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家兄弟專題】洞悉成長動能做最有效的資源配置:專訪創業家、松果購物財務長
自製專題

從成立到興櫃、再到上櫃只花四年,創業家兄弟創台灣電商最快掛牌紀錄,2016 年再成立松果購物以 B2B2C 電商平台起家,致力為母公司帶來新的成長動能,由創辦人分享的實戰經驗與經營策略。
隨著最近台灣新創走向資本市場的案例越來越多,來自新創產業圈的讀者也對新創上市櫃背後有更多好奇,除了創辦人郭書齊,我們也深入與創業家兄弟及松果購物財務長進行交流,新創到上市櫃財務團隊如何提供更合理可靠的財務資訊、強化財務體質,從松果購物興櫃到併回創業家兄弟,從財務團隊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呢?
IPO 之路可靠財務資訊 兩大關鍵:人才與系統輔助
財務團隊獨立運行,創業家財務團隊目前有十三人、松果購物由三人組成,前者目前由創業家兄弟財務長金佑儒 Justine 所帶領,後者松果購物由楊淑娟 Jessica 負責掌管。
首先,就從創業家的財務團隊怎麼樣提供更合理可靠的財務資訊開始,從成立到興櫃再到上櫃,創業家兄弟與松果購物在實務面或是技術面做了哪些改革或系統轉換呢?
Justine 說明,其實從創立初期,主要是由會計來進行財務的工作內容,隨著上市櫃再做細分,包含 AR (Accounts receivable) 應收帳款、AP(Accounts Payable)應付帳款、總帳、營運面支出,通常新創團隊在初期,公司規模小交易量不大,一位會計就可以掌握整家公司。
例如,松果 IPO 之前也是只有一位會計,就可以掌管所有的職責,隨著走向資本市場,公司就要找尋有 IPO 經驗的財務人才來接任工作。
「一般公司不會直接設有財務長,因為不符合成本效益,松果一開始的財務也是由創業家協助,準備開始獨立才逐漸建立,包含行政、財務、稽核。」Justine 表示。
隨著規模擴大、走向資本市場,組織分工也開始改變,而為了提供更合理可靠的財務資訊,並因應更大的資料量吞吐,逐步在 SAP、Oracle 建立財務系統。
從創業家兄弟的經驗裡,找對人才架構財務團隊,還要有系統的輔助,Justine 解釋,例如 SAP、Oracle,兩大財務系統專家,會由公司面先提出需求,像是交易流程、交易架構,或是未來帳務邏輯,產出報表的格式等,根據公司需求採購 AR、AP、現金模組並導入。
事實上,就主管機關與投資人的角度,用人工處理財務資訊,錯誤率較高,也無法負荷營收、獲利規模,財務部屬後勤也不可能配置很多的人力,用極少的人力把財務控管好,就需要良好的系統配置,就算有 SOP 也可能因為人為因素產生誤差,還有人力流動問題等。
財務精準主要靠人才還有系統輔助,除了標準化的流程之外,創業家因為產業特性,公司內部有自己的財務系統先進行整合,再拋入 SAP、Oracle 的系統中,公司不會完全依賴外界套裝軟體。
Justine 舉例,以每月交易量 40 萬到 50 萬張訂單,每月一到兩萬張訂單規模,Oracle 無法一次吞吐大量資料,所以先用自家系統集結,再進 Oracle 。
隨著創業家、松果購物業務擴增階段性聘雇不同職責的人力,像是供應商的數量成長,而 AP 跟廠商請款,也要進行擴編以因應需求。舉例來說,每月一千五的供應商數量,就要有三個人負責處理財會,前端還有三個人負責對帳,光是目前就有六人負責處理供應商的財務。
不僅如此,帳務精準所涉及的因素有非常多,人力、系統及各種可能的人為因素。財務所要處理的就是用極小的人力完成大量的資料。
如何用精簡的成本,架構出系統,內部再因應行業特性加強、整合,這樣的對一般新創公司來說是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
電商財務體質的健全關鍵:廣告費、人力成本控管
上市上櫃走向資本市場,公司財務體質健全與否相當重要,電商的產業特性,行銷、人力成本決定營業費用,也影響淨利率,電商會怎麼因應?創業家如何強化這些部分呢?
Justine 說明,如同多數的公司,在前一年的年底編列預算,毛利率、營業費用多少等,依循過去經驗與未來發展擬定。
而就電商產業,營業費用中廣告費、人力成本最為吃重,因此,廣告費的控制是維持利潤基礎,在廣告費嚴格控管,在營收、毛利中有特定的佔比,根據營收成長目標,編列廣告成本,需要定期檢視並快速調整,也因此創業家的財報上可以看到銷管財佔營收的比例都相當固定。
透過每月結帳,檢視營運狀況,哪裏花費太多,廣告成效不佳、簡訊發送超額等等,每月與相關部門主管討論,對成長的動力清楚,知道將資源投注哪裡、節省哪些支出,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
創業家與松果購物兩大商業模式 從各自獨立到併回歷程
松果購物在 2019 年 10 月正式興櫃,卻在去年十一月創業家兄弟即宣布,與旗下松果購物透過換股方式合併,預計 2021 年 6 月前股份轉換將完成,從財務長的角度,中間的轉變又是為何?
