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伯斯逝世十週年】跨越時空的設計語言:盤點賈伯斯與他「3+1」代蘋果產品
自製專題

縱使被不少人私下形容成暴君、偏執狂,但你很難否認賈伯斯(Steve Jobs)不只是一個成功的銷售人,更是引領全球科技往前邁進的天才。雖然賈伯斯無法 100% 完全與蘋果公司劃上等號,也曾經讓蘋果經歷慘痛失敗,但在他逝世之前,每款能在世人留下深刻印記的蘋果產品,背後總有賈伯斯的蹤影。
在這次在【賈伯斯逝世十週年】專題裡,INSIDE 再度回到了位於高雄鹽埕的老蘋果典藏館邀請館主 Alvin 游上儀,為我們回味那些驚豔世人,由賈伯斯一手主導的蘋果產品。(以下為 Alvin 游上儀口述並由筆者潤飾,本文照片皆出自筆者攝影。)

1976-1985 創始期:Apple I、Apple II、Lisa 與 Macintosh
縱所皆知,蘋果的傳奇故事始於賈伯斯雙親的車庫,始於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親手打造的第一台電腦 Apple I。Apple I 雖只生產了 200 台,但卻讓業界與市場開始注意到賈伯斯與沃茲尼克這兩個人。
賈伯斯與沃茲尼克兩人基於 Apple I 的經驗,重新使用塑膠材質外殼、卡槽式可擴充零組件,設計可以大量生產的電腦 Apple II。Apple II 的售價並不會太過昂貴(初期依記憶體之分,為 1,298、2,638 美元兩款),推出後迅速普及於許多企業與家庭,讓蘋果這間公司獲得第一次的商業成功。

Apple II 大獲成功讓日後蘋果推出了 Apple II Plus、Apple IIc 等改版,其中 Apple IIc 設計理念已經接近 Notebook 筆記型電腦的概念,壓縮在較小的機殼並配有把手,重量不會太重,可讓使用者隨時攜出到異地工作(當然還是要另接螢幕、電源),在 1980 年代可謂非常前衛,也可從這時開始,看出蘋果極重視使用者體驗的經營理念之端倪。


在歷經 Apple II 成功之後,賈伯斯所主導的後繼機 Apple III 因價格不菲、高故障率銷量慘遭滑鐵盧。之後蘋果內部開始設計兩種市場取向截然不同的新電腦,一是賈伯斯原先主導、用他女兒命名的高端產品「Lisa」。Lisa 率先使用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但也因價格太高失敗。
Lisa 失敗後,賈伯斯立刻投入另一台主打好入門的電腦:Macintosh。Macintosh 是蘋果第一台「All in one」設計,將 9 吋螢幕、主機板跟軟碟機全都一體化的個人電腦。賈伯斯親自參與外觀設計的工作,並由於它延續了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而且操作簡便、不佔空間,立刻再度受到市場(特別是設計師、影片工作者)的青睞;之後 Macintosh 也延續熱潮,衍生出不少後續機種。

1985- 1997 另起爐灶: NeXT
NeXT 是賈伯斯出走後的自創品牌,他們所生產的高階電腦 NeXTstation 其設計語言反而跟過去的蘋果電腦不太一樣較為方正,但 NeXT 硬體銷售並不佳,反而他們所開發的軟體 NeXTSTEP 日後為蘋果經營做出了極大貢獻。有此一說:不少人覺得賈伯斯後期經營 NeXT 的唯一目地就是回歸蘋果。

1997-2001 文藝復興:iMac G3 與 iBook
在賈伯斯離開蘋果的一段時間內,蘋果為了求生存不只廣造產品線,後來甚至還授權允許其他硬體商生產複製機,但公司一度深陷危機。但賈伯斯在 1997 年隨著蘋果收購 NeXT 重返公司後,開始跟強尼·艾夫(John Ivy)合作大幅度扭轉硬體設計語言。
這時期第一款重新讓消費者眼睛一亮的產品就是 iMac G3。iMac G3 不只延續 Macintosh All in one 語言,跟 Macintosh 一樣,開電源、插上鍵盤滑鼠就能用。iMac G3 大量使用透明素材又有色彩繽紛、價位合理,很明顯是為了重新吸引使用者眼光的市場策略。

這種明亮的塑膠設計也延續到了筆記型電腦 iBook 與其他產品,甚至讓電腦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種時尚配件,重新獲得學生、設計師、影像相關工作者的喜愛並在專業者市場裡佔據龐大一角。

但是這種設計語言獲得成功後,蘋果逐漸想加深「專業印象」,經歷 G4 後,iMac 從 G5 就開始走極簡設計語言,大體上到現在都沒有太大變動,外觀上僅在材質、角度與螢幕上微調,同時也將這種語言廣泛使用在 MacBook 等其他產品上。

2001 至 2011 行動時代:iPod,與 iPhone
「iPod 是蘋果最劃時代的產品。」

如果現在問人蘋果影響力最大的產品,相信 10 個人裡大概有 8、9 個人會回答智慧型手機 iPhone;但 iPhone 與其背後龐大的 App Store 生態,其概念、商業模式原型卻來自 2001 年發表的音樂播放器 iPod 。
某種程度上,第一代 iPhone 確實就是台能打電話的 iPod。在 MP3 播放器出現之前,就算市場上已經有錄音帶、CD 乃至於 MD 等隨身聽,但這些媒體的資料乘載量有限,就算是錄音帶 A、B 面最多就是 90 分鐘,只相當於十幾首歌。


但賈伯斯在發表 iPod 時,用了在當時極為聳動的一段話如此形容:「這可以把1000 首歌放進口袋裡!」的確 iPod 不是世界第一台 MP3 播放器,但蘋果在隨後 2003 年推出的「線上音樂商城」 iTunes Music Store 完全顛覆了音樂市場的商業模式。除非你下載非法音樂、用第三方軟體破解,否則使用者不是要有正版 CD,就得透過 iTunes 下載正版音樂聽音樂。
這種「線上音樂商城」改變許多人聽音樂的習慣,他們認為比起大費周章才能辛苦聽到盜版音樂,還不如輕鬆用 iTunes 買音樂隨時隨地聽;這種扭轉人們使用軟體習慣的現象,還為日後概念非常接近的 iPhone 軟體平台「App Store」奠定基礎。
蘋果的成功關鍵就在於獨樹一格的封閉系統,當然,系統封不封閉各有利弊,但賈伯斯對產品的執念,讓蘋果可以最大程度地不受其他競爭者干擾,獨自一廠不斷地精進使用者體驗,最後站上巔峰。
核稿編輯:Anny
延伸閱讀:
- 【賈伯斯逝世十週年】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賈伯斯壯闊的英雄旅程
- 【賈伯斯逝世十週年】賈伯斯是如何率領蘋果,創造出 iPhone 的?
- 【賈伯斯逝世十週年】顛覆產品、行銷與企業管理的經營哲學
- 【賈伯斯逝世十週年】賈伯斯不在蘋果的那些日子:NeXT 與皮克斯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