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Mark Zuckerberg 也是「米粉」?

根據路透社的獨家 報導 ,在去年小米獲得 11 億美元的投資前,Mark Zuckerberg 曾與雷軍討論過 Facebook 對小米投資的可能性,但最終並沒有談成。
那次會談發生在去年十月 Mark Zuckerberg 拜訪北京時的一場私人晚宴,2009 年起即在中國遭禁的 Facebook 想要投資小米——這家如今市值 450 億美元的科技新星,然而與會的其中三人這樣告訴路透社,因兩位執行長考量到 Facebook 在中國的政治與商業意涵,這不太可能是正式的會談。
熟悉內情的人告訴路透社 Facebook 準備投資的金額並不大,但這透露出隨著中國科技業的成熟,美國與中國的公司之間的關係更進一步深化。Facebook 對小米的投資將會使後者在國際上更加高調。粉絲們稱小米是「中國的蘋果」,儘管許多人認為 小米做的只是剽竊、抄襲 。
Facebook 一直以來都想要將事業擴張到中國這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知情人士說雙方從去年中便開始討論投資的可能性。報導稱雷軍當時一方面因為考量到接受投資所可能引發的政治後果而推遲了這件事,另一方面,小米可能不想要因此損壞了自己與 Google 的關係。
小米成立至今已經募集了 12 億美元的資金。自前年八月底延攬了 Google 旗下主要負責 Android 產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副總裁 Hugo Barra,便昭示了小米將要拓展國際市場的企圖。
路透社還在該報導揭露了位於舊金山的 ICONIQ 資本,一家管理個人資產的公司——包含 Mark Zuckerberg 的個人資產,也曾考慮過要投資小米。ICONIQ 資本對此自然是拒絕評論。
知情人士向路透社表示,Facebook 想要進入中國,而小米想要跨出去,兩家公司都意識到彼此合作對自己的重要性。不過想當然爾,雙方對此都是拒絕評論。
假如 Facebook 真的投資小米,主要的好處是有助於市場的推廣並深化使用者對 Facebook 相關服務的依賴。如果大家還記得,Facebook 曾經在 2013 年在 Android 平台上推出「Home」這個提供全方位 Facebook 體驗的桌面 app,1 主要功能如下:
使用 Home,將您最關心的內容放到手機的前端。從 Facebook 相片和貼文以及您最喜歡的應用程式,選擇並自訂個人的使用體驗。
當時 Facebook 還與宏達電合作推出了一款預裝了 Facebook Home 的手機「HTC First」,可惜當時的合作 很快就露出失敗的跡象 ,不僅手機銷售不佳,Facebook Home 在 Google Play 的評價也很普通(3.1 顆星),而且已經長達一年沒有推出任何的更新。
對小米來說,接受 Facebook 投資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Facebook 是一家擁有超過 13.5 億使用者的跨國公司——這個數字幾乎只比中國總人口數少一點點。能接觸到如此巨量的使用者與他們的資訊,具有很大的價值,對於想要拓展國際市場的小米是再好不過,別忘了雷軍常說的「互聯網思維」,小米不只是想要賣手機而已。
那麼,接受 Facebook 又會帶來哪些問題?
路透社已經提過雷軍希望暫時不要破壞小米與 Google 的關係。過去 Google 曾經協助過宏達電 2 與三星 3 在法庭上對抗蘋果,但假如三星或蘋果想要對小米發動攻擊,小米可能也會需要 Google 的協助,畢竟後者有足夠的動機這麼做,儘管小米並不是開放手機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簡稱 OHA)的成員。
一般認為,小米要踏進國際市場所會面臨的主要障礙除了給人印象是「來自中國」之外,就是專利問題,而由於公司的性質不同,可以想見 Facebook 手中所擁有可以協助小米的相關專利並不多。況且,如同前面所提到的,Facebook 對於推廣手機並不在行,對電信商的份量也不夠。
▲ Facebook 其中的設計團隊,很多人都是 Creative Labs 的成員,裡頭至少有五位前蘋果員工,包含 Mike Mastas 與發明下拉式更新手勢的 Loren Brichter。Mike Matas 更是在 19 歲就進入蘋果工作,參與了多項 OS X、iPhone 與 iPad 的 iOS 介面設計。
我必須承認,這點對於 Facebook 是否投資小米幾乎不會有任何實質的影響力。Facebook 進入中國,代表的是 Mark Zuckerberg 對 Facebook「連結全人類」願景的期許得到實現,還是與中國政府的妥協?此外,Facebook 的設計師團隊是業界的菁英,包含 Creative Labs 裡許多的前 Apple 設計師,這些跟 Steve Jobs 合作過的人能夠接受小米在設計上的抄襲嗎?他們會怎麼看待 Facebook 投資小米?
