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回專訪中,我們請 IG 達人電商人妻 Audrey 推薦一個知識型帳號,Audrey 不假思索地推薦回答:「故事 StoryStudio」。「故事 StoryStudio」成立於 2014年,他們的「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聚焦在文化、知識與歷史的傳遞,網站上充滿著高含金量的知識內容,是許多年輕讀者熱愛的新媒體,並成功在 Instagram 成功圈到年輕讀者群,至今已經超過 11 萬追蹤者。
我們好奇,他們的 IG 從三月開始不論是主題、版面都越來越有系統性,這麼做有哪些含義?所以我們專訪了故事 StoryStudio Instagram 負責人林彥伶。
身為「故事」IG 背後靈魂人物的彥伶說,自己在就讀大學時就很嚮往故事 StoryStudio 團隊,在持續投遞履歷後終於被錄取,並且實習生開始擔任編輯助理。她畢業後順利轉為正職,開始執掌故事 StoryStudio IG 帳號。那時候就開始學習怎麼把歷史內容做成圖文內容為主的社群平台。
「故事 StoryStudio」2015 成立公司時就開始同步設立 IG 帳號,但當時沒有特別著力在此,直到彥伶轉為正職,與社群同仁討論分工,擔起 IG 經營之責,去年九月開始系統經營,慢慢練習「如何把一件事情說好」。
彥伶說,在 IG 上一千字就屬於長文,但是這樣的字數還是很難把一件歷史事情說好,經歷一番的打磨,從文案到設計,持續改版才形成現在的樣貌。
前一代淺藍色的版面:
彥伶說由於她歷史系出身,過去會習慣把一則故事說得很詳盡,但後來覺察到 IG 上的讀者完全是另一群人,於是開始思考該如何把貼文轉為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呈現,這背後並不是直接把網站內容平移,也不是全為 IG 原生內容。
彥伶說初期其實會有迷思,總認為需要為 IG 完全產生新的內容,但後來覺察自己扮演的其實是一個「轉譯者」的角色,把其他社群以及網站文章重新根據 Instagram 的使用習慣,再搭配一點點 IG 獨有的內容,像是「歷史上的今天」就是其中一種。
電商人妻先前提到,IG 需要考量在手機瀏覽的特性,不太適合直接將其他平台的內容搬遷到此,經營之前還是需要先針對適合平台調性與粉絲受眾的方向策展內容。在這部分,彥伶也向我們分享故事的 IG 經營策略性規劃。
如今,越來越多用戶習慣透過圖文懶人包快速吸取知識,而知識貼文儼然也成為一種和朋友互動的方式,許多用戶會向社群好友傳達「我知道這個知識」的心理動機,讓貼文再形成一種擴散。
在經營一段時間後,彥伶社群敏感度獲得鍛鍊,自己會從讀者角度出發,網站原文哪個關鍵點會是最有趣,便擷取其元素製作為 IG 內容進一步引起讀者興趣,跳轉至網站閱讀全文。
在經營多方社群管道後,發現「故事」在不同平台讀者輪廓不同,顯然臉書讀者群主要落在三十到四十歲,而 IG 上女性讀者占比高、年齡層偏低、學生族群居多,其中有不少國高中生讀者。這些讀者喜歡的內容,除了承述的「故事」本身好看,也特別喜歡台灣史、香港事件、轉型正義、等相關議題。
此外,也發現人物系列的主題能在此引起廣大迴響,彥伶舉例,在故事網站上近期的專題「反派角色」介紹歷史上的反派人物,以人物為主軸的議題在社群上也是相當好操作的內容,相較於議題類型常常更為吸睛。
彥伶說,故事最有趣的就是在一年中,當下所發生的重要新聞事件,可能都有對應的歷史事件去做呼應,「新聞」和「歷史」之間的連結就能引起讀者更強烈的共鳴。還有另一種類型,歷史人物冷知識,比如說,大家都知道歷史人物「慈禧太后」來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但你知道慈禧太后去世的原因嗎?像是這類的人物軼事、冷知識類也能在社群上取得不錯的效果。
彥伶說,自己希望貼文文字保持中立,不帶有情緒,讓貼文讓讀者在閱後自然形成後勁,還有對於時事與歷史的連結掌握度也相當重要,讓讀者覺得「歷史離我們很近」。
舉例來說,在六十四年前的 11 月 4 日「匈牙利革命遭蘇聯鎮壓」事件,台灣讀者對於這間歷史可能不熟悉或是無感,但若讓讀者聯想到同受到鎮壓而流血的香港,同樣是面臨共產獨裁政府統治以及惡警暴力,兩者作為連結就能深深引起讀者共鳴。
匈牙利事件貼文:
但「引發共鳴」這件事也是需要靠長期累積發文,並仔細觀察數據才能有更精準的判斷,像彥伶現在就會規劃每日排程表格、固定匯出後台報表的基本功。不過彥伶也強調,做社群最重要的是你的內容要先打動自己才能打動讀者,藉著自己對歷史事件社群上的敏銳度,越來越精準推送相應內容,像今年就搭上時事話題,成功便是 8 月 11 日香港無眠夜、4 月 20 日葉永鋕逝世兩則貼文獲得破萬次的互動。
香港無眠夜貼文:
葉永鋕逝世貼文:
彥伶親自操刀每篇文案,持續測試內容素材,未來也可能著力製作反應好的主題類型,像是先前嘗試的人物報系列,以日前李登輝的貼文來看,歷史人物的確相當有社群潛力。
人物報李登輝:
觀察帳號更換版面後,追蹤數從 40k 來到 115 k,粉絲數在今年一路飆漲,不過面對演算法的壓力還是相當大。
在這份工作上最具挑戰的其實就是永遠不知道的演算法。
彥伶說,過去經營上的確會在粉絲數達到新高時,就會讓演算法起新的變化,明顯被降觸及,而隨著 IG 內容越來越多,在帳號被推送到的內容也不固定,因此在洞察報告上的讀者最活躍時間也比較沒有依據。例如後台顯示粉絲最活躍時間為晚上九點,但是可能在晚上六點發表後,不會第一時間觸及讀者,貼文更晚才會被觸及到,才會顯示九點是用戶最多的時刻,因此不會特別為此更改發文時間。
深知演算法難以參透,自己反而更專注在內容的設計上,根據不同平台設計規劃,團隊將每個社群定位不同的角色。例如在 IG 上思考的是把三千字的東西,轉為適合手機閱讀的內容,過去的盲點是,認為在 A 社群反應好的內容就應該要所有平台同步發布,但並不是這樣的,畢竟像是臉書本身無版型限制,而 IG 最重要是版面清晰,嚴格堅持 IG 上的色系與排版,最多會做的就是將臉書轉貼內容在限時動態,而非動態貼文上。每個平台都有不同讀者喜好內容,各自好好發揮平台特色就可以了!
編輯是生產者,社群是包裝者,IG 要做好的也是包裝,這也是所有社群人必須要有的認知
核稿編輯:Chri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