創業家旗下生活市集與松果購物,雖然商業模式不同,但事實上,當初松果購物獨立出來走向資本市場面臨到不小考驗, Jessica 說明,松果購物從公開發行到興櫃,母子公司的關係較為特殊,台灣法令較在意母子公司的競業關係、股權分散,未來平台的角色是否有衝突,從券商、主管機關都會挑戰的部分,預先做好各種質疑的攻防戰,股權怎麼分散、分割後對創業家的獲利與營收是否有影響、利基市場是否有差異。
大體上同樣是電商業務,但兩邊的商業模式差很多,松果購物是平台角色,目標是服務健全,為廠商賣家提供服務,創業家旗下主要的生活市集首重則是選品創造銷售力,營運模式不同,財務結構也不同。
Justine 說明,雖然可以看到整體營收持續成長,去年疫情發生下, 2020 年松果購物 Q1 淨利超越 2019 全年,而 2020 首季業績,單季稅後純益 1,676 萬元,年成長176%3 月交易額(GMV)也較 2 月成長近七成,對外界看來,單一季就賺超過 2019 年整年度相當驚人。
Justine 認為,從數據上看起來是營收、獲利皆表現優秀,但實際的營運狀況團隊也深知是來自疫情的刺激,在審視財務表現,會刻意拉掉疫情影響帶動的成長,看純的數據表現,能發現並沒有預期中佳,排除疫情狀況看到營收與獲利不如過往。
除了排除疫情影響,團隊也覺察廣告投放遇到貧頸,已無法透過廣告量取勝,廣告成效後繼無力,加上兩個網站銷售商品、客群重疊,廣告費卻是兩頭燒,Justine 表示 109 年集團五億多的廣告費,相較電商同業花費的確高昂。
試想,同樣的廣告預算將顧客導入至生活市集找不到想買的商品,這樣的情況在松果也會發生,那何不整併兩個服務將 SKU 數拉高,讓消費者停留時間長、客單價提高,不論是搶爆品撿便宜,還是需求滿足上,對用戶來說都能有所提升。
不過,對於創業家來說,在這幾年關注到電商的趨勢轉變,過去因應商業模式不同讓兩者在市場中壁壘分明,如今覺察到用戶對於平台的差異並沒有太大的感受,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符合需求的產品。
觀察到 C2C、B2C、B2B2C 等模式對消費者來說並沒有太大差異,市場上的接受度高,也讓他們開始思考想把兩個市場分開的必要性,兩間公司合併,資源重疊部分調整,在流量越來越貴的挑戰下能節省成本,預期省下來的廣告費直接成為獲利,在財務面上就有明顯體現,合併轉換都在時程規劃中,如先前宣布透過換股方式合併,也希望在資源更有效運用下雙方能夠讓營運效益提升,期待未來反應在財務面上。
核稿編輯:Chris
延伸閱讀:
- 【創業家兄弟專題】從創業到公開發行,到底什麼是資本市場?
- 【創業家兄弟專題】郭書齊:我們是創立第一天,就決定衝掛牌的公司
- 【創業家兄弟專題】專訪財務長、人資長:一間在台上櫃企業,在法遵、HR 領域該做些什麼呢?
- 【創業家兄弟專題】上櫃不是終點,是起點!專訪創業家、松果技術長李彥寬、林尚蔚
特別報導下則文章:
【創業家兄弟專題】上櫃不是終點,是起點!專訪創業家、松果技術長李彥寬、林尚蔚
【創業家兄弟專題】
這兩年無論海內外資本市場都相當活躍,也讓台灣今年許多新創公司開始跨出邁向資本市場的腳步,有人走向日本、有人一次橫跨北美跟歐洲,也有人選擇留在台灣。 INSIDE 好奇,這些台灣新創為了走上 IPO 之路,到底付出了多少心血與努力?反過來說,如果一間新創最終就是要 IPO,必須要資本面、營運面、技術、財務、法務甚至到人資做哪些事情,才能讓自己上市? 懷著這份疑問與好奇,INSIDE 預備透過一系列的新創 IPO 專題,將探訪這些走上 IPO 之路的新創,並把他們的實戰經驗濃縮,為讀者系統性理解「一間公司該怎麼 IPO」。而作為系列專題報導的第一彈,我們先把目光擺向創下台灣最快掛牌紀錄的公司:創業家兄弟身上。
看完整特別報導 其他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