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HowHow :未來 3 到 5 年都是短影音天下,不做就等著被淘汰!

HowHow:直式短影片就像吃泡麵,影像製作速度跟觀眾吸收速度都很快,但大部分內容傳達的資訊相對少。
評論
Photo Credit:INSIDE/Sisley 攝
評論

說到最具代表性的台灣 YouTuber,可能有不少讀者腦中會浮現「HowHow」這個選項。自 2013 年開始活躍至今、擁有「百萬業配王」之稱,更擁有 149 萬訂閱者的頻道以及超高的影片觀看數,他如何看待如今的短影音趨勢以及這股趨勢即將帶給創作者的影響?《INSIDE》此次專訪到 HowHow,一起來解答。

HowHow 在採訪中,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觀察以及身為創作者的心路歷程:

  • 平台給直式短影音創作者的紅利正在增加
  • 直式短影片與橫式短影片的創作邏輯完全不同
  • 直式短影片就像吃泡麵,影像製作速度跟觀眾吸收速度都很快,但大部分傳達的資訊相對少
  • 未來 3-5 年都是直式短影片的天下
  • 分眾內容當道,各領域都有強大創作者
  • 創作者必須保持身心平衡

以下為經編修之採訪逐字稿。

INSIDE(以下簡稱 IN):怎麼觀察現在短影音的趨勢?大概從何時開始觀察到短影音在台灣也逐漸成為一股趨勢的現象?HowHow 覺得這股趨勢會是長期或短期的現象?

HowHow:我覺得大概是這一兩年。這一兩年短影音開始在台灣非常盛行。前一陣子會盛行是中國大陸的抖音,那時台灣玩抖音、或者知道的人可能還不太多,沒那麼多人會去看「直式影片」。

那會開始發現短影音逐漸變成一個趨勢是兩大主要平台:YouTube 和 Instagram 都開始推自家的平台,也就是 Shorts 和 Reels,會發現這兩個平台開始在推直式影片了,他們開始想要搶 TikTok 的市場。

這時各家的流量、資源紛紛都開始給了短影音這個產品,所謂的資源,對我們創作者來說影響最大的就是觸及率、觸及數。

以前大約 3-4 年前長影片在 YouTube 是有紅利的,影片越長,觸及就越高,長尾效應也越多。

假設 3 分鐘的影片一個月的流量 20 萬,大概就會卡在這裡,除非這支影片是爆紅的、很多人轉分享。但如果是長影片,長尾效應就會比較長比較明顯。一個月 20 萬,4 個月後可以到 40、50 萬。

我猜當時 YouTube 是想要打 Netflix 的市場,它可能想跟他們還有電影、長影片這類東西競爭,希望讓越多人停留在這個網站的時間越長越好,所以才會推這個長影片。

這一兩年全都改變了,全都變成短影音,而且還不是橫式影片的短影音,而是直式短影音。

所以如果橫式影片只拍 20 秒,還是不行。要是直式的。直式影片的流量會非常高——YouTube 還好,但 Instagram 的 Reels 流量就會非常高。在 YouTube 上一支短影片可能不到 10 萬,但在 Reels 上一天可以到 30 萬到 40 萬,50 萬也有可能。(為什麼觀看數差異這麼大?請看《INSIDE》專訪 YouTube 官方的解答

可以看得出來 Instagram 他們投給短影音的資源非常多,也給願意嘗試短影音創作的創作者很多的紅利,也就是很多的曝光以及觸及率。當創作者看到這樣的觸及,當然就會更想要拍更多的短影音創作。

你會想到採訪我,就是因為我也在拍短影片吧?可能跟《木曜四超玩》比較不一樣,(我的影片)比較偏向短戲劇。但對我來說,這種直式的短影片,又跟我拍橫式短影片的邏輯不太一樣。

以 3 分鐘為一個界線好了。橫式短影片我有 3 分鐘的時間可以說一個故事,就算它只有 3 分鐘,但我會盡量在這 3 分鐘內把這故事盡量再交代地完整一點。開頭是什麼?鋪陳是什麼?開頭 30 秒要講什麼?1 分鐘之後開始進入高潮了,然後把笑點、故事劇情塞到後面的 2 分鐘之內,你會讓這 3 分鐘看起來是完整的。就會有個開頭、鋪陳橋段、轉折、收尾這樣。

