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路女王」之稱的 Mary Meeker(照片來源:dfarber )
2014/6/2 更新:文末新增了 Mary Meeker 報告的完整影片,我們可以發現她手上戴的似乎是 Jawbone「UP24」手環。
網路人引頸期盼的 Mary Meeker 網路趨勢年度報告終於發表了。1 除了更新許多統計數字與趨勢變化,網路女王指出我們對許多事物需要持續地「重新想像」,她還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在談行動(Mobile)、數據(Data)和螢幕(包還電視),以及沒有人可以忽視的——中國。同時,Mary Meeker 也以實際的數字表達出她對「網路泡沫再起」相關辯論的看法——現今的狀況與網路泡沫當年差得遠了:
Mary Meeker has some first-hand experience with the downside of tech bubbles , but the Kleiner Perkins partner says the market is nowhere near the frothy heights of the dot-com era.2
本文將以列點的形式摘出一些報告中的要點,但我們仍強烈建議各位讀者直接將文末的投影片看過一遍。
關鍵網路趨勢 網路:網路使用者的數量成長緩慢(年成長小於 10%),而那些成長最快的發展中市場例如印度、印尼和奈及利亞則是很難獲利。 智慧型手機:雖然智慧型手機還有 20% 的年成長,但速度已經慢下來了。成長最快的市場是一些滲透率較低的地區如中國、印度、巴西和印尼等。 平板:裝置數量 52% 的年成長說明仍處於早期的階段。 行動數據流量:成長速度高達 81%,影片是流量成長的強力驅動者。 行動(Mobile)的使用狀況:成長強勁 智慧型手機每季的出貨量在去年第四季首度突破三億(3.15 億);在總計約 52 億的手機使用中,智慧型手機所佔的比例已經超過 30%。 至於平板電腦,儘管前陣子包括蘋果在財報中顯示 iPad 出貨量略微下滑,甚至引發一陣關於「平板電腦是否只是過度時期產品」的討論,但是從 Mary Meeker 提供的圖表來看,iPad 的成長因為綜合了所有因素,出貨量相較於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是呈現爆炸性的成長。 在短短幾年內,全球的 4.39 億平板電腦使用者已經達到智慧型手機(16 億)的 28%、筆記型電腦(7.89 億)的 56%。 全球有 55 億人在使用電視,比手機使用者(52 億)還多。 智慧型手機、PC(桌上型或筆記型)、平板在全球人口的滲透度均低於 25%,與高於 70% 的電視和手機仍有明顯的差距。 全球已經有 25% 的 PV(page views)來自行動裝置,去年五月時這個數字是 14%,一年間成長了 79%。Mary Meeker 列出了一些成長相當顯著的地區,例如北美、南美和歐洲;至於本來行動使用量就有不低比例的亞洲和非洲更是已經分別佔到 37% 和 38%。 佔照非洲目前的成長情形,就算接下來每年成長幅度都減半,行動裝置的流量還是會在兩年後達到 75.5%。
在 iOS 與 Android 的強勢成長下,全球源於「美國製」的行動作業系統佔有率已達 97%,八年前這個數字才只有 5%。 從過去大型主機、迷你電腦、個人電腦到網際網路,每一個階段的電腦技術發展週期往往會產生出 10 倍於過往的安裝數。Mary Meeker 問:那麼在行動網路時代會不會達到 100 億呢? 更進一步想,未來還有智慧建築、智慧家居、機器人(從極大到極小都有)、無人機、無人車⋯⋯ 等到下一個循環來到時,1,000 億有沒有可能呢?會是哪一種技術呢?
行動廣告格外引人注目 網路廣告成長中(成長 16%),行動廣告成長 47%,佔整個網路加行動廣告約值 1160 億美金規模的 11%。 Facebook 在今年 f8 大會推出行動廣告網路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清楚自己的「錢途」在哪裡。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平均每位使用者貢獻收益)還是 Google 最高,約是 Facebook 的六倍,而 Facebook 又是 Twitter 的兩倍。 Mary Meeker 之所以對行動廣告發展感到樂觀,除了出貨量、使用量持續成長,另一方面是相較於其他廣告載體(紙本、廣播、電視、網路),人們使用行動裝置的時間(佔所有載體的 20%)與行動廣告支出佔整體支出(4%)尚不成比例,而其他載體幾乎都是差不多的情形,除了正在步入黃昏的紙本——人們的使用時間比例與廣告支出比例是 5% 對 19%。 2013 年,消費者和廣告主在這兩類型的支出(也就是開發者、廣告平台的收入)約為 380 億美金,直接來自 app 的銷售與 app 內購買(In-App Purchase)的收入約佔整體 68%。 網路安全威脅上升 活躍的組織有三百個,較 2011 年多出四倍。 95% 的網路存在某種安全風險。 隨著行動平台持續成長,未來針對行動平台的攻擊會增加。 有些科技公司的價值被高估?是的,不過...
