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產業 2025 年產值 3000 億的關鍵:串聯學界、業界與國際,全面強化人才量能

臺灣太空產業正蓬勃發展,日前總統蔡英文更喊出 2025 年太空產值達新臺幣 3000 億元的目標,然而要實現此目標,不只要跨越資金門檻,還要克服技術與人才的挑戰,為此,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自成立「太空產業供應鏈發展推動計畫」(以下簡稱太空計畫)以來,便積極推動人才培育,並於日前舉辦成果發表會,吸引眾多太空產業鏈相關的企業與學生齊聚一堂,共同見證臺灣太空人才發展成果。

參訪 JPL、UCLA 美國重要太空基地,海外研習擴大學生國際視野
太空計畫以強化臺灣太空人才量能為核心,根據企業中高階、在職研發人才、年輕學子等不同對象的職能提昇需求,辦理一系列學習活動。針對企業中高階人才,以協助其掌握國內外產業供應鏈趨勢與商機為目標;針對在職研發人才,則舉辦低軌衛星技術工作坊,強化在職員工的研發量能;針對即將畢業的年輕學子,主要在強化學子的知識力、實作力、經驗及國際視野。
考量到近年來全球普遍陷入人才荒的困境,培育年輕學子,為產業注入大批新血,是解決人才荒最實際的行動,太空計畫特別從基礎知識、實作設計、實戰解題到國際交流4個面向來規劃學習活動,例如:透過先修課程加強衛星地面設備基礎知識,舉辦技術工作坊強化系統整合設計知識及實作能力,結合產業資源進行研發解題、提升實作經驗和能量,海外研習則可開拓國際產學研人脈,增強國際視野及能量,每一項學習活動都令參與學生直呼獲益良多。
以海外研習為例,共遴選 10 位參與企業研發解題且獲企業留聘用的太空菁英,赴美國洛杉磯參訪多家太空產業重要組織,如曾經執行過很多太空任務的 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太空科學研究領導者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太空研究中心(UCLA Space Institute),還有太空相關軟硬體公司與實驗室,參與學生將得到許多課堂上沒有的收穫。在 UCLA 參訪活動中,除了安排太空菁英參觀平常鮮少對外展示的大型電漿體(又稱做等離子體)裝置(Large Plasma Device),還可與曾經主導ELFIN衛星任務的學生團隊進行交流,互換彼此在研究學習上的寶貴經驗;預計在JPL參訪行程結束後會舉辦工作坊,希望透過 JPL 工程師分析產業趨勢、分享職涯經驗及執行任務的經驗,讓學生可以與國際業界人士有更深的互動,更清楚未來職涯發展該如何規劃。

約 500 人次受惠,持續擴大臺灣太空人才量能
這些人才發展的模式都是為了讓學生畢業後就能成為職場即戰力,更是太空計畫的重點之一。經過將近 1 年的努力,共有約 500 位企業中高階主管、在職人才與學生,因為太空計畫學習活動而受益,分別是 39 家產業領袖、百位在職研發人才、及 300 多位參與先修課程/實作營/產業研發解題/海外進修的學生。此外,還有 14 家企業受惠於研發解題專案,得以加速進行產品研發計畫。
在太空計畫成果發表會上分享心得的太空菁英代表、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碩士生邱冠博指出,以前的實習機會及選擇都比較少,大概只有 3 成同學會在暑假時去外部實習,且大部份都是去太空中心,但是太空計畫媒合產業資源,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多元化選擇,幫助自己增加實作能力與實戰經驗,更瞭解產業需求,並思考如何應用所學知識來滿足需求。
此外,同樣在成果發表會分享研發解題成果的 6 家企業,亦一致肯定本次計畫成效,透過研發解題專案媒合優秀學子進入企業內部研習,不只縮減研發時間和成本,更能提前網羅優秀人才,不必擔心要與科技或電子大廠競逐人才。

相信在人才與企業同步受惠的情況下,定能為臺灣整體太空產業打造一個正向發展循環,推動產業向上成長。而太空計畫也將延續今年的活動成效,在未來持續進行人才發展規劃,歡迎關心太空產業發展的從業人士與莘莘學子關注「太空產業供應鏈發展推動計畫」官網、時刻掌握第一手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