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OTT 新紀元】

疫情、楓林網被破與台劇浪潮等三波因素結合下,到底實質上位台灣 OTT 帶來了多少正面效益呢?NCC 準備提出傳聞中緊盯中資,初步「抓大放小」的 OTT 專法(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草案。這些因素到底會讓台灣 OTT 產業產生什麼樣的質變?對台灣觀眾,以及劇組、內容團隊又會有什麼影響?為此 INSIDE 準備了一系列 OTT 專題,試圖分別從 OTT 平台業者、台劇劇組,以及 OTT 專法等幾個角度,為讀者帶來最深入的 OTT 產業趨勢變化。

自製專題

【OTT 新紀元】加速台劇復興轉型,OTT 怎麼變成重要催化劑?

台劇復興這扇門,在 2016 年被打開了。這一年 《植劇場》系列出現,顛覆台劇過往傻白甜的偶像劇模式與過往動輒超過十集的架構,用劇短卻精緻,精簡卻貼近民心的劇情引起了觀眾共鳴,也為台灣的類型劇注入了一股活水。但就在同時,台灣 OTT 也走了新時代,Netflix、LINE TV 、愛奇藝等國外大咖正式入台。綜觀這三年多變化,或許我們不能完全將台劇的轉型歸於平台與收視習慣的改變,但是 OTT 卻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催化劑。台劇從2015、2017《麻醉風暴》一二季、 2016 《植劇場》,到了《通靈少女》可說初嚐 OTT 所帶來的國際化滋味,藉由 HBO Asia 成功推向亞洲 23 國觀眾收看。接

【OTT 新紀元】GagaOOLala:同志作為一種分眾市場,是最好的國際語言

想到影音串流服務,大家的目光可能是那些綜合型的大平台,不過台灣的 GagaOOLala 靠著台灣多元性別內容的豐富內涵,在這波疫情下成功打入東南亞市場,更聯手國際製作團隊,把好內容推向全球。

【OTT 新紀元】愛奇藝:在不幫北京主站找麻煩的框架下,尋求在台灣最大的播映空間

愛奇藝台灣站可說位於 NCC 七月準備出爐 OTT 專法草案的颱風眼位置。面對諸多外界質疑,范立達跟 INSIDE 有了一次深刻的對談:

【OTT 新紀元】OTT 專法能維護主權還是保護影視產業?

OTT 專法到底該長什麼樣子?它要如何兼顧台灣安全與產業發展需求?又政府跟民意還會交織出什麼樣的火花?

【OTT 新紀元】在疫情之下、盜版被破之後,各大影音平台怎麼說?

這半年來對台灣 OTT 業者而言可稱得上是高潮迭起的六個月,讓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說!

【OTT 新紀元】盜版的楓林網被破獲後,正版 OTT 平台有撿到便宜嗎?

肺炎疫情、楓林網被偵破,再加上近年「台劇復興浪潮」中今年湧現佳作,台灣 OTT 市場似乎再迎接了一波新氣象。但這些因素到底會讓台灣 OTT 產業產生什麼樣的質變?

【OTT 新紀元】大慕影藝林昱伶:《做工的人》如何好好說出一段台灣故事

《做工的人》最終回播畢!我們這次專訪《與惡》與《做工的人》製作人林昱伶,從這兩部都具備 OTT、有線經驗的作品中,分享製作端如何看待台灣影劇的新機會。

【OTT 新紀元】《誰是被害者》為什麼夠格讓 Netflix 在台劇上雪恥一次?

在這波台劇浪潮中, OTT 平台助攻扮演了相當重要角色,某種程度上顛覆了過去台劇以有線電視台為核心的產製模式,但反過來看,《誰是被害者》又如何讓 Netflix 乃至境外 OTT 的在台內容佈局策略,多上一筆新的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