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看不下去
「我們的核心價值,就是節省律師的時間!」
Lawsnote 的創辦人 Barry 吐出了這句話。然而,據 Barry 說,這個動機剛開始受到許多人的嘲笑,「律師不是按時數收費嗎?」大家總這樣問,「你們幫他們節省時間,豈不擋人財路?誰會想節省時間呀。」不過其實,台灣律師收費大多以一個審級為單位,因此資料搜尋時間若能極小化,將是有利無害;司法院舊式、過時的判決系統,自然成為「減少時間成本」最大的絆腳石。
「這個點子律師應該會很愛吧。」帶著這樣的猜測,Barry 萌生了創業的念頭,他召集志同道合的夥伴,決定開發一套截然不同的法律系統,協助法律人做資料的搜尋跟整理工作。於是,2016 年的春天,Lawsnote 誕生了,團隊裡有工程師、法律背景的設計師與產品經理,進駐到新北創力坊,默默耕耘一片被社會忽略的沃土。Lawsnote 的使用易懂、容易上手,它以搜尋引擎為概念運作,將數以千萬計的判決分門別類、歸檔,便能用關鍵字查詢。
「搜尋是一個很簡單又很難的事情。」
Barry 說,「搜尋」本身並不像一個產品,使用者必須透過長時間的適應,去感受它的存在,可是它的重要性卻又會影響到辦公、理解資料的核心。Lawsnote 不僅可以輸入特定關鍵字 (法院審級、案件事實、涉及條文) 去查詢相應的判決,同時也能查詢法條,甚至在法條條號或判決字字號不同的寫法、法規名稱或關鍵字的縮寫,都被含括於內。查詢結果更依據「關鍵字出現次數、頻率」等等的參數做排序,一目瞭然,充分地體諒法律人過去蒐集資訊的苦衷。「例如像是在同一份判決中,引用法條時,使用『前述同法、本法』這樣的字眼,過去在司法院查詢系統會被排除於外,用 Google 搜尋引擎更是不可能被發掘,但這些,Lawsnote 做得到。」
Barry 表示,Lawsnote 用演算法計算判決中的用字邏輯,完全依照法律人的思考模式提供查詢結果,這個技術現在也已經申請專利。在開發前、後,他們都做足功課,訪問各年齡層、工作型態的法律人,挖掘使用者的需求,此外,「我們不是要做自己需要的東西,而是要做大家都需要的東西,所以堅持直接面對使用者、拒絕使用罐頭訊息去回覆他們的問題,為的就是要在這些使用族群身上獲得回饋,以讓我們的系統能更好。」
台灣的「法律科技化」
「法律科技化」至今在台灣還是極新的概念,從律師、檢察官手抱如山的公文紙張可見一斑。然而,科技在法律中運用的可能性相當廣泛,在美國、中國,都已經發展出先進的系統整理判決資料;美國更是已經有 40 多家法律科技化的系統開發公司 。台灣對於法律資訊 E 化的落後,除了帶來時間成本,也對實體紙張的過度消耗難辭其咎。透過整理判決的人工智慧,非但可以協助律師減少搜尋時間,也可以幫助有條理地整理判決內容,甚至不必影印成一本一本的書磚,也可以在電腦排版得一清二楚。
帶著初衷闖,Barry 引用 LinkedIn 創辦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的話,形容自己的創業過程,「像是從懸崖上跳下去,途中打造出一台飛機。」 他說:
即使知道舊式系統不便,還是有很多使用者對其依依不捨、長久的習慣難以改變,讓推廣 Lawsnote 出現瓶頸。
「所以我們不斷在跟客戶做溝通,仔細觀察使用者的需要。」Barry 也提到,在台灣架置新型法學資料庫,最大挑戰是「尋人」,因為不是法律人,並不一定能體會這個市場的重要,讓 Lawsnote 的人力建構上充滿艱辛。所幸如今團隊都對這樣的事滿懷熱忱,也都相信能夠做出巨大改變,「台灣的法學資料庫得脫胎換骨,我們更希望,將來使用這個資料庫的不只是台灣的法律人,更能讓其他國家的法律人來使用台灣製造的法學搜尋引擎!」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