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大疆收購?哈蘇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本文獲合作媒體 雷鋒網 授權轉載,原文為:Hasselblad Acquired By DJI。
Kevin Raber 是一個從業 45 年的資深攝影師,他從 70 年代就是哈蘇鐵粉。他在這篇文章中寫道:「根據大量、可靠的訊息來源透露,大疆已經成為了哈蘇的主要控股股東。」Raber 在文章中表現出了對這項收購案之後哈蘇命運的擔憂(以及隱隱流露出對中國新興暴發戶公司的不屑),也回憶了哈蘇自 70 年代以來的幾次重大選擇,它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爛的。
哈甦的黃金時代
我從 1970 年代就開始從事攝影工作,在用過很多不同的相機之後,我對其中的一個品牌特別著迷,那就是哈蘇。哈蘇很貴,買一個哈蘇都可以看成職業生涯裡一個小小的里程碑了。我攢了幾年錢,終於攢夠了,買了一個 500CM,一個 500EL,5 個鏡頭和一些取景器——我至今都記得,我拿到它們的時候,它們都被整齊地打包在一個 Halliburton Aluminum 的箱子裡。
我甚至覺得,我職業生涯早期如果算得上成功的話,那軍功章上也有哈蘇的一半。
那時候,哈蘇特別重視用戶,他們關心每個攝影師的體驗甚至職業表現,他們經常舉辦一些 workshop 或者分享活動,去教攝影師怎麼更專業地操作設備,拍出更好的作品。
這些分享不局限於相機本身,甚至還包括光影、聲學的一些內容。在當時的攝影師群體中,哈蘇就是一個神話。後來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事情總是會發生變化,只不過有的變化是大家樂見的,有些卻不是。
1990 年年後期,數位影像技術發展起來了,哈蘇開始落後。大概 2000 年的時候,哈蘇開始在市場上尋求買家,一些數位相機公司拋出了橄欖枝,但最後是 Imacon(底片掃描器生產商)將哈蘇收入囊中。
Imacon 決定在相機數位機背市場搏一把,並決定推出一款綜合性的數位相機解決方案。2002 年 11 月,哈蘇推出了 H1,這在那時是個革命性的的產品,Phase One、Sinar Leaf 這類的數位機背廠商開始生產能搭配 H1 的機背——那時候市面上有若干個數位機背的生產商,他們的業務重點之一就是生產能搭配哈蘇鏡頭的機背。
那是相機的黃金時代,每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機背廠商做機背,哈蘇專注做頂尖的機身和鏡頭,皆大歡喜。
哈蘇時代落幕的開始
然後有一天,哈蘇的 CEO 突然轉性,要把機背廠商的市佔率搶過來,他想出了一個巨大的商業藍圖,這個藍圖裡只有哈蘇。做出這個決策的依據很簡單,就是哈蘇賣出了很多機身和鏡頭,但是後背的市佔率很少。
他們想,是不是有人坐享了原本屬於他們的市場?
