過電子發票畢竟是台灣特產,Bill 分享,當初也是花了一番功夫才讓韓國總部理解什麼是「電子發票」,以及為什麼要放在 LINE Pay 裡。
另外,由於韓國新用卡普及,連吃攤販都能刷卡,所以不太理解小店為什麼會推不動。Bill 說,考量到 LINE 得照顧廣大使用者而非只偏心台北,LINE Pay 從連鎖店下手,搭配台灣密度超高的便利商店,一舉展開全台支付管道,點燃線下支付的火苗。今年利用連鎖店家基礎,將更積極開始推廣其他中小型店家如茶飲店等用 LINE Pay 收款。
LINE 會為小型商家印製一組支付 QR Code,用掃碼透過 LINE Pay 介面支付,而連鎖店甚至還會與 POS 機整合,讓業者操作上更加一目瞭然。
要接連鎖商家的系統,就會發現不管帳務制度或支付方式都得花功夫,才能讓放眼全球的 LINE 真正融入在地。Bill 舉例,日本現在商店的金流訊息以即時溝通為主,所以 LINE API 也是即時交流,但台灣大型商家系統複雜之餘,還要串接各種支付,就是採用「累積一堆一堆資料,隔一段時間再送出。」的做法,所以 LINE Pay 這邊也要作出對應的調整。
從 LINE 購物 到 LINE Mobile,只要需要金流的服務就能串接 LINE Pay,這也是 LINE 的代辦事項之一。Bill 對 LINE Pay 常與各部門內部合作溝通並不覺得麻煩,第一是他有自信 LINE Pay API 彈性十足好上手,串起來沒困難,第二他認為內部合作還能當成很好的示例。
Bill 說,他的工作就是讓 LINE 這樣的國際公司更加融入台灣,也從中學到許多。今年 LINE Pay 除了繼續經營連鎖店通路,也會更積極拓展中小型商家市場。另外,LINE 投資一卡通也確定會促成 LINE Pay 與一卡通的合作。一卡通的電子票券及電子支付身份,LINE 也已宣布預計 2018 年夏天 Line Pay 就可搭公車或捷運、用 Line 轉帳、繳費等。
為了推廣中小型商家使用,Bill 也參與了 LINE 開發者小聚擔任講者,介紹他口中盡力做到平易近人好上手的 LINE Pay API,希望讓更多新創與開發者了解並加入 LINE P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