但直式短影片不是這樣。短影片如果前 3 秒沒有抓住觀眾的目光和注意力,他就會滑掉了。這個滑掉是很迅速、無痛的,如果是 YouTube 橫式影片可能還得回到影片清單頁面,再找下一支感興趣的影片,滑掉的意願會比較低一點。也會想說:「我既然都打開了,算了再給你一點機會好了」,而且點下支影片可能又會有廣告,就很煩。(笑)

Photo Credit:INSIDE/Sisley 攝。

但直式影片的動作,是會直接看到下一支影片,換影片看的成本太低了。根本不會失去什麼。這也是為什麼直式影片前 3 秒很重要,因為沒抓到觀眾注意力他就會馬上滑走了。

直式影片的邏輯變成可能要先給觀眾一個「很震撼」的東西,那東西可能是結局。你要先把結局說出來,再說前面發生什麼故事。你還會發現很多的直式影片甚至沒有邏輯。可能沒有完整的起承轉合,或這支影片根本就沒有把故事說完。

但觀眾也不會在意,因為他看到一支不喜歡的影片就是滑掉而已。甚至馬上忘記他前 10 秒看了什麼。

我很不喜歡這樣的收視習慣是因為,它讓每支影片變得沒什麼價值。即使點擊 100 萬,但沒有價值在。每一支影片都太像速食,很像在吃泡麵。我還是會喜歡吃正常的食物的(但也不是說泡麵是不正常的食物)每一支影片就是快速地滑過,甚至問你剛剛看過什麼東西,你都會忘記,除非是那種爆紅、周圍大家都在關注和討論的。但現在大部分的直式短影片內容傳達的資訊相對少,只是因為流量很高所以去創作,很多創作者甚至會忘了昨天拍的直式短影片是什麼。

我沒有把全部資源投入到直式影片是因為我想做自己覺得有意義、做了開心的作品,我目前覺得做直式短影片我沒有那麼開心。因為我覺得它跟橫式影片相比,它的價值會再更低一點。

但是現在每家平台都在推這東西,不去做(創作者)可能就得不到平台給的紅利,就得不到網友的關注,可能就會被時代的洪流給淘汰掉。雖然我很不喜歡這種觀看習慣,但還是不得不去面對這樣的趨勢。

這有點像是剛從電視轉為網路時,很多老電視人會覺得:「網路影片這什麼東西啊?」他可能會覺得網路上 3 分鐘的東西是很沒有營養的,是表達不出他們要傳達的意念的東西。所以我橫式短影音可能也被老一輩的人這樣講過。但前 10 年這樣的東西是最紅的。

但未來這 5 年可能直式短影片就是潮流。我們必須得要去妥協這樣的事情。我的同事們比較年輕所以都有看直式短影音的習慣,他們會一直說服我:「一定要往這方面發展,不往這方面發展我們就不行了!」每一個平台也都在跟創作者說:一定要拍直式影片,因為這是趨勢、這是潮流,是現在大部分觀眾的收視習慣,所以我們創作者不得不往這方面作出調整。

我剛剛說覺得直式短影片內容傳達的資訊相對少,相對不營養,那我就會盡量讓它再營養一點,內容變得再有邏輯一點。我們都不想要變成自己不喜歡的大人,所以我會盡力讓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歡的。希望讓短影音觀眾看完覺得是有邏輯的,是有起承轉合的,但節奏可能再快一點,讓觀眾在不到 1 分鐘之內可以 get 到創作者的訊息。

最近的走鐘獎有 1、2 個項目是針對短影音,有一個似乎是最佳短影音資訊獎(編按:應為最佳情報短影片獎),我就發現:對耶,短影音可以不只是一些幹片、沒營養的東西,也可以藉由觀眾這樣的收視習慣,把一個知識性很夠的東西塞進 1 分鐘的影片之內,藉由這 1 分鐘快速了解很多資訊。

現在大家都有資訊焦慮,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想要快速滑一下手機。也因為這樣,甚至很多人看橫式影片是 2 倍速在看,我很不喜歡 2 倍速看影片。除非我自己是要做功課,必須很快速吸收影片內容的資訊我才會調快,但如果是娛樂或放鬆的,我一定都是正常的速度在看。

但如果想要很快速地接收新知,藉由短影音快速地知道一些新聞、戰爭議題、環保或人權議題,各種社會大小事,觀眾可以快速了解,這我也覺得很不錯,就很像以前新聞的「速報」,接著大家再針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做更深入的研究。

所以(直式)短影音說不定也是給現在這樣忙碌的現代人更快速接收到資訊的一個好方法。

IN:HowHow 剛剛有說雖然不太喜歡直式短影音,但它仍然是一個趨勢。那以 YouTube 這個平台來說,HowHow 會怎麼看待 Shorts 短影音之於自己頻道的價值?它會是一個導流的作用嗎?

