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你不該執著開發行動 app?

2007 年 iPhone 開啟智慧型生活新紀元,帶動行動應用經濟熱潮, 老鳥、生手無以數計的工程師投入 app 開發。不過時至今日,成千上萬個 app 擠在商店裡, 絕大多數只能蒙塵。在 app 陷入疲態 的窘境之際,有些 app 直接宣告陣亡,有些 app 卻在其他平台找到嶄新生機,發票拍攝保存工具 Birdly 就是屬於後者,共同創辦人 Jean-Baptiste Coger 在 Medium 寫下他們死而復生的過程。
光看描述,來自法國巴黎的新創公司 Birdly,用途看似蠻吸引人——拍下收據(發票),就能自動生成漂亮的 Excel 財務管理報告,而且能夠整合行事曆上的活動。不過,雖然有幾千人下載嘗試,但他們並未經常使用,最後自然而然遺忘了自己曾經安裝過這個 app。
Birdly 團隊的檢討思路剛開始是這麼行進的:
- 我們的 app 有提供價值嗎? 這個 app 為使用者每個月節省了 4 個小時的時間,他們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功能,例如里程追蹤、例如將電子收據也導入 app,得以輸出全面的財務管理報告。
- 我們的 app 讓人愛不釋手嗎? 他們自認在 UI 設計上花了很大的心力,也比類似的財務管理報告 app 出色。
- 我們的 app 操作直覺嗎? 他們增加了使用撇步、還能直接線上與客服對談。不過其實 app 的使用易如反掌:拍照、輸出 Excel,如此簡單。
- 我們的 app 有很多競爭者嗎? 雖然有些類似的 app,不過他們表現一樣差強人意,而且多數都很複雜臃腫。
一切看來這麼美好,為什麼還是無法力挽狂瀾?他們發現,自己問錯問題。檢討也需「think different」,轉念一想,Birdly 海闊天空:
我們的 app 提供的價值,有高到值得佔據使用者手機中的一方空間嗎?
這是一個有點殘酷的問題,Birdly 態度坦然,由於 app 每月統整一次的「原罪」,使用者很容易就遺忘了,遺忘的結果就是某天連同其他罕用 app 一起掃進垃圾桶。
哪些 app 能夠永久活在使用者的手機中呢?
- 即時通訊(簡訊、WhatsApp、Messenger、Slack 等等)
- 行事曆
- 地圖
- 電郵
- 相機/照片
- 交通工具
- 音樂
- 社群網站
- 新聞
- Candy Crush
它們之所以受歡迎是有原因的:這些 app 總是與日常情境密切相關,而且充分利用手機本身具有的主要功能(可能是地理位置資訊、可能是相機或麥克風)。它們還有一個共通特性是,每次使用的時間都很短暫,但使用頻率很高。這麼問吧,你今天開了幾次 Messenger 和電郵 app 呢?
Birdly 既不屬於上列幾個熱門 app 種類,也難以呼應人們的日常生活,不足以讓人為它騰出幾 MB 的空間。
我們的 app 打進目標市場的門檻高嗎?
Birdly 瞄準的是小型公司,但要說服公司全體員工下載這個 app 並不容易,加上他們只有行動 app,對於財務管理軟體來說並不完美。
我們這段時間的埋頭苦幹,值得嗎?
不值得,但也很值得。Jean-Baptiste Coger 說,他們的 UI 設計順應每次蘋果與 Google 的改版,卯起來 debug、增加新功能、確保 UI 與所有作業系統無縫融合,拚命說服公司財務長讓員工下載 Birdly。
這些苦工看似白費了,但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成長。至少他們明白了幾件重要的事:
- 如果你問錯問題,即使給出正確的答案,那麼還是必死無疑。
- 如果你的 app 屬於那 10 種熱門類型,還是得跟眾多霸主搶食。
- 如果你的 app 屬於 B2B 領域,很難在 app 商店中被使用者發現。
Birdly 雖然已從 App Store 與 Google Play 撤下,卻另闢蹊徑,在團隊溝通平台 Slack 重生,甚至成為 Slack CEO Steward Butterfield 口中讚不絕口的應用:「這是我看過在 Slack 上最創新的使用案例之一。」
正如 Elon Musk 從《銀河便車指南》獲得的 啟發「問對問題才是最難的事情,但一旦問對問題,後來的一切都將迎刃而解」。在困境中掙扎的創業者們,問對問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