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軌道衛星商機在那裡?太空產業供應鏈發展先期計畫帶你成為臺灣下一個兆元產業的先行者

贊助專題 Supported By

評論
評論

太空產業帶來的無限商機受到各國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隨著全球業者技術研發日益成熟、資源熱錢的相繼投入,太空產業發展進入新太空時代 (New Space Era) ,改變以往衛星鎖定在科研觀測、軍用國防等應用領域,開創新興商業應用價值。

以科技見長的臺灣也迅速跟上這波浪潮,除了要協助臺灣找到切入國際產業鏈的機會,更要著重產業人才發展。經濟部工業局推動「太空產業供應鏈發展先期計畫」,特別聚焦臺灣太空產業鏈人才發展及關鍵領域研發需求,推出「衛星地面站系統整合」、「衛星影像系統整合」系列工作坊,以高階經理人、產業研發人才以及新進/轉職/跨域者,提供更具前瞻及實務性的知識及技術上協助,期盼提升國內太空及衛星領域人才研發實力及能量,為臺灣未來太空產業發展機會與動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低軌道衛星產業商轉,帶動國內外企業紛紛搶進

根據統計,2022 年全球衛星產業總產值將達 2950 億美元,再加上全球衛星發射數量連年提升,預期 2021 年到 2030 年每年發射將超過 1,700 顆衛星,無論是在發射端、接收端或是服務端都有十分龐大的商機,其中低軌道衛星(Low Earth Orbit, LEO)成長最為快速。近年因高通量衛星技術(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 HTS)突破、火箭發射成本降低,以及衛星小型化與結構簡單化,過去限制低軌道衛星發展的條件得到緩解,加上俄烏戰爭時,低軌道衛星扮演對外通訊的重要角色,引起全球高度關注,低軌道衛星發展逐漸起飛。

低軌道衛星相較高軌道衛星(High Earth Orbit, HEO)距離地面較近,故具備資訊傳輸延遲性較低、低傳輸能量等特性,過去主要以地球觀測的任務為主,在 SpaceX、OneWeb 等業者規劃擴大低軌道衛星星系,更廣泛地應用於通訊應用中(衛星電話及窄頻數據傳輸服務、衛星物聯網服務、衛星寬頻連網服務),低軌道衛星無須架設基地台的優勢,加上其訊號覆蓋廣的特性,有利於與目前 5G 地面網路進行整合,用於補足地面不足的通訊服務,提高頻寬及全球網路覆蓋率。

Starlink 未來預計將發射 4.2 萬顆低軌道衛星,帶動包括衛星本體、路由器、地面接收站或相關應用等相關供應鏈發展。衛星產業被認為是未來 10 年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各國早已積極發展相關產業鏈,並且新進通信營運商更將其視為行動寬頻網路的解決方案,低軌道衛星與  5G  兼容互補,必將成為未來  6G  時代重要的一環,臺灣面對大量的發展需求,除了需要更先進的技術匹配,也需要更多的在職人才一同發展。

軟硬體系統整合撐腰,臺灣發展太空產業不再遙不可及

太空及衛星產業匯集了各類型的前瞻研發及軟硬體技術,包含衛星本體製造、發射、地面設備及應用服務等四大發展領域,其中地面設備產值估計達 1353 億美元(約新臺幣 4 兆元),占全部 50%,在低軌道衛星技術的相關領域,臺灣擁有過去資通訊領域既有完整且成熟的產業鏈,如晶片、PCB、被動元件、組裝、封裝測試等,這些基礎與人才皆有利臺灣廠商複製過去成功研發與生產製造的經驗,對於投入發展衛星產業鏈上具備相當程度的優勢利基。

今年 4 月國家太空中心設置條例三讀通過,蔡英文總統表示未來10年,全球預計會有數以萬計低軌衛星發射,也會帶動衛星本體製造、地面設備系統的大幅需求,而臺灣半導體、精密製造方面的長期優勢,讓臺灣擁有非常好的太空發展基礎。當全世界都在積極布局太空產業,臺灣不只不能缺席,更要加速進行。政府會持續與民間共同努力,為臺灣打造全球太空產業鏈。

a6ff0a32-a8fe-40ae-a78f-6e288efb9e5a.jpg
太空及衛星產業,包含衛星本體製造、發射、地面設備及應用服務等四大發展領域,其中地面設備產值估計達 1353 億美元,占全部 50%。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在 3 月的臺灣太空產業發展與商機研討會分享道,「臺灣有許多太空技術的隱形冠軍,國外的火箭或衛星都是使用臺灣生產的零件或是臺灣代工,表示我們的技術是相當到位,太空中心願為領頭羊,強化自主衛星發展能力,加速國產太空元件的測試服務,來建立臺灣自己的太空技術。」

經濟部工業局積極推動許多補助計畫,一方面鼓勵企業以籌組團隊方式,投入低軌道衛星終端設備與關鍵技術開發;另一方面,集結業者參與海內外展覽,展現臺灣衛星研發能量及技術,如超高頻段衛星通訊多工器/收發器、車用玻璃平板陣列天線、毫米波天線模組與整合型衛星終端設備,皆獲得眾多國際客戶及投資人的青睞,顯見臺灣在發展太空產業上,已具備國際間認可的水準。

面對即將來臨的新太空時代,臺灣從政策規劃到產業實務都緊鑼密鼓的做足準備。2021年通過的「太空發展法」為太空產業的發展藍圖拼上極為關鍵的一塊拼圖;而太空關鍵領域的研發,也透過目前進行中的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投入豐富資源進行太空人才培育與尖端技術的科研,一塊一塊的填滿臺灣太空產業發展藍圖!

人才養成是基本功,奠定產業研發能量

經濟部工業局「太空產業供應鏈發展先期計畫」著重於「人才發展」及「產業研發」兩大方向,特別規劃衛星產業人才發展系列工作坊,蒐集國內外衛星產業鏈人才發展需求,聚焦國內衛星產業鏈發展方向或關鍵領域發展議題,促進產學研各界一同投入研發及創新應用。

【Adobe】教研所_太空計畫_彩3.png

在「人才發展」上,今年透過「衛星產業鏈夥伴申請機制」公開徵集國內企業提案,並依企業需求提供人才發展資源,辦理衛星相關領域研發知能學習活動,促進產業人才養成。今年推動兩大領域為「衛星地面站系統整合」及「衛星影像系統整合」,希望提供企業所需的研發人才養成,導入國際衛星產業培育及師資資源,強化我國在地產學研人才研發能量;今年已成功推動 42 家企業提案申請、共計 202 人參與。

申請公告A4_白111.png

而針對臺灣太空產業新進、基層、轉職人員或對衛星相關領域有興趣大眾,則規劃了多項入門及基礎系列課程,期望激發潛在人才對太空及衛星產業的想像及熱情,擴大推動產業內專業人力資源養成。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密切鎖定太空產業供應鏈發展先期計畫課程網頁

經濟部工業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