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黑暗面

我們多數人都敏銳地察覺到物聯網 (IoT) 的潛能和前途。互相連結的車輛、貨櫃、辦公大樓、工廠、冰箱、料理設備、健康監控器、溫控器以及各種物品乃至於可從大數據中萃取出智能分析情報的雲端大型儲存庫,在在能夠影響人們的行為並改善人們的生活,要以其所能帶來的益處描繪出一個光明的未來再簡單不過。在一片擁抱 IoT 技術的熱潮之中,持續出現的隱私問題和安全性威脅有時卻被忽略。這類問題正開始被逐漸注意到,突顯出有許多疑慮必須在計畫規劃、開發專案以及擴大實施物聯網的時候納入考量。
證據最近出現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上。國家情報總監 James Clapper 舉出了政府用 IoT 作為諜報工具導致全球性的安全威脅。
Clapper 表示:「智慧型裝置被併入電網系統和車輛 ─ 包括自動駕駛車 ─ 以及各種家用設備;智慧型裝置改善了效率、節省了能源、也提升了便利度,然而,安全防護產業的分析師已經證實許多新系統可能會威脅到資料的隱私、資料的完整性和服務的連續性。未來智慧型服務很可能會使用 IoT 作為身分認證、監視、監控、位置追蹤、或是獵人頭等用途,甚至以 IoT 來存取網路或者使用者憑證。」
因此身為 IoT 裝置和基礎架構的建築師、開發者和建造者,該如何對這種隱含的威脅作出最好的反應?在未來幾個月中,「安全第一」大概會是 IoT 開發時最好的標語。
隨著 IoT 感應器和裝置被引進巨大的全球網路之中 ─ 整合進入了醫療設備、智慧電網、航空系統、工業控制系統、政府機構等諸如此類 ─ 駭客找到了一個潛力無窮的渠道,可讓其行動提升到偷錢或癱瘓網站等程度,進而影響到重要的基礎設備,造成大規模的系統故障或是巨大的破壞。根據 Beecham Rearch 公司執行長 Robin Duke-Woolley 所言,目前尚未看到大規模的漏洞,僅是因為 IoT 尚未達到讓駭客想要出手的等級。
IoT University 有篇文章引用了 Duke-Woolley 的一段話:「物聯網的安全性比現有的 M2M 應用或是傳統的企業網路的安全性明顯更加複雜。不論是在傳輸途中或是存放之際,資料在系統中均應受到保護,而在裝置與人的身分識別、驗證以及授權上,我們需要大幅進步。我們也一定要認知到有些現場的裝置必然會遭受損害甚至故障,因此我們需要有效率的安全遠端維修方法 ─ 而另一個挑戰便是 IoT 是否能夠不負眾望。」
Beecham Research 製作的 IoT 安全威脅地圖詳列出了入侵的管道、會遭劫持的用途、驗證上的漏洞以及身份盜用的問題。
電腦科技每次有重大進展之時,就會引發對於基本安全防護規劃的重新檢驗 ─ 從主機到用戶端/伺服器、到行動裝置、乃至雲端。而基本上要建立起有效的 IoT 安全防護準備會比這類技術進步時更落後一些。以 IoT 的規模和範圍加上裝置的數量和類型前所未見,事件導向的應用程式突然即時交換資料,還有各種混合使用的通訊協定,大幅加劇了漏洞的威脅性。與其仰賴各個裝置層層相疊的安全防護 ─ 智慧型手機和許多行動裝置便是採取此種方式 ─ 企業可能會逐漸轉向鞏固閘道層級的保護。IoT 使我們有機會及早在開發階段建立部署實作的框架並處理好安全防護,而非在漏洞導致危險發生後才開始補救。
請登入並留下您的意見。若尚未註冊,請至 Intel® Developer Zone 註冊。
若要認識 Intel 的 IoT 技術,請至 A Fast, Flexible, And Scalable Path To Commercial Iot Solutions。
註解
《COMPUTEX 2016 CPX 論壇》
帶領您解碼四大議題:IoT 生態系 X 未來科技 X 智慧製造 X 創新應用
活動日期:2016.05.31-2016.06.01
活動時間:9:00-17:30
活動地點:臺北國際會議中心 3 樓宴會廳 ( 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 1 號 )
活動網址:http://goo.gl/TuVI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