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 專欄】他們想要埋葬我們,卻不知道我們是種子 —— SSW 活動分享

作者 TK Chen,目前任職美國矽谷創投 Quest Venture Partner 擔任 Asia Community Partner 一職。又稱「創業甘道夫」,本身創業失敗過三次,期望藉由自己的血淚經驗可以協助更多台灣創業家。目前轉戰創投單位,但仍堅持提醒自己,要用創業家的心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
「They tried to bury us, but they didn’t know we were seeds.」 -- Mexican proverb
上面這句是 SSW 活動中一直在分享的名句,相當經典,所以當開場跟大家分享。對於創業家而言,何嘗不是這種感覺及精神?才能真的撐過漫長的黑暗隧道,直到看到光明。
SeedStars 是一個專門針對新興市場的早期新創投資單位,其找案子的方式,就是舉辦 SeedStars World(SSW) 這種全球 新興市場 的創業發表競賽,在各個城市舉辦分賽,再讓各城市的第一名飛到瑞士參加總決賽爭取投資。小弟有幸在今年 3 月初,跟代表台灣的團隊 SmartxLab 一起到瑞士洛桑參加 SSW 總決賽,跟全球其他 50+ 個城市的冠軍代表一起參加 2 天的創業 bootcamp,以及一起競爭最高 50 萬美金的投資額。當中看了不少團隊,見識到很多在台灣壓根不會想到的創業點子,因此藉此機會記錄下來,跟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老師有教飲水要思源,所以在此還是想要佔用一些版面感謝各個當初支持台灣 SSW 分賽的單位:國發會 (TSS)、瑞士商務辦事處、EST、三創數位、Quest Venture Partners、Uber、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AngelVest、新北創力坊、AlphaCamp、創夢市集、Garage+、Entrepreneur+、RTM. 謝謝你們的全力撒破,也推薦創業家可以多瞭解這些創業社群的夥伴們。OK,廣告時間結束。
底下是一些從 SSW 得知的新興市場的一些數據資料,跟大家分享。
個人小結:新興市場的這些資料是基於過去歷史對該地區的一個未來假設,所以創業家自己在評估每份資料時都還是當參考就好,建議自己到該地區走走才是評估一個市場的最佳方式。不過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就跟現在印度很夯的狀況一樣,新興市場的成長力道可以相當強勁。但雖有潛力,目前切入點是要什麼?現在他們都在做哪些項目呢?
備註:SSW 的新興市場是指非歐美的地區。
先介紹這次進 Finals 的 9 個團隊:
自己個人認為也很值得分享的有⋯⋯
SmartxLab:台灣的團隊當然屌啊!哈。是專門針對大型 IoT 應用提供 mesh networks 軟硬整合方案。
doctHERs:巴基斯坦。一個針對在家但具有合格執業能力的女性醫生線上看診的平台。數據顯示巴基斯坦的女性醫學院畢業生很多,但只有約 20% 會去執業,因為只被鼓勵結婚在家生小孩。同時巴基斯坦有很多地方需要好的醫療服務,因為沒有辦法接觸到合格的醫生的致死率很高,因此推出這服務。
Endurosat:保加利亞。做個人小型衛星的團隊。對,小型衛星,小型衛星,小型衛星。我也是聽了三次才接受這個事實。創業團隊做衛星。是 CubeSat 的概念的產品,讓有需要的人都可以用可負擔的價格購買衛星,且直接送到你家門口,想像你跟老婆的對話是「Hey Honey, 我剛買了一個衛星!」。但好像發射的費用就相當昂貴了⋯⋯
Dronee:亞塞拜然。就是 Drone,但多了一項是 open 的 platform,提供 SDK 讓 developers 可以在上面寫應用。誓言做成 Drone 的 app store。
Madviser:孟加拉。一個自動學習你的打電話模式的 app 來分析最適合你的電話方案。很清楚的 value proposition,且 upsell 的潛力夠。
AlemHealth: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軟硬整合方案讓當地小診所醫生 (95% 的醫療都是小型 middel class) 可以透過配合的認證醫生做各種醫療攝影相關的服務及分析資料。
Modisar:波札那 (非洲南部)。一個管理農場的服務。可以幫助農場管理狀況、庫存、員工、動物,或產出財務報表。
PeopleFlyPlanet:俄羅斯。一個專門針對班機取消或延遲的即時賠償保險服務。要是在中國推的話可能賠慘了....
