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文化基金會
OCF Lab 是開放文化基金會創立的文字實驗室,用淺近的語言,讓公眾認識開源文化所訴求的開放、透明與協作;更期望在數位科技發展迅速的今日,帶讀者了解在便利與效率提升的正面影響之外,伴隨而來的隱私外洩、數位監控等數位人權隱憂,並提供讀者在商用軟體以外的開源方案選擇。

【開放文化觀點】反制俄羅斯入侵,網路數位制裁是助力還是阻力?

烏俄戰爭爆發,網路和數位科技領域上各種針對俄羅斯的抵制、干擾也獲得許多響應。然而,這些軟體或網路的干擾及制裁,可能影響如醫院這類重要的民生數位系統,或者,當俄羅斯、白羅斯的人民因為這些制裁而無法透過網路和數位工具取得外界資訊,是否又更容易成為俄羅斯政府的擺佈對象?

【開放文化觀點】吹哨者親自解說:臉書如何幫助俄羅斯在烏克蘭掀起資訊戰?

「臉書檔案」的背後,提供一份份公司內部文件的「吹哨者」,是臉書前員工 Frances Haugen。在臉書工作的幾年讓 Haugen 意識到, 依 Zuckerberg 等公司領導者的態度,繼續留在公司裡面,再努力都無濟於事,才決定帶著檔案出走。

【開放文化觀點】火神不哭!開源專案改進消防員安全

臺灣過去二十幾年來,每年都有 1 至 8 名打火英雄因公殞命,傷殘更是不計其數。在科技進步神速的今日,一個西班牙的團隊決定使用開放原始碼,建立更安全的救火環境,或許可以讓我們一起參與,讓消防人員出門工作也要平安回家。

【開放文化觀點】新一批智財到期!小熊維尼形象、海明威著作、四十萬筆音檔進入公有領域

不過要注意,創作者絕對可以使用身材苗條,且沒有任何配色的 1926 年版小熊維尼,但廣泛流傳的黃毛紅衣且圓滾滾的小熊維尼,可就不一定了。

【開放文化觀點】亂世用重典?為管制觀光客,威尼斯不惜引入高度爭議監控科技

為了「管理」大量的遊客,在手機訊號監控之外,威尼斯結合原本為了防止犯罪與船隻事故而安裝的監視器系統,監控每個行人的行動軌跡、年紀、性別、國籍與他們過去的位置。

【開放文化觀點】交換禮物慎選!3C 易遭監控,Mozilla 列隱私疑慮產品清單

聖誕節準備要交換禮物了嗎?在撩選科技產品的時候,別忘了小心避開一些特別有隱私疑慮的選項,保護親朋好友。

【開放文化觀點】以防疫之名:政府究竟搜刮了多少人民的隱私?

疫情下各國高度利用數位化手段管控病毒擴散,但另一方面這些沒有前例而搜集來的資料,不少政府將其結合了民眾個資,並且成了擴權的籌碼。

【開放文化專欄】臉書動不動「被祖」?用聯邦式服務網路奪回自主權

厭倦「被祖」?Facebook、Twitter 這種常見的網路服務,從伺服器架設、管理 、維護,到程式開發、使用者與內容管理等,多半是由一間公司一手包辦。聯邦式服務與中心化的臉書相反,以最有名的聯邦式社群媒體服務 Mastodon 為例,你可以從 Mastodon 的官網下載程式原始碼,用來架設一臺自己的伺服器,打造屬於你的社群空間。由於伺服器是你的,可以自行設定管理規則

【開放文化觀點】網路如果封鎖,阿富汗人如何做好準備?

一旦網路被斷,阿富汗人民該如何向外界溝通?藍牙 mesh、衛星通訊,科技也許可以幫助人們在封鎖之中挖出一條通往外界的通道。

【開放文化觀點】難用、歧視又卸責!美國政府的人臉辨識服務如何辜負成千上萬失業者?

美國許多州政府在提供失業補助時,看上一家身分辨識公司「ID.me」。但推特在過去幾個月,湧入了大量的失業民眾呼救,他們既無法通過自動驗證,也常花費好幾個小時,還是等不到「薛丁格」的人工驗證。ID.me 靠著「預防失業詐欺」的大旗在各州狂掃標案,但當 Vice 詢問 Blake Hall 這些數字如何計算,Hall 卻不願正面回應,只表示這些數字的計算方式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