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
串聯您與中央研究院的橋梁,分享具體的研究案例、真實的研究員生活,一起永保好奇心探索世界。

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量子電腦到底有多霸氣?即將引爆終極密碼戰

中研院資訊所鐘楷閔副研究員形容密碼學就像好人與壞人的戰爭,站在量子密碼學研究前線的他,將為讀者揭密這場沒有煙硝的資安保衛戰。

AI 可以幫助躁鬱、被霸凌的人嗎?

研究團隊運用網路爬蟲技術,將社群網站公開發文 ( PTT、Facebook、Twitter 等) ,跟情緒有關的內容都蒐集建立至「情緒資料庫」。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不就是一堆人在發廢文?」,但以群眾外包 (crowdsourcing) 的角度,這些社群發言集結起來,就是群眾智慧,可做為訓練機器學習的資料!

保險套是否比飛機更重要?專訪《老科技的全球史》譯者李尚仁

一般所認為的「科技」,多指重大的發明、或最新的技術。而關於「科技史」,也多以強調重大發明的方式書寫。然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李尚仁研究員,翻譯的《老科技的全球史》一書提出不尋常的觀點:日常生活中「被大量使用」的物品,更是科技。

圖靈機到人工智慧,誰讓電腦強大?是數學!

人工智慧圍棋程式 AlphaGo,壓倒性擊敗棋王而轟動全世界,令人不禁疑問:機器可以思考嗎?機器可以超越人類心靈嗎?而著名的「涂林測試」 (Turing Test),就是對此問題的一種判定。

從工人智慧到人工智慧,期待又怕受傷害? Pentland 教授與 Google 簡立峰表示…

當有些人喊著 AI 會殺人,有些人卻搶先用 AI 來做聰明的事,甚至是救人一命!

注意!若財報出現這些字,未來財務風險高

sureti 擔保、delist 赤字、forbear 隱忍,這些字與財務風險高度相關可以理解,但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連「nasdaq」(那斯達克)都跟財務風險會有相當大的關聯?

【研之有物】如果電腦有神經,可以教它做什麼?

時間來到 2017 年,受惠於深度學習的進展,電腦視覺技術彷彿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智人,發展出優異的影像辨識及理解技術,並成功應用於各行業與生活中。

震央在美濃,為什麼台南災情最嚴重?超級電腦找出原因

2016 年美濃地震有個現象令人十分困惑──震央明明是在高雄美濃,為什麼災情最嚴重的區域反而在臺南?單純以氣象局的觀測資料不容易解答這個問題,因為它只能提供「震源位置、規模、震度」等數值,無法告訴我們地底下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李憲忠的電腦數值模擬,則還原了地底下斷層面錯動量的分布,看穿地震發生的特性。

郭志禹的「風中奇緣」:風力發電最重要的,就是風力的可預測性

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但要把風力運用於生產能源,「可預測性」是極其重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