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edit:JoshBerglund19]
上一次電腦對人腦是在 1997 年,由 IBM 的電腦深藍(Deepblue)對棋王 Gary Kasparov ,比賽項目是西洋棋,結果是電腦贏了。這次 2011 年 2 月 14 日在益智問答節目 Jeopardy 裡,IBM 的 Watson 超級電腦 Watson 對手是人類 Ken Jennings 和 Brad Rutter:
雖然 Watson 還是會答非所問或者搞不懂問題,但是,電腦還是獲得勝利。
但是,在 2011 年 2 月 28 日,Watson 被美國眾議院議員 Rush Holt 打敗了。所以有電腦或機器人恐慌症的的人可以稍微放心,Watson 這台超級電腦還是電腦,目前還沒有進步到會取代人腦,因為它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的獨立思考,目前還是只能做一些大規模一點的運算,而且還不能挑戰連接網路,因為網路的世界太複雜(而且可能太不營養了)所以 AI 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簡單的來說 Watson 超級電腦就是承載了很多書籍,百科全書,字典,地圖等等資訊的一台電腦,加上工程師精心打造的運算公式,讓它擁有精密的搜尋系統,根據官方資料:
- Watson 有 90 個 IBM Power 750 伺服器
- 16 terabytes 記憶體
- 4 terabytes of 集群存儲(clustered storage)
- 目前階段沒有連接網路
在問答節目 Jeopardy 裡,我們會看到主持人問它問題, 然後它回答,我們在乎的是它到底有沒有答對問題,其他的似乎一點也不重要。
但大多數人都不在乎的才是 Watson 超級電腦教導我們的事情,也就是運算的部份,他跟前面提到的資料判讀有同樣的特色,除了都是理性的做出判斷以外,還有就是在排除可能性的過程,也就是 Watson 電腦的思考模式。我們很多時候還會用直覺來判斷事情,但是電腦會用一些有根據的資料來作出判斷,也就是為何對 Watson 比較有興趣的是醫療用途,因為科學家們對 Watson 的思考答案方式很有興趣,當 Watson 第一個答案是錯誤的時候,科學家可以研究 Watson 其他的可能答案,並且根據 Watson 提供的其他答案去改善一些判斷病狀時的程序。
在很多時候其實我們很少去反思自己的思考模式,如果讀者們現在認真想想看,我們會發現思考模式其實往往會改變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也導致一些問題的答案不只一個,甚至在調整自己的思考模式後會發現原本以為是對的並非最好的答案。
Watson 應 用的科技應該是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簡稱 NLP),讓電腦學習如何解讀人的語言,還有語音辨識,數據分析,未來主要會應用在醫學上為主,當然一般企業也是可以用天價跟 IBM 買一台來處理公司的資料 (也是天價的保固費用)。另外政府機關也有興趣用 Watson 來做一些預測型的運算,例如預測天災以及資源分配。雖然以現階段來看 IBM 的 Watson 在很多技術方面都還沒有完全大突破以及做完美的整合,因此 Watson 會在問答比賽裡面輸給人腦並不值得人類太過高興。
因此,我們呼籲未來出廠的電腦都要置入三大法則才是...... 截自維基百科 :
機器人學三大法則(Three Laws of Robotics)是 科幻小說 家 以撒·艾西莫夫 在他的 機器人相關作品 和其他機器人相關小說中為 機器人 設定的行為準則,是艾西莫夫除「心理史學」外另一個著名的虛構學說:
- 第一法則 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 第二法則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 第三法則 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