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建議暫緩 Apple Pay 登台,五大理由是否說得通?

本週稍早才傳出 金管會透露最快台灣市場將可以開始推行 Apple Pay 的行動支付服務,沒想到週四金管會與央行舉行金融聯繫會議之後,傳出央行以五點理由,建議金管會暫緩放行。
業者的態度
銀行業者其實對於 Apple Pay 其實是從又愛又恨,逐漸轉變為希望自己能成為第一波的合作對象。愛,是因為 Apple Pay 綁定既有的信用卡系統,不至於對現有的金融業者有過大的衝擊。恨,是因為 Apply Pay 壯大後將主宰行動支付,不但銀行得付出平台成本才能讓自己的信用卡被綁定,更嚴重的是往後可能是 Apple 說了算,金融業很罕見的得讓出自主權。但是 Apple Pay 幾乎不必變動現有的支付系統,而且也讓發行信用卡的金融業者能以幾乎零成本的方式跨足行動支付市場,吸引力其實是很大的。
金管會的態度
金管會對於 Apple Pay 在個資與交易資訊上的處理有所保留,但過去的行動支付推動卻又不太理想,因此如果想要達成金管會設定的行動支付目標,開放 Apple Pay 看來是相當順理成章的。只是開放 Apple Pay,其實後續影響的是對於整個手機信用卡交易的監管機制,因此恐怕金管會的顧慮也不少,總不能只開放 Apple Pay ,卻不開放其他也走相同途徑的支付系統。不過,至少現在看來金管會已經排除萬難,願意努力讓 Apple Pay 可以在第四季在台灣市場開通了。
央行突然半路殺出喊停
沒想到的是,央行卻提出五大理由建議金管會暫緩。
1. Apple Pay 是跨國交易,不如國內系統效率高。
2. 消費者的個人資料保護不易。
3. 稅捐單位無法核對交易明細。
4. 銀行的服務成本會提高。
5. 不利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
先來談談第一個理由:跨國交易所以效率低落? 首先,效率低落直接影響到的是消費者的體驗,如果透過 Apple Pay 做行動支付要等個好幾秒,導致消費者不耐煩,最後被淘汰的是 Apple Pay ,央行擔心什麼呢?再者,如果遲遲不讓這個被央行認為處理節點過多的系統上線實際測試,業者又如何透過運作的過程去學習並且解決問題?
第二,消費者的個人資料安全。 央行認為可能因為 Apple Pay 的支付憑證代碼服務商(Token Service Provider,TSP)設於境外而發生一連串的問題,包括個資外洩要怎麼處理與補償?這個問題的確存在,但是我們應該反問的是,當台灣人民持有外國所發行的信用卡在國內消費,或是持有國內發行的信用卡在境外消費,這個問題同樣存在,而過去這些交易所產生的個資外洩,主管機關有提供任何協助嗎?對,現在如果你持有已經開通 Apple Pay 的國家所發行的信用卡(例如美國),其實早就可以在台灣開始用 Apple Pay 了!
第三,支付平台是境外公司,稅捐單位不容易取得交易資料。 可是透過 Apple Pay 進行交易的信用卡,是台灣的銀行發行的,這些交易在金融機構與提供服務的商家都有明確的紀錄,而稅捐單位只能從中間提供資訊服務的 Apple 取得資料?再者,這些交易也都有統一發票,課稅上問題到底是什麼?總不能用一句模糊的「恐難公平處理」帶過。當然,特別要提的是 Apple 如果靠 Apple Pay 在台灣市場上賺到信用卡為了加入平台而給付費用所產生的營收,這部分的確是稅捐單位應該要努力去追稅的。
第四,國內銀行與境外的支付系統合作,成本會比較高。 所以如果國內的業者,例如 ASUS Pay 或是 Acer Pay 就不會有成本提高的問題嗎?這些業者可不是慈善事業啊!提供服務,收取費用,天經地義呀!而且賠錢的生意沒人要做,如果成本高到沒利潤,自然就沒有銀行願意合作了,可是如果付出一點成本,卻能換來更多的交易與市佔率,又為什麼要用 Cost Down 的思維來阻擋行動支付產業發展?
第五,為了扶植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不宜過早開放 Apple Pay 進台灣。 這個藉口其實是最可笑的一個,因為過去阻擋國內支付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不就恰好是保守的主管機關和過時的法令規定嗎?而即使現在 Apple Pay 還沒進來,台灣的業者又展現出怎樣的企圖心與行動力?如果只想要扶植國內產業,卻不讓他們面對競爭,我想我們應該回頭去看看過去在汽車產業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而更重要的是,也許延緩 Apple Pay 的進入可以扶植國內自己的支付產業,但是卻可能因此而導致行動支付的基礎建設不成熟,讓一些新興產業因此而無法茁壯。想想看,如果台灣到現在還不開放信用卡,會有電子商務產業嗎?而如果台灣一直都扶植不出一個好用的行動支付系統,是不是很可能會扼殺很多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新興產業呢?央行有考慮過這一點嗎?沒有,因為他只想到...
金管會大概也沒有預料到央行會突然站出來喊停,所以下周將會召開 「該不該讓 Apple Pay 進台灣」 的座談會,打算整理各方所提出的意見之後,再做成最終建議提供行政院定奪。在中國、新加坡等市場在今年都陸續開放 Apple Pay 之後,台灣打算跟上國際潮流?或是走我們自己的路呢?
不過如果最後決議不開放,也許想用 Apple Pay 服務的那些高端消費者,一樣有能力去拿一張美國的信用卡或是中國的銀聯卡,也能在台灣開心的使用 Apple Pay 做行動支付,到時候哀怨的可就是努力想出國打亞洲盃結果卻在國內的行動支付慘遭滑鐵盧的各大銀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