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一下只需要思考就可以移動滑鼠游標、發送簡訊等諸如此類需要利用到手與腦協作的事情。這是馬斯克 Neuralink 這五年多來正在積極研究的理想——將腦訊號以數位訊號方式輸出。
當初馬斯克腦洞大開,希望在人類與機器間建立一種共生關係,允許人類可以透過自己的想法發送訊息、玩遊戲,甚至是幫助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重新接觸世界。不過儘管最初的焦點放在醫療用途,例如幫助癱瘓者進行溝通,但馬斯克卻期望將 Neuralink 的晶片推廣出去,成為「裝在頭骨上的 Fitbit」。
根據報導,儘管需要切開頭蓋骨才能在大腦植入晶片,但依然有數千人正在排隊,等著在腦中植入 Neuralink 的大腦晶片。
腦機介面 BCI(Brain Computer Interface):超越科幻電影的現實場景
Neuralink 並不是唯一一個研究腦機界面的開發團隊,過去已有許多研究人員持續研發在 BCI 上的應用。例如癱瘓、中風或脊髓損傷的患者,可以透過 BCI 恢復部分的運動功能,同時也可應用於治療癲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
儘管這些技術仍處於初步階段,但研究人員越來越能夠了解大腦植入物是如何與我們的大腦互動。
1974 年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 《The Terminal Man》,男主角是一位患有癲癇症的電腦科學家,在他接受將電腦晶片植入大腦以控制癲癇的實驗性手術之後,引發一連串的副作用,甚至走到精神失常的挫敗結局。
我們目前還尚未創造出飛行汽車、也還尚未登陸火星或者是製造出逼真的複製人,但 BCI 可能是唯一一項不僅追趕上科幻電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超越了早期科幻作品描繪的重要技術。
全球已有超過二十萬人在使用 BCI 技術,主要用於醫療治療,最為被廣為人知的即是人工電子耳(人工耳蝸植入器),協助聾啞人在某些情況下能夠聽到聲音。另一個重要的發展即是預防癲癇發作,目前技術可做到監控大腦訊號活動來提前預測發作並警告患者,讓他們可以暫且避開某些活動或服用預防性藥物。甚至研究還指出,不僅能夠做到預測,還可通過電極刺激療法預防發作,幾乎與《The Terminal Man》中所描述的場景一模一樣。
但就目前而言,BCI 還有許多方面皆受到醫療領域的限制,不過該技術不僅限於此,在非醫療領域應用也很驚人。2018 年發表一項的研究表示,BCI 與 Android 平板上的許多 App 可以進行互動,包括僅僅透過想像來輸入文字、發送消息和網路搜尋。這些聽起來都像是科幻小說場景,但現實卻是,前人從科幻電影中想像的未來,已經落地成形。
但 《The Terminal Man》男主角植入晶片後所引發一連串的副作用,包含精神失常、暴力行為,時至今日的 BCI 可以避免嗎?
從科幻小說到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行業,植入晶片進大腦有哪些風險?
目前醫療上無法證實電影中暴力行為是由 BCI 所引起的,但有許多醫療證據卻指出,這類的植入性裝置可能會讓病患的認知超出預期範圍,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教授 Anna Wexler 針對接受過大腦電極刺激療法的帕金森氏症進行訪談,她發現許多人在接受治療之前已經失去了自我感知意識,「如果不能做自己想能做的事情,確實會影響到患者的身份認同和自我知覺。」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 Eran Klein 和 Sara Goering 同樣也注意到使用 BCI 技術的人會在人格和自我感知上有著明顯變化。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應用神經學教授 Frederic Gilbert 也注意到患者的特殊反應,「我的患者會對自己感到很陌生,通常在研究中稱為疏離感(Alienation),例如有位 50 多歲的女性患者在無意識下試圖自己舉起桌球台,結果傷到了自己,甚至還導致了一些極端案例,例如患者企圖自殺。」
如果使用 BCI 技術治療對患者心理層面上多少會產生明顯的效果,馬斯克又有著想將大腦晶片普及化的野心(以及其他眾多 BCI 企業),我們是否應該須正視該問題?
被視為在大腦中的智慧型手機,成癮後果絕對更危險
如果上癮手機很容易,直接將其連接到大腦中,可能會更讓人欲罷不能。 Frederic Gilbert 教授曾經訪談過的一名患者出現了某種現象,他在外出或者決定自己要吃什麼時,都會事先徵詢可以顯示他大腦狀況的設備。也就是說,患者可能會出現過度依賴設備,以至於感覺沒有它就無法正常過日子的結果。
Gilbert 教授還遇過許多研究參與者,當不必再使用設備或者是醫療團隊將其移除時,他們就得了憂鬱症。Frederic Gilbert 表示,「大多部分僅是因為某個試驗到期或者資金用盡,所以勢必得這麼做。」
由於 BCI 基本上仍處於試驗階段,因此大多數時候都缺乏穩定的金流支援,許多設備可能會突然失去資金,因此設備輔助就被取消,導致患者失去依賴進而提高患有憂鬱症的機率。
雖然我們距離馬斯克所預言的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該產業的快速成長進而堆疊出許多倫理問題。如果大腦晶片能夠改變患者個性,這項技術就不應該急於落地、普及。
Neuralink 在今年 9 月表示,公司已獲批准,可以開始招募自願者參與植入晶片的臨床試驗計畫,如今有數千人等待植入大腦晶片,根據彭博社報導,Neuralink 計畫在 2024 年首先為 11 人進行手術。科幻電影的劇本中,人類的自我意識可以被外物改變,在不久的未來會實現嗎?
參考資料:Business Insider(1)、(2)
責任編輯:Sisley
核稿編輯:Jocelyn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