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復興這扇門,在 2016 年被打開了。這一年 《植劇場》系列出現,顛覆台劇過往傻白甜的偶像劇模式與過往動輒超過十集的架構,用劇短卻精緻,精簡卻貼近民心的劇情引起了觀眾共鳴,也為台灣的類型劇注入了一股活水。但就在同時,台灣 OTT 也走了新時代,Netflix、LINE TV 、愛奇藝等國外大咖正式入台。綜觀這三年多變化,或許我們不能完全將台劇的轉型歸於平台與收視習慣的改變,但是 OTT 卻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催化劑。台劇從2015、2017《麻醉風暴》一二季、 2016 《植劇場》,到了《通靈少女》可說初嚐 OTT 所帶來的國際化滋味,藉由 HBO Asia 成功推向亞洲 23 國觀眾收看。接
想到影音串流服務,大家的目光可能是那些綜合型的大平台,不過台灣的 GagaOOLala 靠著台灣多元性別內容的豐富內涵,在這波疫情下成功打入東南亞市場,更聯手國際製作團隊,把好內容推向全球。
愛奇藝台灣站可說位於 NCC 七月準備出爐 OTT 專法草案的颱風眼位置。面對諸多外界質疑,范立達跟 INSIDE 有了一次深刻的對談:
肺炎疫情、楓林網被偵破,再加上近年「台劇復興浪潮」中今年湧現佳作,台灣 OTT 市場似乎再迎接了一波新氣象。但這些因素到底會讓台灣 OTT 產業產生什麼樣的質變?
《做工的人》最終回播畢!我們這次專訪《與惡》與《做工的人》製作人林昱伶,從這兩部都具備 OTT、有線經驗的作品中,分享製作端如何看待台灣影劇的新機會。
在這波台劇浪潮中, OTT 平台助攻扮演了相當重要角色,某種程度上顛覆了過去台劇以有線電視台為核心的產製模式,但反過來看,《誰是被害者》又如何讓 Netflix 乃至境外 OTT 的在台內容佈局策略,多上一筆新的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