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日本一款新飲料席捲各地。新店所到之處可以見到排隊人龍,網路上 Instagram 、 Twitter 等平台也充斥著大量用戶的實拍照片。在台灣,在一般民眾當中知名度相對有限的「蕨餅(わらび餅)」,被日本的飲料店與傳統的日式甜點店加入各式飲品當中,成為取代珍珠奶茶的新一代日本原生手搖杯寵兒。蕨餅(甘味処鎌倉公式サイト)珍珠奶茶熱潮後的新一代外帶杯接班人:「蕨餅飲料」?如同台灣的珍珠奶茶發源店難以確實確實考據一般,日本春夏季間熱門的甜點「蕨餅」被加入奶茶或其他飲料當中,根據日本觀光網站的介紹,最早可能是 2019 年中、東京地區的甜點店與飲料店開始的。然而歷經疫情嚴峻與防疫開放,去年下半年以降隨著知名甜點店快速展店,話題度也隨之暴增。抹茶綠、黑蜜、咖啡色、櫻花拿鐵、草莓與巧克力⋯⋯,還有不論何種口味都在頂端加上大大一圈的純白色鮮奶油。甚至有些店家還會設計專門讓消費者拍照的攝影點。簡直就是為了社群平台而生的視覺系產品。(とろり天使のわらびもち公式サイト)以近期在媒體大量曝光,日本全國已擁有超過 24 間分店的「甘味処 鎌倉」來看,光今年 3 月一個月就展開至少 4 間新分店。而另一家以大阪為根據地的「とろり天使のわらびもち」,從北海道到九州已分佈有 74 間分店,據稱該店的蕨餅人氣飲料,還曾創下單日最高 400 杯的銷售紀錄。2 月 11 日京都銀閣寺参道店開幕日排隊人龍(甘味処鎌倉 Twitter )日本史上第三次珍珠奶茶熱潮相反的,在 2018~19 年之間,曾在日本人氣爆發不可收拾的珍珠奶茶,而今又如何了呢?根據日媒 ITmedia 專文評論,珍珠類的進口額在 2019 年達到高峰後、2020 年暴落,到了 2021 年初時已恢復回到 2018 年泡沫剛開始時的水準。若以相關企業新增數與時間點來看,疫情擴散到全球的 2020 年春季後就一落千丈:2019 年 8 月:60 間2020 年 8 月底:125 間2019 年 9 月~ 2020 年 3 月:增加 52 間2020 年 4 月~ 2020 年 8 月:增加 13 間新冠疫情爆發前的 2018、 19 年,在廉航普及與台日友好的背景下,日本來台旅客屢創新高,最終達到一年超過 216 萬旅客人次的成長。根據日本生命保險公司所成立的智庫「 Nissay 基礎研究所」分析,日人來台風潮、以及年輕人養成將消費的內容上傳到社群平台上的消費文化,兩者都使得珍珠奶茶透過媒體轉化為大眾文化、外擴人氣。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然而,這種消費文化可以從日本 2017 年的流行語大賞詞彙「インスタ( Instagram )映え」看出風險的端倪。「インスタ映え」是指照片發佈到 Instagram 上時,照片看起來非常好看、拍得相當好的意思。正面來說觸及多、讚數也多。然而背後隱藏的含義可能是,當用戶過度追求「インスタ映え」時,消費的目的已經不在購買了什麼東西,而在拍照上傳本身。消費者追求的流行飲食不是味道,而是娛樂性、社交性。熱潮引起的大量展店,稀有度下降,也無法在社群平台上獲得更多讚數時,時運不濟的珍珠奶茶又遇上疫情。既無法戴著口罩邊走邊享用、作為「觀賞食物」的價值也下降,最後日本不少珍奶小店就在疫情下拱手空出店面。誰來接手?誰來定位?由於手搖杯飲料店原本就不需要太大的調理空間,因此流行熱潮消退後,店面空間很容易被其他類型的店家改裝利用。珍奶店退出後、變為後疫情時代在日本都會區增加最多的「日式炸雞店」;或是在原有的珍奶店再兼售富台灣特色的「雞排(ジーパイ)」,據說都是常見的例子。不論是珍珠奶茶或是蕨餅飲料,當結合配料的手搖飲料型態在日本落地生根,一時的熱潮消退後,最後站穩市場的,似乎仍然是規模化的連鎖企業。如同「春水堂」在某種程度已經成為日本人對台灣珍奶發祥店的刻板印象,蕨餅飲料的排隊熱潮、也是發生在規模化的蕨餅日式甜點連鎖店的展店過程中。不論我們是否喜歡珍珠與珍珠奶茶在日本發展出的「特有」飲食文化,當泡沫消退,或許我們唯一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是:不用再看見「珍奶炊飯」、「珍奶小籠包」或是「珍珠麻婆豆腐」這類魔性料理的日本娛樂新聞反攻台灣了。核稿編輯:趙正瑋延伸閱讀:珍奶降臨!蘋果慶祝世界表情符號日 iOS 14 全新 emoji 釋出預覽【YouTuber 文化論】為什麼我們就愛看外國 YouTuber 喝珍奶、逛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