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人台灣軟體公司,在全世界烙下印記——專訪 CloudMosa 創辦人沈修平

2005 年,麻省理工學院與台灣工研院創意中心共同發起「OLPC」(每童一機)計畫,希望以成本不到 100 美金的筆記型電腦,提供開發中國家兒童接觸數位世界的機會。
不過,這台立意良善的低價電腦,卻跑不動瀏覽器。

4 年後,沈修平卸下長達七年的 Google 光環,在美國設立 CloudMosa,返台招兵買馬。為了實現「降低數位鴻溝」的理想,他希望將 PC 時代為人們打開視野的瀏覽器,搬到行動崛起的年代。
收費是讓失敗提早發生

隔年,他領著台北辦公室 10 人團隊打造出 Puffin Browser,從 0.99 美金一路漲到 3.99 美金。「收費 makes perfect sense!」他說,一方面使用者付費,一方面對新創公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快速失敗」,檢驗產品是否符合需求,沒有什麼方法比直接測試使用者是否願意掏錢來得準確。
內有裝置內建瀏覽器 Safari、Chrome 環伺,外有 Firefox、Opera Mini、海豚瀏覽器競爭,但因跑得快又省下巨大流量,擄獲行動使用者的心,短短五個月,CloudMosa 達成損益兩平,初步證明他們的賭注是正確的。在使用者擴大到一定規模後,他們推出有廣告的免費版,快速增加使用族群。如今 Puffin Browser 已有 3600 萬使用者、330 萬人買單。
關於 Puffin 瀏覽器運作原理可以參考 此篇文章 。
無論外界再怎麼變化,瀏覽器都將「Here to stay」
瀏覽器是個古老的應用程式,在桌面電腦時期耀眼無比,網景、IE、Firefox、Chrome 的戰火永遠是熱門話題,2011 年 Google 甚至推出以 Chrome 為核心的 Chromebook,重要性不言可諭。不過,行動崛起後,app 百家爭鳴,遮蔽了瀏覽器的光芒。
近日 Facebook、Google 相繼發表 Instant Article 與 AMP 專案等解決方案,Google 更開始「串流」app,Android 使用者可以直接在瀏覽器中讀取 app。這些策略一方面顯示行動瀏覽體驗真的太糟糕了,一方面也暴露出人們根本不需要安裝這麼多 app 的事實。不過畢竟這些方法都需第三方配合,發展快不起來,也難以應用到以前的內容,沈修平認為,強大的瀏覽器才能畢其功於一役,「別人不用動,我來動就好了」。
他也相信,無論科技再怎麼潮起潮落,瀏覽器一定都將「Here to stay」。雖不起眼,卻是人們探索世界歷久不衰、不可或缺的工具,「讓子彈飛一會兒」,到時就會見真章。
不過,就是因為宛如空氣、水一般,儘管人人離不開它,但瀏覽器的確存在感不高。上個月 CloudMosa 推出了 Facebook 專屬的瀏覽器 。也許有點像 Twitch 共同創辦人 Kevin Lin 訪台時曾說「做平台要從垂直領域切入,做大之後才開枝散葉」,他們從佔用人們最多時間的 Facebook 反攻,希望將已經對速度與低流量上癮的使用者,導回可以連結所有事物的瀏覽器本體;更重要的是宣示「行動瀏覽器的架構與技術是正確的」。
只雇用年薪百萬者,找「有眼光」的人

踏入 CloudMosa 辦公室,素樸得與一般中小企業辦公室無異,新創公司最討厭的隔板無礙員工向心力,當天同時受訪的技術長張澍元、工程師蔡秉諺以及業務經理 Justine Hsiao 言談中都不時流露他們對工作的熱忱,而這正因在美國的沈修平給他們極大的自由。
這裡完全施行自我管理,沒有死線這種設定,蔡秉諺說,設了 deadline 就有了怠惰的理由,「有誰是真的如期完成的嗎?」遇有需要合作的專案,每個人都需要「說服」別人,連沈修平自己也不例外,張澍元笑說「雖然大部分都是修平成功說服我們,但是我也不是沒有成功過」。

兩三個月才回台灣一次,他沒有專屬辦公空間,有時沒位置還會被趕到會議室;訪問時工程師稱自己的老闆「修平」,甚至還出現意見不合的時刻,「說服」對方的場景就這麼在採訪途中真實上演。
沈修平說,自己只「管理」公司文化。「我一直在 Push 的事情是,每個員工都能夠找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做,不是一件證明他自己很重要的事情,而是證明他正在做的那件事情很重要」,「一個 engineer 最重要的就是眼光,能夠自己判斷重要性,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我在問問題,而不是提供 guideline:你要能說服我,為什麼你要這樣做?為什麼這件事是有意義的?」
這種毫無拘束、員工與老闆平起平坐的環境,當然更考驗個人能力,誕生 6 年仍只有 20 名成員,卻是人人都有十足戰力。PTT 上一篇關於 CloudMosa 的 徵才「推坑」文 ,「只雇年薪百萬的人」在當下不景氣氛圍瀰漫中特別醒目,也足見他們對於品質的要求,即使有很強的技術頭腦但若心態被動,無法獨當一面,沈修平可也是裁員不手軟。
「台灣不是沒有軟體人才,台灣需要的是軟體公司成功案例」
談到「究竟台灣缺不缺軟體人才」的議題,沈修平直言,「台灣不是沒有軟體人才,台灣需要的是成功的軟體公司案例」,既然寥寥可數,他就決定自己創造,「我在台灣常常撿到寶貝!在美國很難,因為環境好,厲害的工程師很容易找到地方發揮,台灣人才絕對非常充分。只要給他機會,台灣軟體可以做得非常好。」
之所以回台打造 CloudMosa,就是要讓台灣人才有好地方發揮實力,告訴全世界,台灣絕非軟體絕緣地——台灣出得了世界級的軟體公司。
建立在雲端技術之上的瀏覽器,不是一個「sexy」的創業選項,也與市場主流 app 背道而馳,但其飽含核心技術卻是台灣小島最適合走向全球的題材,不僅獲得使用者認證,投資人也信服,去年底 CloudMosa 募得超過 5 億台幣資金。
目前 Puffin Browser 最大的市場是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沈修平心中仍惦念最初的理想:解決數位貧富不均的問題,無論在哪種裝置上,都能享有同樣的上網體驗。
這個任務,Google、Facebook 也積極進行中,散播 WiFi 到網路基礎建設薄弱的國家。若老東家也開發了雲端瀏覽器,CloudMosa 該怎麼抵禦?
歷經過 Google IPO、見識金錢如浪濤捲來的沈修平,成敗對他來說已是另外一種境界。「如果有任何一家公司相信我們的做法,而且做得更好,真的打破 digital devide,這代表我們成功了。如果 Google、蘋果、Facebook 都來做了,我當然開心得不得了。」
成功不必在我的姿態,坐在一旁的員工也笑了,正如張澍元引述 Google 共同創辦人 Larry Page 所言,「如果你的格局夠大,你很難徹底失敗」。的確,無論這片雲未來將長成多大,CloudMosa 已經證明,台灣的軟體公司,確實能夠在世界烙下印記。
歡迎加入「Inside」Line 官方帳號,關注最新創業、科技、網路、工作訊息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