Mary Meeker 攤開全球科技公司從 1990-2014 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也是一般說的「上市」)家數與規模,再對照 NASDAQ 指數的走勢,發現近年無論是 IPO 的公司數還是規模,相較於我們稱為「網路泡沫」時的情形差距相當大(家數少了 87%、規模小了 73%),2012 年規模會衝高主要還是因為有 Facebook 這個打破紀錄的公司上市的關係。
不只是公開市場,就連創投的投資情形也與當年相去甚遠。以美國來說,近幾年從創投募資的公司數量,只有網路泡沫前的一半;募資的規模也比 2000 年時低了 77%。
我想 Mary Meeker 會同意華爾街日報在採訪完 Marc Andreessen 後寫下的:「Bubble Believers ‘Don't Know What They're Talking About.'(相信有科技泡沫的人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3
教育也許到了反趨點(inflection point) 事實:教育很重要,我們普遍認為接受良好教育對於未來取得成功很重要。 學習語言更簡單、更有趣:Duolingo 有超過 2500 萬使用者,一年成長 14 倍。 線上學習網站在學習過程對師生都有幫助。 Khan Academy(可汗學院)在 YouTube 上有一千萬的月活躍使用者,教學影片觀看次數超過 4.3 億次(年成長 69%)。 iTunesU 上面的大學課程倍下載超過 6,500 萬次(年成長 59%)。 在 Coursera 上註冊課程的學生超過 700 萬(年成長兩倍)。 Coursera 有 1/4 使用者來自亞洲,非洲仍最少(不到 10%)。 對事物的「重新想像」持續進行中 重新想像「通訊(Messaging)」與「溝通(Communication)」
WhatsApp 與 Secret 代表電話簿的優勢勝過交友圖譜,這是「回到未來」。
David Sacks
WhatsAPp、WeChat、LINE 這類的 OTT(Over-the-Top)訊息服務,在五年內已經累積超過 10 億使用者 通訊服務創造了新的社交圖譜,目前的走向是從使用者(在 Facebook)向許多觀眾廣播幾則訊息,移往向較少數、篩選過的人頻繁地互動(通訊 app 如 WhatsApp、LINE 等等)。 圖片與影片的成長。
重新想像 app 過去趨勢從「多功能網路服務」邁向「多功能 app」,目前還出現了「單一目的 app」,例如 Facebook 逐漸將各種主要功能獨立成單一 app。 已邁入「apps as service layers」時代,我們的手機有各種 app,但只有在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才會打開(但平常都在背景運作、發出通知)。 重新想像散播的管道和內容 社群推薦比例:Facebook、Pinterest、Twitter 各佔約 21%、7%、1% 文章達到社群推薦數一半的速度:Twitter:6.5 小時、Facebook:9 小時。 各大媒體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兩大平台的觀眾與內容互動的情形,兩邊有點相反的意味。 日常生活與在地服務的重新想像 美國有七萬家酒吧和夜店,相比之下 Tinder:
使用者在 Tinder 上每天「滑」8,000 萬次、match 110 萬次,年成長 21 倍。 Airbnb、淘寶和 GrubHub。
購買日常用品 當日送達是 the next big thing! 這個部分台灣的競爭已經到了 以小時計算 的程度。
數位音樂 由蘋果 iTunes 音樂商店獨霸的音樂下載購買模式首次出現年度負成長(-6%);串流音樂則是成長了 32%。至於實體音樂銷售則不意外地衰退了 13%。 根據 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的年度數位音樂報告 4 ,去年訂閱式的串流音樂服務的付費使用者總數達 2,800 萬人,較前一年成長了 40%;音樂產業中來訂閱模式的收入成長了 51%,首次超過 10 億美元,也讓整體數位音樂營收成長了 4.3%;由訂閱與廣告組成的串流音樂服務營收已佔了整體數位音樂的 27%;目前數位音樂的收入已經佔了整體音樂產業的 39%,在全球三個主要市場數位音樂甚至已經成為營收主要來源。
報告中指出,由地理分布來看,北歐地區以串流音樂為主,歐洲主要市場和北美則是以下載為主(同時串流音樂快速成長中),新興市場部分則是以串流和廣告開始快速成長。令人意外的是音樂產業全球第二大市場、佔整體營收五分之一的日本,在去年呈現衰退(主要歸因於實體和手機鈴聲銷售的下滑),但是訂閱式的音樂服務營收成長 204%,該報告預測日本將會反彈。