無論如何,Facebook 雄厚的實力以及 Mark Zuckerberg 強大的意志力毋庸置疑,小米如今也己經是全球第三大手機廠 4,銷售數字也擺在那裡,市場幾乎一致認定小米的手機銷售量將會在今年創下新高,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如果最終雙方同意合作,那麼勢必會成為 2015 年的一大重要事件。
透過GA分析進站者發現, Safari的新客數越來越多,難道這表示 iOS 的用戶數也跟著增加了嗎?注意了,這有可能是 Apple 封鎖第三方 Cookie 帶來的影響。隨著 Google 即將淘汰 Chrome 上的 Cookie ,這個幫助廣告主記住用戶受眾的小工具,將要再一次地影響數位廣告產業。
各大廣告平台在過去幾年不斷地透過 Cookie 以及其它方式,悄悄收集使用者的用戶數據,隨著這幾年用戶的隱私權意識抬頭, Apple 與 Google 對於藉由 Cookie 辨識用戶資料的廣告投遞方式,持有不同的態度,這也將是所有廣告主的極大挑戰。當 Cookie 不復存在,要如何辨識使用者資料?
Cookie 消失了,或許會有新的數據辨識工具來取代,但是任何試圖跟蹤受眾的方式,都難以符合大眾對於保護隱私權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極有可能無法再通過日趨嚴格的媒體監管限制。無論如何,數位廣告不能像過去一樣,無條件地使用類似 Cookie 的追蹤方式,來達到與現在同樣的廣告效果。
後 Cookie 時代內容辨識類型的廣告鎖定方式,將成為未來具指標性的投放策略。廣告與瀏覽平台或內文主題的高相關性,不僅能顯著提高受眾的互動度,更重要的是,完全不需要收集任何個人數據。
FreakOut Taiwan 不斷嘗試更友善的廣告投遞形式, 自 2016 年進入台灣市場的原生廣告,到 2020 年末引進「 Mirrors 」 AI 影像視覺內容辨識系統,都是以網路使用者的角度出發。「 Mirrors 」不需要使用傳統的受眾興趣設定,即可針對「目標受眾在觀看的影像內容」、「品牌自身競爭對手或相關指定系列產品出現的影片」來投遞 YouTube 上的影音廣告。
傳統的內容比對廣告皆為自然語言處理 NLP 中心,基於「純文字」的比對來顯示相關廣告,如大家很熟悉的 Google AdSense 。但是,結合新興的 AI 演算和複雜的圖像辨識,已然能夠達到「影片」的內容偵測,透過增加多個比對層和基於自然語言處理 NLP 的基準定位,可深度學習並提供更精細的辨識洞察力。
舉例來說,若想要將汽車廣告投放給對汽車有興趣的人,我們要先從可能對汽車感興趣的受眾中開始推估,並且根據過去的經驗加入不同的興趣條件,最後針對素材更進一步地測試。透過 Mirrors ,我們可以讓廣告出現在有滿足特定條件的影片內,例如:在消費者觀看的影片中,出現汽車評測報告、自家品牌或競爭對手的 LOGO 、代言人等指定條件,再依照不同廣告主設定的預算判斷是否露出廣告。
藉由這樣的影像比對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根據消費者行為觸發廣告投遞條件,而不再是現行的用戶受眾數據。人的興趣是多樣且多變的,當對汽車有興趣的用戶在完成汽車的選購後,短期內將不會再瀏覽相關資訊,轉而瀏覽其他更具時效性的內容。透過消費者當下正在觀看的影片內容,取代消費者身上被貼上的數位標籤,將更貼近消費者本身的使用行為。
2021 年台灣數位報告指出,台灣人在各網路內容服務中,最愛「網路影片」的比例高達 97.9%,遠超過 Vlog、串流音樂、網路廣播、Podcast 。
影音廣告早已是品牌經營的趨勢:根據 DMA 2019 年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報告指出,台灣各類型廣告中,影音廣告以 37.2% 的成長比例大幅領先奪冠。其中 YouTube 持續蟬聯台灣最常被造訪網站第 2 名(僅次於 Google ) ,在台灣各大影音平台中的觸及率及影響力不容小覷。
2021 年 FreakOut Taiwan 已與客戶合作,進行搭載新系統的 YouTube 串流內廣告投遞,在針對品牌及產品客製化的多層鎖定策略建議下,房地產廣告的 CTR 表現高於平均,並發現「人臉」群組辨識表現為佳,其中多為財經、名嘴等名人。而美妝品牌廣告 VTR 表現優異,則以品牌「 Logo 」、「人臉」群組有最出色的表現。
本文章內容由「驚點股份有限公司( FreakOut Taiwan )」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