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買 NFT 了嗎】走在 Web3 媒體路三年,Matters 跟張潔平想用 NFT 邁出下一步
自製專題

「我們有三個層面的深刻體悟。」張潔平緩緩道出創辦 Matters 三年來的心路歷程。Matters 有著華文圈第一個應用去中心化技術之內容平台光環,並隨著 NFT 逐漸走入更多人的眼裡,他們今年也在 Opensea 發行了《Traveloggers》NFT 專案。
「一是生存權。內容在區塊鏈上難以被消滅、也難以被大平台壟斷;二是經濟機制,好的內容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變現,但透過智慧合約,可以萃取出長期價值。第三,就是『社群自治』了。」
三年前 INSIDE 曾帶著好奇與疑問,專訪張潔平為什麼要離開端傳媒,大幅轉彎選擇打造一個沒有編輯部、用區塊鏈打造的平台?某種程度上這個問題的答案核心是「社群」,她相信在開放透明、邊做邊調整的架構設計下,寫作者們透過彼此觀察、討論或切磋,社群間會出現自我修正機制,加上虛擬貨幣支付功能,就能讓好內容獲得應有的回饋。
回頭來看,當初張潔平受訪時還有些模糊的社群面貌,現在卻越顯清晰、自主、且有機。Matters 上區塊鏈相關內容佔了不少,但無論是分析脈絡鉅細靡遺的國際關係、政治經濟系列文章,或是夜深時能觸動人心的散文小品——甚至還有越來越多的簡體文章都在 Matters 上自成天地。
三年過去了,Matters 向外界展現去中心化內容平台確實有其生命力,但 INSIDE 對 Matters 這種願意大膽嘗試的平台有了新的疑問:三年來這條中心化的路遇到了什麼顛簸?為什麼想要發 NFT?以及在他們眼中,區塊鏈對內容產業還會有什麼新的可能性?
為什麼睽違三年才發幣?
張潔平口中這三個體悟也是 Matters 三年來對區塊鏈理念邊做、邊修正的過程,其中之一正彰顯在發幣這件事裡。三年前 Matters 原本在封測時準備 ICO 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 MAT;但後來 Matters 卻沒依照計畫發行,而是直接選擇另一個專為內容平台打賞模式設計的 token LikeCoin。
這麼做的原因正是「社群」。張潔平說明 Matters 一開始是按照一個很標準的去中心化創業模式,想透過發幣同時間就建立起自己的社群治理機制。但是 2018 幣圈、鏈圈當時正面臨 ICO 泡沫破裂的時刻,整體氛圍實在太過浮誇,也讓人印象太差了,發幣很容易被人認為是在騙人,跟 Matters 的理想差異太大。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如果發幣是為了作為社群自治的工具,那也要得先有社群才行,Matters 封測時雖曾一找了一、兩百位華文領域意見領袖做為社群起始成員,但人數還是不夠多、也還沒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系,自然也還不需要 token 作為由下而上的治理工具。
既然初期只求讓寫作者有償,那也不用真的 ICO,直接用現有的幣就可以了,所以選擇同樣對內容有理想的 LikeCoin 合作當作 Matters 的讚賞機制。
「但這不代表我們就此放棄自己發幣,而是時間點考量;而現在看起來是時候了。」
對 NFT 的想像
Matters 會選在這個時間點發行 NFT,原因有外在、也有內在。外在這點張潔平承認 NFT 確實是風口、是出幣圈的重要應用,已經漸漸開始被普羅大眾所接受。「對一個創業公司來說跟上趨勢當然很重要,畢竟你不用再教育使用者。」張潔平說,而且 NFT 除了有產權證明作用可供買賣之外,也還慢慢有很多新的應用可能性出現。
所以翻開《Traveloggers》發展路線圖可以看到 Matters 接下來有一系列的大型更新計畫。Traveloggers 表面是在賣頭像,但同時也在賣 Matters 下一階段的諸多功能,有 Traveloggers 的使用者還能擁有歷任持有者共創的日誌記憶、個人頁面以及未來 NFT 計畫的空投福利。