相信大家最近多少耳聞了蘋果對 Beats 的收購案(昨天正式宣佈 ),儘管串流音樂的商業模式仍然 備受質疑 ,但恐怕音樂產業近期的成長必須仰賴這樣的模式。
貨幣 大型的失竊、遭駭事件時有所聞,目前全球約有 500 萬個 bitcoin 錢包,年成長達八倍。 重新想像垂直產業 Internet Trifecta = Critical Mass of Content(大量的內容)+ Community(社群)+ Commerce(商務) 內容由一般消費者和專家一同提供;社群的連結和脈絡是由使用者創造,同時也被用來服務使用者;提供無縫式的商品/服務購買。 Mary Meeker 以 房屋裝修平台 Houzz 作為案例說明,她稱 Houzz 就是房屋裝修的生態系。
各位讀者和創業家不妨想一想還有哪些新創公司的模式近似於 Mary Meeker 提出的結構?我想國內的愛料理會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對象。
最大的重新想像 人們得以使用配有各種感應器的行動裝置上傳可分享、可以被找到的數據。 更多的資料和更高的透明度可以提供更多的模式(pattern)和複雜性。 透明度: 可以立即分享、通訊的東西(資料、訊息)很有潛力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但同時也會對個人隱私產生一些衝擊。 模式: 探勘越來越多的資料有機會挖掘出事物的模式,進而解決基礎問題和過去無法處理的問題,同樣的,這也很有可能會對個人權益產生一些挑戰。 大數據趨勢 可上傳、可被找到、可分享、即時的數據量正在快速上升。 感應器被大量使用。 雲端技術興起的同時,運算成本也在快速降低。 漂亮的使用者介面,加上製造數據的使用者,讓數據變得可用、有用。 協助我們找出模式、持續進步的資料探勘與分析技術。 準備起飛的火箭:由數據、模式分析所驅動的問題解決。 可被上傳、找到、分享的數據不斷地被上傳
180 億張照片每天被上傳、分享。 WhatsApp 跟 Snapchat 勢均力敵,Facebook 呈現停滯,Flickr 早已看不見。
可上傳/可分享/找得到(公開):imgur、fitbit、evenbrite、github Fitbit 這個個人健康管理的服務,人們會上傳每天自己走了幾步路,總步數從 2011 年的 470 億步成長到去年的 2.4 兆步——這個距離相當於地球到土星;Imgur 這個網路圖床服務有 1.3 億的月活躍使用者、每月的 pv 是 30 億,目前是全美排名 20、全球前 50 大網站;線上售票服務 Evenbrite 去年售出 5,800 萬張、價值 10 億美金的票券,成長幅度 60%。
可上傳/可分享/找不到(非公開):WhatsApp、Snapchat、Tinder WhatsApp 每天要處理 500 億則訊息、七億張照片、一億則影片。
三分之二的資料量(看影片、社群媒體、影像分享)由使用者產生、消費 2013 年產生了約 4ZB 的資料,年成長 50%。根據數據推估,到了 2016 年,資料量很可能會衝到 13ZB。 被大幅運用的感應器 2007 年發表的第一代 iPhone 配有三個感應器,去年發表的 iPhone 5s 不僅感應器數量變成五個,精密度也提昇;三星的 Galaxy S 搭載感應器數量更是從 2010 年的五個上升到今年 Galaxy S5 的 10 個。 歸功於智慧型裝置增加,感應器增加的速度也是飛快,已經達到 80 億個微機電系統,成長 32%。 微電機系統(MEMS)包含感應器、致動器(某種負責移動、控制機械或系統的馬達)。
裝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微機電系統分別是 60.6 億和 7.75 億個,其次依序是耳機、筆電、穿戴式裝置、相機和遊戲機。 運算、儲存、頻寬等成本降低 運算能力的價格在 1990 年到 2013 年間每年減少 33%,有利於建置強大運算基礎設施。 儲存成本自 1998 年到 2013 年間,每年減少 38%,有利於創造更多、更豐富的資訊。 頻寬成本在 1999 年到 2013 年間美年減少 27%,利於資料蒐集和傳輸,使連結和互動更廣、更豐富。 智慧型手機價格從 2008 至 2013 年間平均每年降低 5%,特別是從 2011 年開始出現顯著的降低,降低了大眾取得的門檻。 當雲端崛起,非雲端的商業模式將受到挑戰 AWS 目前在雲端之戰暫居領先位置,旗下 S3 儲存了約兩兆個 object5 。 新創公司往往可以得到群眾(大量使用者)的幫助,也不必面對過去傳統上數據容易出問題的挑戰;這些新公司透過(使用者的)新類型裝置取得新類型的數據,用新的方式做舊的事情,而且成長速度超快。(想想看 WhatsApp) 重新想像介面 黃頁 vs. Yelp
旅館 vs. Airbnb
叫車 vs. Uber
傳統開車 vs. Waze(眾包式導航)
衛星廣播(Satellite Radio)vs. Spotify(串流)
電視遙控器 vs. Amazon Fire TV
爛介面們,慢走不送了!
