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by : DonkeyHotey)
最近台灣的網路/行動應用的創業議題熱熱鬧鬧,如 appWorks 的 Demo Day,當天展示了十隊第二屆育成計畫的團隊的創業成果,吸引許多關心或投身台灣網路產業者的目光 (包括媒體與創投且後續 appWorks 創辦人一篇相關文章 引起的爭議與討論 ,也吵得沸沸揚揚);Inside 舉辦的第一場網路創業分享會 Inside Out 也於五月 28 日登場 ,為台灣的網路創業再掀起一陣高潮。
這麼熱的網路創業風氣與關注,勢必鼓舞更多有心之士投身於此產業,創造更多的服務與機會。因為筆者本身也是一個創業者,多少會被周遭的人問到,你為何創業?創業的點子怎麼來的?凡事起頭難,”我也想創業,但我要做什麼?”可能創業議題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這是大哉問,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也有不少的答案。很巧的是,筆者過去幾篇在 inside 的文章中,不少所討論的對象其創業的緣由都很類似,也是筆者自己的創業經驗,就是 Lawrence 於” 關於創業,你必須知道的 13 件事 ”中提到的
“很多成功的創業團隊都是先從打造創辦人自身需要的工具起家”
先不論成功與否,創業者的創業點子,往往是來自於解決自己的需求的偶然機會產生,而不是刻意去想一個什麼創新的 idea(這也不是不行,讀者請不要誤會,筆者只是從其中一個角度來敘述)。於進一步討論如何由解決自己的需求變成可行的創業內容前,筆者先來舉幾個例子,讓讀者可以有些感覺。這些例子有些是耳熟能詳被已廣泛流傳了,各位就再回味一下;有些是近期的創業,故事一樣精采。
- YouTube : 創辦人 Chad Hurley,Steven Chen 與 Jawed Karim(YouTube 其實有三位共同創辦人) 於 2005 年初,Karim 提及很難於網路上找到 Janet Jackson 當年在超級盃中場表演時”不小心”裸露胸部的影片;之後 Steven 在 San Francisco 辦一場聚會,但 會後苦於無法將席間拍攝的影片與大家分享 。所以他們就一起創辦一個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
- Netflix:實體影片出租店為了要提高影片出租的流通率,大部分影片都會定一個歸還期限,若延遲歸還就會有罰金。創辦人 Reed Hastings 因為延遲歸還於百視達租的 Apollo 13,被罰了美金$40 元這麼高的罰金後 ,認為應該有更好的方式提供影片出租,因此於 1997 年創辦 Netflix。
- Skype : Niklas Zennström 與 Janus Friis 兩位創辦人於 1996 年一起工作於丹麥的 Tele2 時,因為覺得每次要跟同事交換比較大的檔案時,有時 email 有容量限制,那時候的磁片容量也不大,實在很麻煩。明明兩個人都在網路上,為何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兩個電腦直接於網路上分享與對傳呢? 所以,Friis 就 codesigned 了 FastTrack 的 file sharing network protocol,這也就是後來兩位創辦人創辦了受歡迎的 file sharing software KaZaA 以及 Skype 中 peer-to-peer 核心技術的基礎。
- Dropbox:受歡迎的 web-based file hosting 服務的創辦人 Drew Houston 回憶,他在 MIT 求學時,同時用了幾台 PC 與 NB,但時常忘記帶 USB 隨身碟,所以他常要 email 給自己檔案以便於不同的 PC 上可以進行同一個 project。但這樣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一開始他是開發小程式給自己用,但逐漸他發現這樣的 solution 其他人也很需要,所以就創辦 Dropbox。於 2007 年創辦以來,到今日已經 host 超過一千億個檔案了 。
- Square:最近火紅 的 mobile Payment solution,Square,共同創辦人 Jim McKelvey 於離開科技公司後變成一位吹玻璃藝術家,因為 有一次一位客戶身上沒現金也沒支票,只有信用卡,但他無法接受信用卡 ,因此錯失銷售一件重要創作的機會,所以找上他的好友,Twitter 的共同創辦人 Jack Dorsey 想找解決之道因而創辦了 mobile payment reader and solution,Square。
- WePay :創辦人 Rich Aberman 與 Bill Clerico 兩位好友 於大學畢業後一年多,Rich 必須要為他即將結婚的哥哥籌備 bachelor party 而集資,Rick 必須要整理一個 list 且經常要提醒出錢的人 ;差不多同時 Bill 也要向好友們收錢去租滑雪場的房子,他必須要因此開一個另外的銀行帳戶讓朋友匯款進來儲存這筆錢且追蹤匯款 。兩個人都受不了這樣麻煩的方式來集資,認為應該有更有效的方式完成這件事情,所以創辦了 WePay,讓團體可以很方便的集資,透明管理以及使用這些錢。