但作為一個資深媒體人,張潔平個人對 NFT 改變內容產業的期望更深沉一些;她把這份期望解釋成「為好內容萃取出長期價值」:
「不是任何發 NFT 的計畫都能賺到快錢,但對真正有價值的內容而言,NFT 可以透過智能合約,在這 20 年持續獲得分潤的工具。」
她以作家、詩人創作為例,傳統作家、詩人出書,的確能從每次出版中獲得一定比例的版稅,但這本書在出版當下時不一定受人矚目,作家在第一時間不一定能獲得相對應的報酬;但如果過了 20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再出書時,作家還是只能獲得那個比例的版稅,跟內容本身的成就不一定相應。
「但 NFT 在能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或真正受到社會大幅肯定之前這段時間,就能讓創作者透過拍賣機制在每一次轉賣中獲得分潤,逐步獲得與其成就相對應的回報,」張潔平解釋 NFT 對創作者而言是一種徹底改寫規則的發行方式、「有點像內容可以被『整存零取』。」張潔平稱,這對那些想長期經營寫好文章、拍好紀錄片、做好內容的人無疑是一種更具激勵性的工具。
下一步:更小心翼翼地去中心化
總體來說,發行 Traveloggers 是 Matters 步入下個階段的第一場實驗,接下來還會進行第二個 NFT 計畫「The Space」空投以及另外發行社群治理的專用 token,希望將 Matters 寫作者的內容、社群兩者長期價值捆綁在一起。「之後還有把登入機制從 e-mail 改成虛擬貨幣錢包的打算。」張潔平笑著說。
但除此之外,她強調 Matters 站方就不會想對寫作者有更多干涉,會非常、非常小心地強調社群的自治性。例如 Matters 成立三年至今已有 10 萬名註冊者,但仍然只有保持兩位內容營運人員,不做任何擴編,就是想刻意讓社群自己形成共識。
未來在發社群治理 token 時也想保持一樣態度。「發 token 是一種自治工具。寫作者本身是很獨立的,有平台、有想法就能寫給他人看,就像農民有自己的地、有生產技術就能自給自足,有剩餘還能賣給別人;但如果有農民合作社,彼此協調會更好。Matters 就是想讓寫作者們使用 token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儘早自我組織起來,不要再像 web 2.0 時代部落格文化短短幾年就被社群巨頭收割。」
不只發幣,Matters 在資料儲存層面也想往更去中心化的方向走去。原本 Matters 是使用自己的伺服器將資料 pin 在 IPFS 上,但張潔平透露,接下來 Matters 會導入另一套分布式帳本 Arweave,由於 Arweave 有自己的 hash 規範,以及一套原生的儲存同時自帶 incentive 機制,也能倒過來支援 IPFS,能讓 Matters 的內容用去中心化色彩更強烈的方式受到保護。
在虛擬世界跟別的 ICO、NFT 計畫相比似乎多了幾分謹慎,Matters 實體經營的姿態同時也走得更加小心翼翼。「我們曾拒絕了三、四筆投資啊。」張潔平透露經營一間區塊鏈內容平台在募資所碰到的遭遇,確實跟一般網路新媒體路徑很不一樣。

在這三、四筆抱著錢找上來卻只能婉拒的投資者中,第一種屬於比較幣圈式的「典型」,希望投資 Matters 後可以趕快發幣,再趕快賣一波變現的人;但第二種就比較特殊了。「是西方具極右派色彩的投資者。在美國有不少以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的內容平台,最後變成了極右派的集散地。」張潔平說,「這不難理解,畢竟去中心化技術本來就受到邊陲或被打壓的人士歡迎,在中國、香港運動人士是特別去擁抱它,但在西方極右派才是邊陲。」
寫到這,不得不提隨著中國、香港官方對網路監控越來越嚴厲同時,Matters 上簡體創作者社群正快速成長中(當然,也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連帶讓 Matters 近期「去中心化=被打壓」的色彩也似乎更凸顯了些。
「這些中國來的寫作者會自稱豆瓣難民、微博難民,每當中國政府封鎖哪些平台或言論時,都會有人『外溢』自主式的加入 Matters。」
張潔平本人當然是一個非常關注中國、香港議題的知名寫作者,Matters 也是以 Web 3.0 內容平台自我期許;但從開始至今,也並未針對性地去做一些特別有意吸引中國創作者加入平台的機制或舉動。或許就像許多人預言 Web 3.0 般,Matters 去中心化的方向,是讓平台本身、以及被乘載的那些內容與寫作者走向更自由、更無法被打壓,卻也得被迫讓自己更有生命力的一條路吧。
核稿編輯:Mia
延伸閱讀:
- 張潔平離開端傳媒,創辦 Matters: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內容平台
- 【你買 NFT 了嗎】見證台灣 NFT 由衰轉盛:專訪平台先驅 Lootex
- 【你買 NFT 了嗎】專訪台灣團隊 SPARK!:NFT 是買賣,也是認同與信仰
- 買鹽酥雞 NFT 發大財?任何東西上鏈大家就會搶著買?你對 NFT 可能有些誤解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