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觀點:沒落的ComputeX,近乎自娛自樂的遊戲

幾天下來,展會上並沒有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以華碩來說,第一天發表一款執行高通驍龍 615 處理器,主打自拍的中階手機、兩款平板電腦、一台 AiO 一體機,第二代智慧手錶 ZenWatch 2 在會上也是小露一手。不過,這樣的陣容實在難扛大鼎。
與華碩類似,宏碁拿出的一樣是幾款叫不上名字的中端平板、手機產品,還有幾款筆記型電腦產品。聯發科在雞尾酒會上公佈高階晶片品牌 Helio 的中文名稱——曦力,一個聽著怎麼也高端不起來的名字。另有 Helio P 系列處理器亮相。
其他品牌所發佈的產品也相差無幾,即便有新品也多是按部就班的更新。這或許能解釋 AORUS 為什麼會在 G-SYNC 加持的新款 15 英寸 遊戲筆電 X5 新聞稿中用上“ComputeX 唯一焦點”的字眼。而每年都會為 ComputeX 站台的英特爾和微軟也並未有什麼新動作:
前者拿出了幾款 Broadwell 處理器,小小地秀了一下第六代酷睿 Skylake 參考機器;後者則把展台的展示機全部裝上了 Windows 10 預覽版。顯卡大廠英偉達則展出了最新的 DX12 技術。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或者並不是展會上的產品沒有技術含量,而是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所致,PC 早已不再是寵兒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PC 已成為一個存量市場,而且正在轉向專業市場的深耕細作,近年來一窩蜂湧現的電競遊戲筆記本就是一個例證。
與此同時,行業的熱點、大眾的興趣早已轉移到智慧手機、物聯網、可穿戴設備、3D 列印等領域,雖然此次 ComputeX 增設智慧可穿戴論壇和物聯網展區,但產品並沒有什麼突破性進展。
2014 年,榮登 PC 行業老大的聯想不來參加 ComputeX 已經是預料之中的事,而惠普、三星等廠商更是一概缺席,所以 ComputeX 在名義上是國際電腦展,實際更像是台灣本土品牌的一次集體秀,這從官網給出的參展商名單和獲獎產品名錄上一看便知。
參展商名單上,台企佔據了多半的位置,華碩、宏碁、聯發科、技嘉、微星、藍天,等等,而在另一半除了英特爾、微軟、英偉達、福特、閃迪、TP-Link、CoolerMaster 之外,其他的知名參展商屈指可數。大陸方面則有海信在列,海爾在南港展區也設有展台,只不過今年是第一次參展。
除了產品上沒有新意、海外品牌寥寥無幾之外,另外一個很值得深究的現象是行業大佬的缺席,微軟 CEO 納德拉沒有賞光,英特爾方面則是由資深副總裁施浩德出席,演講的題目竟然和 CES Asia 一樣。
而在 5 月 28 日,也就是 ComputeX 2015 開展的前兩天,聯想在北京舉辦的 Tech World 大會上,納徳拉、科再奇都是親臨現場,並發表主題演講。從更大的層面來講,這背後則是大陸在科技行業話語權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廠商希望直接和大陸企業對接合作:
在南港主展覽館,英特爾展台的後面,有一個十平左右的展位屬於 GreenPeak,它是一家生產物聯網半導體晶片的荷蘭初創企業。今年是它第二次在 ComputeX 設展,但現在已經計劃好下週在 北京的亮相活動了。創始人 Cees Links 聊起今年的展會形勢時表示,展會走下坡路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畢竟整個 PC 行業都在下坡,或者改個更接地氣的名字,變換一下展會的重心,估計能好一些。
而就在展會臨近尾聲的時候,媒體上關於“ 紅色供應鏈打趴台灣出口? ”的文章大批量傳播,甚至台北的計程車司機都有耳聞。文章列舉了大陸在半導體產業上的投資力度,同時以大陸企業在蘋果 iPhone 供應鏈上的日漸深入為例,講述了兩岸產業關係從垂直供應變為水平競爭的趨勢。
一時間大有風聲鶴唳之勢。
而就在展會進行期間,台灣智慧手機的領軍企業,並在 ComputeX 上獲頒獎項的 HTC 因為股價下跌,董事長王雪紅出面向股東致歉。
在台北的幾天裡,我乘坐捷運或者接駁車,來來回回穿梭於各個展館之間,驚訝於地鐵裡,大巴車上,以及整個城市的安靜,一如 ComputeX 大會上的平淡無奇讓我感到壓抑和無趣。這裡面固然有大會本身更偏重 PC 供應鏈的屬性所致,但門庭冷落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時候,我竟懷念起大陸略顯浮誇的互聯網展會,以及略顯浮躁的互聯網創業浪潮。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