- Listia:共同創辦人 James Fong 有一天想要把僅用過幾次但還堪用的滑雪板鞋送給需要的人,一開始他用了 eBay,結果沒人要,還因此浪費了刊登費;他也試了 Cragslist,但需要多次往返回覆很多有興趣但也不確認的人 email?所以他就跟好友 Gee Chuang 討論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來讓人處理這些並不想收費的二手貨,所以創辦了 Listia。Listia 用其自行發行的虛擬點數讓人來競標,虛擬點數可以透過完成各種動作例如註冊,看完 how to,刊登物件,線上分享或者是購買等方式取得。Listia 今年四月取得也投資 GroupOn 的知名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領軍的投資 。筆者 測試過 ,很方便,確實有潛力。
- AirBnb:兩位創辦人 Brian Chesky 與 Joe Gebbia 決定要於 San Francisco 創業,但他們一開時並沒有想法,且沒有錢租 office。當時 San Francisco 中有一個設計相關的研討會,但附近的飯店都滿了,他們兩個就想到,他們可以出租充氣式的床墊給研討會的參加者在他們的公寓過夜,然後用賺到的錢來租 office。於解決自己缺錢的問題的同時,他們也想到可以開發一個服務,是讓有閒置空間的人,願意開放出來自行定價出租給需要短期居住的人,於是 AirBnb 就這樣誕生了。
- Inside: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各位讀者現在瀏覽的 inside,依照創辦人之一於 此文 的說法,就是幾位喜歡觀察網路新知的朋友,覺得每次吃飯聊天總能有一些不錯的想法與觀察,但是都僅止於這幾個人的小圈圈, 不如乾脆把這些心得寫出來與更多人分享,就開始了 inside。解決了想發表心得但苦無舞台的需求,以及國外資訓與台灣資訊落差與不足的問題 。
上述這些創業的例子,都是先從解決自己的需求或問題開始。解決自己的問題,可以說是判斷新產品機會的一個某程度已通過測試的正確方法。 基本上,自己作為一個潛在的客戶,你會最早知道潛在客戶的需求是什麼 ,而且另外一個延伸的效果是,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會產生更多的問題,這時候你就會有越多具有潛力的構想。
但讀者看了上述例子,是否會覺得,對啊,我也類似的需求與問題要解決耶,可是我怎麼不會想到是創業的好點子? 所以,並不是遇到無法滿足的需求或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都可以因此成為創業的開始,這需要更進一步的判斷,以及是否具有創業的敏感度。 第一步要確認的是需求或問題的本質 。有時候需求與問題是假的議題,且 一直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意味著因此也解決了其他人的問題,或者解決了有一定影響規模的問題,以成為創業的基礎 。
但若已經有產品或服務可以解決自己的需求,還有機會嗎?當然有。以筆者目前的創業 (insiders 不作廣告文,但因舉自己的例子最有說服力,所以於此不揭露內容方式來說明) 來舉例,是筆者於去年於美國進行一個網路行銷顧問案時,委託客戶有實體與網路店面,行銷資源多於實體店面進行,甚少關注網站。這樣的狀況下,一開始筆者苦於無法了解為何其部分客戶還是會於該網站產生交易行為, 後來使用了一個線上 DIY 行銷工具,獲得重要的資訊,因此建議了幾個結果頗有效率的行銷活動 。這是一個美國的網路服務,筆者因此進一步 於網路搜尋這樣的工具台灣有沒有 ?結果是有, 但 business approach 的方向不同,也不夠專業 。於諮詢幾位於此領域專業的朋友後,判斷 台灣於此領域有未被滿足的市場,該工具可以解決一定規模的潛在用戶的行銷需求 ,因此決定於台灣創業開發類似但合適台灣市場的服務與應用。
所以,一種將解決自己的需求或問題,轉換成可以創業構想的可能流程是:
-> 先確認需求與問題的本質,意即先確認需求與問題是存在的
-> 找有無既有的產品或服務可以滿足?
->->-> 若無,是個好的開始,但要進一步判斷是否 因此也解決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其他人的問題?
->->-> 若有,要去想這些解決方案 解決了多少?有無改善的空間?或者在其他分眾或市場有無機會 ?
一旦有肯定的答案,如果您想創業,就可以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了!
參加 Inside Out 的讀者們,可以藉由這個活動了解創業著的創業故事,是否創業的構想是來自於解決自己的需求或問題。而各位讀者中已經創業,正要創業或一直想要創業者,若您願意,也可以於此分享您的創業故事,讓其他 inside 的讀者參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