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麥肯錫的分析,真正的生成式 AI 價值鏈具備六大項目,包括服務、應用、模型中心、基礎模型、雲端和硬體。專精於某一項的企業比較容易吃到未來相關的市場大餅,但價值鏈中的各個環節需要大量頂尖人才,因此無法單打獨鬥的AI價值生態系正在形成。
比爾蓋茲計劃將人工 AI 應用於教育科技(Edtech)領域,尤其是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培育方面。蓋茲認為,AI 可以成為教師助理,提供寫作回饋,以及增強學生的數學能力。他同時強調, AI 不會取代老師,而是在教學中提供更多的人機協作方式。
近年來,美國和中國都在積極投入資源,讓自家武器智慧化,但美國的 AI 武器化能力正在快速流失,可能會被中國超越。此外,AI 技術的發展速度超過了政策制定的速度,政府反應速度也較慢,這使得美國政府和企業在AI技術發展上更加脆弱。
本文介紹了幾家科技公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動態。其中包括馬斯克成立了名為 X.AI 的企業,可能成為多家企業的技術推動者;Amazon推出自家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型Bedrock,可客製化不同人工智慧模型,減少訓練成本;Google推出Magi計畫,將人工智慧嵌入公司的搜尋結果,並計劃向100萬用戶發布新功能。
大成建設發跡於一百多年前的 1873 年,是日本五大建設公司之一。這樣一家並非 B2C 的公司,為何要花大錢邀請新海誠導演、長澤亞美等知名藝人配音,製作給一般民眾看的電視廣告,而且還做成年輕人喜歡的動畫?
Twitter 卻在這波裁員潮中逐漸失寵,比起 Twitter 充滿酸民,LinkedIn 反倒是有更多專業人士與商業資訊,人們更願意在上面互相交流就業情報,幫助彼此。
包括圖靈獎獲得者 Yoshua Bengio、OpenAI 共同創辦人馬斯克和蘋果共同創辦人 Steve Wozniak 都簽署了公開呼籲信,認為人工智慧需要發展,但需要稍微暫緩一下,避免未來失控。當然,也有不少人反對這種強制性的做法。
美國、中國、歐盟、日本、南韓、印度等主要經濟體對前瞻科技的經濟與國安考量越來越敏感,並正在積極制定政策來規範科技供應鏈,即使生產成本較高,有些企業還是得將技術供應鏈轉移到同盟國來「就地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