資料探勘和分析工具變得越來越進步,協助找出模式 34% 的資料有價值,僅 7% 被標註、整理,最終被分析的只有 1%。 增加最快速的資料來自於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數十億的感應器、智慧型系統以及即時上傳的資料。 新一代的科技公司讓理解、運用不斷增加的資料變得更容易。
Jawbone 的 UP 蒐集了一億筆夜晚的睡眠資訊(相當於 27,000 年)、每週蒐集 500 億個活動資料點、一百萬的個人化分析。 Dropcam 的家庭影像監控系統,每個小時要處理的影像有 1,000 億幀,過去一年營收成長三倍。 Netflix 透過數以 TB 計的資料分析使用者的喜好、目前擁有 44,00 萬訂戶,去年成長了 25%。 AppDynamics 這個 app 效能監控服務要追蹤 5,000 億筆網路、行動資料傳送,為使用者省下了 140 萬小時的等待時間。 仍處在早期、新興階段,由資料/模式驅動的問題解決 Mary Meeker 這裡列舉了六分之一美國 Google 使用者用過的 Google 語音搜尋、自 2011 年起省下 20 億千瓦小時的 Nest、保健與生命科學服務 Zepher Health、專注於政府部門金融的 OpenGov 等等。 以上由使用者透過配備各種感應器的行動裝置上傳可分享、可以被找到的數據,以及衍生出來的機會,仍處在早期階段、快速演變中。 影片與螢幕的成長仍在早期階段 Mary Meeker 引用 Netflix 創辦人兼執行長 Reed Hastings 提出的幾項要點: 會有越來越多的螢幕。 傳統遙控器將會消失。 App 會取代頻道。 (可隨選隨看的)網路電視會取代傳統按照時、間頻道播放的線性電視頻道(Linear TV)。 關於不斷增加的螢幕,Mary Meeker 用了一張生動的照片直接做了說明:
美國越來越多電視節目會鼓勵觀眾在觀賞期間於 Twitter 在推文中上加入「#電視節目名稱」的標籤進行討論,或是透過廣告時間讓觀眾加入標籤後在 Twitter 上與主持人互動,例如邀請想要發問的觀眾推文中加上該節目特有的標籤。
台灣的電視節目需要好好想一想了,按下數位電視的遙控器或是傳送簡訊是不能讓觀眾彼此互動的。
今日,代表行動平台的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加起來的出貨量已經是電視與 PC 的四到五倍了。 下方的圖表顯示的各國使用者花在各種「螢幕」的時間,可以發現在很多國家佔的比例最高的是智慧型手機。
有 84% 的行動裝置使用者會邊看電視邊用手機或平板,過去兩年這個比例提高了兩倍,其中多是用來瀏覽網頁,平板使用者也會用來購物或是查詢節目的相關資訊。 過去看五小時的電視只有四小時是觀賞內容,有一小時在看廣告,今日人們擁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電視的情況下,使用五小時會不會得到多於五小時的內容呢? 智慧型電視 Smart TV 使得電視出貨量得以成長,然而儘管 Smart TV 去年成長了 39%,目前總數還不到所有電視的 10%。 App 取代頻道 ESPN 有 52% 的觀眾(3,400 萬人)只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收看節目,收看的時間約佔總收視時間的 48%。 電視開始跟網路一樣,從傳統目錄的型態(節目表)朝向搜尋與 app 化發展。 YouTube 頻道 = 大量觀眾 + 成長 Mary Meeker 列出 YouTube 上各種類型的頻道訂閱者都是千萬等級,像是音樂(8,500 萬)、遊戲(7,900 萬)、體育(7,800 萬)等等,幾乎所有類型的頻道都以 100% 甚至 200% 或 300% 的幅度在成長。 YouTube 催生出許多訂閱人數達百萬甚至千萬的素人新星頻道,例如遊戲評論員 PewDiePie 的頻道去年成長了 230%,訂閱人數超過 2,600 萬。 前十名受歡迎的影片平均長度約為七分鐘。 YouTube 2013 年最受歡迎的廣告「Evian Baby & Me」觀看次數為 8,700 萬次。 YouTube 的 TrueView 廣告表現很好。 新類型的影片:遊戲實況 主攻遊戲實況轉播的 Twitch 有 4,500 萬的月活躍使用者,三年前這個數字是 800 萬;每月收看時數成長兩倍(120 億分鐘)、進行轉播的使用者過去一年成長了三倍,總共有 90 萬人以上。 上週曾傳出 YouTube 開價時義美今欲收購 Twitch,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Inside 這篇 〈 我們來聊聊 Twitch,還有為什麼它值 10 億美金 〉。