備註:有興趣看所有 50+ 入圍團隊的可以參考 這邊 。
這次活動中跟很多世界各地的創業代表聊,發現其實大家都有一樣的問題。大部份新興地區的環境都是比較鼓勵穩定、做小生意、夢不要做太大,且教育體制也都不鼓勵創新或獨立思考。聽他們在講當地國家或地區的一些困擾時,會覺得台灣其實滿重視創業的,雖然不一定都知道怎麼做,但至少可以感受到台灣創業環境優於這些地方,像是:超強網路基礎建設、網路使用的普及、優質人才的取得、產業供應鏈的成熟.. 等。以下是我有限的記憶中還能想到的四個點:
那是東森主播路怡珍的書名,幫她打廣告而已。不過一次跟這麼多國家的人討論創業,會發現很多在台灣從來不會想到的點子,不過卻是同一個出發點:試著用科技來改善周圍發現的問題。非洲的就業率低且網路不普及,於是很多服務希望可以用最簡單的 SMS 方式媒合人才及雇主;中東很多地方醫療資源缺乏,於是線上醫生諮詢或醫療服務就是機會;非洲的教堂和農場這麼多,於是有管理教堂和農場的 app 服務... 等。不禁讓人想到創業前輩 tempo 之前說的「沒什麼哪個地方適不適合創業這個議題,只有那個地方適不適合做什麼的問題。」
透過GA分析進站者發現, Safari的新客數越來越多,難道這表示 iOS 的用戶數也跟著增加了嗎?注意了,這有可能是 Apple 封鎖第三方 Cookie 帶來的影響。隨著 Google 即將淘汰 Chrome 上的 Cookie ,這個幫助廣告主記住用戶受眾的小工具,將要再一次地影響數位廣告產業。
各大廣告平台在過去幾年不斷地透過 Cookie 以及其它方式,悄悄收集使用者的用戶數據,隨著這幾年用戶的隱私權意識抬頭, Apple 與 Google 對於藉由 Cookie 辨識用戶資料的廣告投遞方式,持有不同的態度,這也將是所有廣告主的極大挑戰。當 Cookie 不復存在,要如何辨識使用者資料?
Cookie 消失了,或許會有新的數據辨識工具來取代,但是任何試圖跟蹤受眾的方式,都難以符合大眾對於保護隱私權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極有可能無法再通過日趨嚴格的媒體監管限制。無論如何,數位廣告不能像過去一樣,無條件地使用類似 Cookie 的追蹤方式,來達到與現在同樣的廣告效果。
後 Cookie 時代內容辨識類型的廣告鎖定方式,將成為未來具指標性的投放策略。廣告與瀏覽平台或內文主題的高相關性,不僅能顯著提高受眾的互動度,更重要的是,完全不需要收集任何個人數據。
FreakOut Taiwan 不斷嘗試更友善的廣告投遞形式, 自 2016 年進入台灣市場的原生廣告,到 2020 年末引進「 Mirrors 」 AI 影像視覺內容辨識系統,都是以網路使用者的角度出發。「 Mirrors 」不需要使用傳統的受眾興趣設定,即可針對「目標受眾在觀看的影像內容」、「品牌自身競爭對手或相關指定系列產品出現的影片」來投遞 YouTube 上的影音廣告。
傳統的內容比對廣告皆為自然語言處理 NLP 中心,基於「純文字」的比對來顯示相關廣告,如大家很熟悉的 Google AdSense 。但是,結合新興的 AI 演算和複雜的圖像辨識,已然能夠達到「影片」的內容偵測,透過增加多個比對層和基於自然語言處理 NLP 的基準定位,可深度學習並提供更精細的辨識洞察力。
舉例來說,若想要將汽車廣告投放給對汽車有興趣的人,我們要先從可能對汽車感興趣的受眾中開始推估,並且根據過去的經驗加入不同的興趣條件,最後針對素材更進一步地測試。透過 Mirrors ,我們可以讓廣告出現在有滿足特定條件的影片內,例如:在消費者觀看的影片中,出現汽車評測報告、自家品牌或競爭對手的 LOGO 、代言人等指定條件,再依照不同廣告主設定的預算判斷是否露出廣告。
藉由這樣的影像比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根據消費者行為觸發廣告投遞條件,而不再是現行的用戶受眾數據。人的興趣是多樣且多變的,當對汽車有興趣的用戶在完成汽車的選購後,短期內將不會再瀏覽相關資訊,轉而瀏覽其他更具時效性的內容。透過消費者當下正在觀看的影片內容,取代消費者身上被貼上的數位標籤,將更貼近消費者本身的使用行為。
2021 年台灣數位報告指出,台灣人在各網路內容服務中,最愛「網路影片」的比例高達 97.9%,遠超過 Vlog、串流音樂、網路廣播、Podcast 。
影音廣告早已是品牌經營的趨勢:根據 DMA 2019 年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報告指出,台灣各類型廣告中,影音廣告以 37.2% 的成長比例大幅領先奪冠。其中 YouTube 持續蟬聯台灣最常被造訪網站第 2 名(僅次於 Google ) ,在台灣各大影音平台中的觸及率及影響力不容小覷。
2021 年 FreakOut Taiwan 已與客戶合作,進行搭載新系統的 YouTube 串流內廣告投遞,在針對品牌及產品客製化的多層鎖定策略建議下,房地產廣告的 CTR 表現高於平均,並發現「人臉」群組辨識表現為佳,其中多為財經、名嘴等名人。而美妝品牌廣告 VTR 表現優異,則以品牌「 Logo 」、「人臉」群組有最出色的表現。
本文章內容由「驚點股份有限公司( FreakOut Taiwan )」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