這其實只是 Imacon 一廂情願,因為他們的機背的確不是最好的,攝影師一般寧願自己搭配更順手的機背,而不是系統推薦的。
幾乎就是一夜之間,哈蘇開始把機身和機背都捆綁起來一起賣,而且不再允許第三方的機背兼容機身——要兼容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支付一筆數額不小的授權費,這些第三方的機背廠商雖然不願意但是也只能乖乖掏錢,這些成本轉嫁到了最終的用戶——攝影師身上。
跑題一下,那個時代 Contax 突然宣布中片幅相機停產,這是讓人很錯愕的消息,很多人覺得這是個糟糕的決定,因為 Contax 的中片幅相機品質很好,它本來可以在這個關口搶奪更多的市場。
哈蘇的這個決策被看做是「哈蘇時代落幕的開始」。在新管理層的領導下,哈蘇變成了一個只關心自己的公司,而不是像之前一樣把用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Phase One 拒絕支付授權費用,並且告了哈蘇一把,而且還贏了,後來還和 Mamiya 組成了一個反哈蘇聯盟——這兩家現在變成了一家公司,而且在高端相機市場穩穩地佔據了一個席位。
動盪中的哈蘇
接下來的幾年,哈蘇幾經易主,被賣來賣去,CEO 也是換了一任又一任,在這期間,Sony 相機問世了,備受歡迎,但那時候哈蘇還覺得它們可以定出比 Sony 高四倍的售價,就因為有個哈蘇的 LOGO——哈蘇的管理層已經疏離他們的用戶太久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自大已經成了攝影師圈子裡的笑柄。
後來,哈蘇又被一家風險投資機構收購了,接下來的幾年虧損了很多錢,資方炒了 CEO,對管理層進行大換血,四處物色能夠把他們從泥淖裡拯救出來的職業經理人— —這整個中過程哈蘇一直在“失血”。
大概兩年前,他們找到了 Perry Oosting 出任哈蘇 CEO,Perry 也列席董事會,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把哈蘇帶回原本的主航道:生產頂尖的相機。Perry Oosting 履任幾個月後,我曾經和他一起聊過,交換過對哈蘇的看法,他跟我分享了他面臨的問題、要實施何種計劃——他似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Perry 和他之前的幾任 CEO 都不一樣,他會認真做市場調研,聽取一線管理者的建議,然後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他很開放,同時又對哈蘇的事業有強烈的熱情。
在 Perry 的領導下,哈蘇似乎變了個樣,他砍掉了所有非核心業務,重新專注於 H6 產品線以及 X1D 的研發上。
2016 年 6 月 22,哈蘇發布了中片幅無反相機 X1D,設計依舊哈蘇但價格親民,簡潔便攜,觸控式螢幕的互動設計,這個新品在相機行業和攝影圈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那個熟悉的哈蘇又回來了。哈蘇終於又有了一個“爆款”,但不幸的是,爆款並不永遠都是好事。

無數的預定接踵而至,超過了哈蘇本來的預期。哈蘇承諾會在產品發布日期後的幾個月內發貨,但不要忘了,這家公司處於入不敷出狀態好多年,他們沒有足夠的現金啟動生產,儘管人員已經減少到不能再少,但供應商的錢要給,軟硬體工程師的工資要支付,零件要生產,工人要培訓,而控股的風險基金不願意再投入更多錢。
沒有錢啟動生產,訂單再多也是徒勞。
在這期間,Perry 四處籌錢,2015 年 11 月,他們找到了大疆——一家成功的中國的無人機生產商,後者向哈蘇注入了一筆資金,並成為了哈蘇的小股東。這筆錢解了哈蘇的燃眉之急,但沒有本質上改善哈蘇的狀況。
2017 年 1 月,哈蘇的 X1D 已經開始小批量地發貨。
哈蘇仍然是“浮萍”,它需要更多現金,但原來的資方不願意投更多錢進來,怎麼辦?
很順利成章的結論:小股東變成大股東——對,我們的意思就是大疆買下哈蘇。我找多方訊息來源確認過,這已經是一個沒有公開的事實,哈蘇的員工都知道,哈蘇的一些分銷商也知道——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掩人耳目太久。
(對於大疆收購哈蘇這個傳言,媒體也找了一些業內人士求證,他們都表示雖然沒有確鑿的消息流出來,但也見怪不怪,畢竟大疆早在 2015 年就已經成為了哈蘇的投資方,收購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不確定的只是,大疆入主之後,哈蘇的未來會是怎麼樣的呢,會保持獨立運作嗎?
雖然我們一廂情願地希望不要有大大的改革,但這個希望太天真了。大疆一定會插手哈蘇的經營,中國市場一定很歡迎哈蘇這樣的品牌,大疆治下的哈蘇在中國市場一定能大獲成功,但是不知道在世界其他國家表現會如何,此外,這個新興的科技公司知道如何經營一個成名已久的經典品牌嗎?
時間,時間會給我答案。我們接下來會聽到更多關於哈蘇的消息,我也很希望哈蘇能獲得成功,但我也明白,哈蘇已經不是曾經那個哈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