新世代的觀眾更喜歡在網路上收看節目。 Netflix 的 House of Cards 已經為新一代的電視節目設計立下一個里程碑,不過 Mary Meeker 認為現在還只是開始而已,絕佳的內容、消費、策展與傳播管道結合,將會成就下一個電視的黃金時代。
中國 中國在全球 GDP 的份量已經與歐洲相等(16%),只落後美國的 19%。 行動平台的使用者佔中國網路使用者的 80%(五億人)。 下圖顯示的是去年一月時,全球科技公司網路獨立訪客前十大的公司名單,當時除了「美國製造」以外的只有騰訊一家進榜:
但是到了今年 3 月,中國的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與搜狐分居六、七、八、九名,將原本排名第六的亞馬遜擠到第十名:
中國是行動商務的創新領導者 Mary Meeker 舉騰訊的 WeChat 為例,這個 app 除了通訊之外還有理財、叫車、支付等功能。她稱 WeChat 等同個人的虛擬助手。 叫車服務「嘀嘀打車」在中國有一億使用者、載送服務一天 500 萬次,在 WeChat 整合了支付與補助之後,在 77 天內翻了 15 倍。 支付寶的「餘額寶」在 10 個月內募集到 890 億美元,成為全球前三大貨幣基金、前十大基金。 巨型網路公司的併購與投資
可以發現騰訊與阿里巴巴在併購與投資上的花費是「Google 等級」,但過去兩年出手最大方的是 Facebook,花費金額達 240 億美金。
One More Thing 這裡 Mary Meeker 提到了未來的即時轉播工具可能會是無人機加上 Oculus Rift。 附件 Mary Meeker 在附件中提到一些統計數字,我們一樣摘要一些出來談:
美國正在 努力地 把大量受過美國研究所以上教育的外國人才「奉還」給他們的國家:美國核發的學生簽證(F1)是工作簽證(H-1B)的 3.5 倍,兩者的差距(38 萬)是 10 年前的近四倍。 2013 年全球網路的使用者成長率只有 9%,2012 年時這個成長率是 11%,成長情形雖然穩固,但是速度慢下來了。 這也是為什麼 Google 與 Facebook——兩家在全球擁有大量使用者的公司亟欲發展讓更多人可以上網的計畫,他們正在為將來打算。
最後,Mary Meeker 借用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Michael Marks 的四點金融哲學:
三種為公司籌建資本的方法:賣股票、借錢、自己賺。 當然,最好是自己賺! 資產負債表很重要。 沒有資產負債表,你很難了解公司究竟何以立足。 偉大的公司創造營收、賺取利潤並且投資未來。 那些只能做到其中兩項的公司只能說是還 OK,而稱不上「偉大」。 公司有兩種:學會怎麼賺錢的,跟那些學不會的。 那些會賺錢的公司基本上就會繼續這麼做,而那些賺不了錢的公司一般來說也會繼續如此,這會變成公司「核心」文化。 以下是 Mary Meeker 發表的投影片和完整影片:
看著 Recode 公布的完整影片,讓我想起一件事。去年 Mary Meeker 參加 D11 大會 發表 2013 年網路趨勢報告 時,主持人 Kara Swisher 曾經對 Mary Meeker 說,自己仍然覺得人們戴著 Google Glass 走來走去看起來很奇怪,而 Mary Meeker 先是指著自己的手錶說:「我喜歡戴在手腕上的這個東西,而它會變得越來越小。」她手指著 Kara Swisher 的耳環說:
那如果小到像耳環一樣呢?到時候妳就會覺得沒什麼了。
那時候 Mary Meeker 戴的還是一般手錶,今年,她戴的則是 Jawbone 的手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