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黑箱服貿頭版廣告的 QR code 有用嗎?

兩天前,由 3,459 位網友在國內群眾募資平台 flyingV 上共同募集了超過 630 萬台幣,買下國內自由、蘋果兩大報頭版廣告與紐約時報國際版廣告 。其中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頭版廣告在昨天刊出來了,引發一波搶購,許多人一大早就在呼喊買不到報紙。
引起 Inside 注意的則是廣告上的 QR code 與縮網址,事實上,這份廣告刊登出來後便遭人批評在設計上使用 QR code 不符合大眾的習慣,此外文字說明過少,無法清楚表達,1 還有人計算了點擊成本,不過本文不談這些,我們來看看有多少人掃描 QR code 以及上面的縮網址吧。
首先我們先在縮網址後面加上符號「+」,例如將右下角「既得利益者的告白」下方的「goo.gl/EMAkXN」貼到瀏覽器的網址列,並加上加號改成「goo.gl/EMAkXN+」就可以看到 Google 縮網址服務的統計數據,本文開始撰寫前,點擊數最高的就是前面舉例的連結,共有 14,436 次,而 Google 也提供了幾個簡單的數據。

根據 Google 統計,下方四個超連結「街頭民主教室逐字稿」、「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爸媽我想要對你說」和「既得利益者的告白」的點擊數大約分別是 12,158、10,573、10,615 和 14,436 次,最少的是右下角上方的「學者服貿解密」,僅 470 次。至於 g0v.tody 因為沒有縮網址,我們無從得知相關數據。
接下來看模式,我將四個分別超過一萬次點擊的網址點擊曲線圖重疊,發現四個連結依據時間來看點擊率的分佈幾乎一模一樣(請見下圖),只有「學者服貿解密」分布明顯不同(下圖二)。

▲ 如果按照時間來看,點擊的分佈幾乎一樣。

▲ 加上「學者服貿解密」後,可以明顯看出不一樣。
雖然四個連結點擊數都破萬,但其實真正透過掃描 QR code 進入網頁的數量恐怕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多。以「既得利益者的告白」來看,若不考慮複雜的情況,只做很簡易的計算,綜合 Google 給的流量來源(Referrers)、作業系統與瀏覽器等數字我們可以發現,Windows 加上 Mac 一共就佔了 8,636 次,這些流量幾乎不可能來自於掃描 QR code(即便有,數字也一定很少),而 Linux、iPhone 與 iPad 是 5,613 次(Google 沒有直接將 Android 分出來算),但是我們假設一般不會從 Windows 或 OS X 登入行動版 Facebook 網站,所以直接扣掉從行動版 Facebook 網站(m.facebook.com)進來的 1,872 次,算出有 3,741 次是「可能」經過掃描 QR code 進來的(此數字為高估的數字,實際情況應該會低許多)。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透國內團隊 SimpleAct Inc. 做的 QR code 掃描 app「QuickMark」得知,用過該 app 掃描「既得利益者的告白」QR code 的次數為 720 次(Android 與 iOS 合計)。該 app 是 App Store 搜尋「QR code」出來的第一個結果,而且從 2011 年就上架了,應有一定代表性。2
換言之,以自由時報一天 60 萬、蘋果日報一天 34 萬的發行量來說,看過廣告的人更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卻只有數千人真的使用 QR code 連到相關網頁,偏偏扣掉 QR code 和縮網址之外,廣告上透漏的資訊很有限,令人感到有點可惜,因為平常沒有密切關心相關議題或是不習慣使用 QR code 的人,很可能因此錯失了深入了解廣告訴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