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中小型手遊代理商的末日將近,大型代理商改當網路或金流公司?

Photo by Nicholas Smale
作者簡介:宇宙人或稱 Mulder, 遊戲從業人員多年間,累積之趨勢、營運、行銷之觀察與心得,本文 原載於其部落格「宇宙人的奇言幻想」。
在這麼好的世道之下,真如小米雷軍所說:「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上天」; 很不幸地,這不是對的。 至於為什麼不對,真的很難像有人說的:「是不是大作,取決於行銷費用砸多少!」。
這違反了行銷學的基礎知識。只有對的產品,行銷費用才能使產品效益取得綜效,產品不夠完整、沒有正確定位、沒有策略、沒有謹慎的 Roadmap,行銷砸越多費用陣亡的速度越快,這應該相當容易被理解,但許多人往往從「中段」看歷史,比方從「神魔之塔」、「刀塔傳奇」的營運中期開始觀察,會發現廣告極多、超廣,到電玩展看到超大攤位、在電視上看到一堆廣告、在網路上看到一堆 banner、和超商龍頭 7-11 進行深入且成功的合作,甚至還辦眾星雲集的超大型實體演唱會,現在連大宇的招牌之一,「軒轅劍」IP 都整合進「神魔之塔」的活動裡,卻忘了遊戲一出來,製作商根本不敢行銷,一來是創意「借」自日本,二來是台港澳沒有類似成功案例,大家出門工作都是為了混口飯吃,萬一輸到連碗筷和手都剁去典當,怕也只能吃空氣了...
行銷費用需要有一定的門檻,以 2005 年來說,公司準備台幣 200 萬的行銷費用可能拿去買一部車來炫耀比較划算,500 萬可以買股票、外幣定存,800 萬可以有基本的產品行銷聲量,1,000 萬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曝光效果,若要不同行銷作為可以產生綜效,1,500 萬行銷費用可能會是比較理想的一個基礎。
但你的公司有幾個 1,500 萬可以揮霍?這是比較大的問題了,這邊有兩個關鍵:
大家都知道產品、行銷投入很重要,但真正能創造價值的是產品,不是行銷。 沒有人可以把品質只有 30 分的產品,創造到月營收 1,000 萬的水準,如果有,請務必讓我知道,因為這個人絕對是業界未曾浮上檯面的奇葩,公司要花再多錢都應該對他挖角。
這邊提到的是「營收」,下載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下載不一定有營收,沒下載卻一定沒營收。 以代理商而言,解決產品來源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原因有二,一是好產品難尋,二是好產品對台灣代理商來說,都是天價。
以手機遊戲代理來看,2015 年可能是導致台灣手機遊戲代理商幾乎滅絕的重大關鍵,原因是前幾年大家預言的「手機遊戲媒體無國界、營運無國界」,在 2014 年逐漸成形,2015 年將被徹底實現。
在這樣的情勢發展下來後,「純代理商」開始找不到立足點,台灣上得了檯面的平台只有 Google Play、App Store,其他沒了(well... 最多再加上一個 Line 的聯運平台,這現象絕對值得重視)。 或許有人會想,我是台灣人哩.. 台灣市場當然我最熟,主場優勢總有吧?很不幸的,這個優勢並不存在。
原因是有「廣告代理商」這個角色。廣告代理商可以幫開發商做任何行銷相關事宜,舉凡下所有行動媒體廣告、網頁廣告、電視廣告、捷運廣告、公車廣告,甚至幫你在西門町找 show girl 辦 Roadshow。論專業,遊戲代理商不會比這些廣告公司更熟廣告,論資源,也遠遠不如廣告代理商。遊戲代理商面對開發商,最常拿來說嘴的往往是自家「平台會員」數量,但這十之八九是無效媒體,原因是沒有社群。
遊戲代理商的社群特性非常低,因為缺乏共同的群聚理由(喜歡某代理商的 A 遊戲,所以也會喜歡該代理商發行的 B、C、D 遊戲,除非你的公司是品牌力強大公司,比如 Disney、GangHo、Super Cell、SquareEnix,甚至連 Sega 都不能算完全具有此效應)。
舉例來說,Line 有非常明顯的群聚理由,因為這是聊天平台、是網購平台,未來甚至是支付平台、叫車平台、看電視劇平台,遊戲平台依附在這些更有價值的功能上,才有價值。這邊的因果關係非常重要,大家玩 Line 的遊戲,並不是因為遊戲裡的強社交元素而來,否則先前風行的 SNS 遊戲現在不會退燒。Line 遊戲的成功是依附在該 App 的核心價值-聊天功能的持續風行,這才是根本。
因此所有的遊戲平台都必須思考一個更高層次的問題:使用者需求。
對,不只是玩家,而是使用者,平台單純鎖定玩家,成功機率可能非常低,除非一開始就做全球,若平台只考慮「台灣玩家」,可能會餓死,除非你的公司是 Line 台灣分公司。如果你的公司堅持平台只想鎖定台灣玩家,那最好你的公司就叫「巴哈姆特」,不然平台效益可能無法支撐足夠的會員導入。因此,如果你的公司既不是 Line,也不是巴哈姆特,請專心在產品上,別管平台了,那不是你該去玩的大型玩具。
總結來說,2015 年純代理商的角色將受到非常嚴峻的挑戰,光是 efun、崑崙、完美、游族、中手游、搜狐暢遊、... 這些中國前幾大「正規軍」對於產品取得成本、行銷費用的霸氣,都足以搞死台灣一堆中小型發行商,更不用提那些來自韓國、日本的「刺客」了。
台灣手機遊戲純代理商的輓歌恐怕已經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