HowHow:目前這階段是導流為主。我們幾乎沒有針對 Shorts 去創作新的影片。我們目前都是以既有的影片再去剪成 Shorts 的版本。藉由短影片的流量和曝光去推銷自己原本的橫式影片。因為橫式影片才是我自己最喜歡創作的內容跟價值,所以目前 Shorts 現階段還是導流為主。

但我覺得應該要做些改變。像我知道例如啾啾鞋有針對 Shorts 去做一系列的東西。很多頻道也是。只是我在創作上可能會覺得⋯⋯一個影片只用一個哏有點可惜。我希望可以一個影片塞很多哏進去,影片裡這些哏一直爆、一直爆,讓大家很滿足的看完這支影片(笑)。

但 Shorts 可能就一個哏就夠了,也不是不行。可能就還是要調整自己對這件事的態度吧。現在就很被動地經營直式短影音。

IN:有發現 How 哥的 Shorts 影片和 Reels 不一樣。是有什麼演算法或是社群經營方面的考量嗎?

HowHow:會不一樣的關係是因為比較多是商業合作,廠商只希望放某個平台這樣。但比較沒那麼有趣的東西,我就不會想要每個平台都上傳。除非真的是有趣到覺得好像可以上傳一下耶,才會每個頻道都上傳。沒有特別考量到演算法。

IN:要有過 How 哥自己的笑點就對了?

HowHow:對,過自己的笑點。(笑)

我會覺得臉書、Instagram 會比較再速食一點。我現在對於經營 Instagram 有點卡關,不太知道到底大家想要什麼,但我還是覺得 Instagram 是個很速食的地方。YouTube 上的內容我就會更加嚴格一點。其他的平台就會更輕鬆一點經營,沒那麼有壓力。但是其實每一個平台都要有壓力,因為畢竟都是觀眾在看嘛。

IN:那 How 哥身為創作者,會覺得短影音是確定到會讓創作者需要做出極大改變,甚至為此焦慮的一種趨勢嗎?

HowHow:我覺得其實影像收看趨勢,真的很說不準。像前一陣子,我不是說長影片非常的盛行嗎?大家都希望把影片拍越長越好。因為可以插很多廣告。(影片)超過 8 分鐘,可以插 2 個以上的廣告,所以大家(創作者)都會想把影片長度往後推。

但我覺得收視習慣真的很難講未來是怎麼樣。但不得不說,這未來 3 年吧,我先不講 5 年因為太久,這 3 年可能都還是直式(短影片)為主。這個趨勢我也不確定會不會拉長到什麼時候。

因為畢竟現代的人只會越來越忙、越來越忙。或者應該不是忙?而是越來越靜不下心來去做事情。

所以短影音的趨勢、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比想像中再久一點。但是你(創作者)可能也要顧慮到其他想要真的想要認真坐下來,看一件事情的那些客群。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很想要無腦一直看短的東西,可能真的有人想要專好好的坐下來,花個 30 分鐘甚至 40分鐘去看一個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那個主題不見得是在講跟知識有相關的,可能就是一個有趣的東西或是在解說自己一個經驗、或是自己的分享。

我覺得橫式的東西不會被淘汰掉。但不得不說我覺得這 2、3 年的趨勢可能都還是直式短影片。

如果你要抓住現在觀眾的目光、你不要被觀眾忘記、還想要在這個市場上面是很有聲量、一直被大家看到的,可能必須真的還是要從直式影片去發展,因為現在畢竟流量在那邊。有流量,廠商才會把資源投進投入進來。

那你有資源,才有更多的錢可以活下去,才可以有更多資金可以去拍後續的影片。所以我覺得還是需要去投入到直式影片上面。但橫式影片,我覺得我還是會繼續做,因為我覺得它才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因為自己做一個不喜歡的事情,也是做得很痛苦。所以即使不得不做,還是得做。但不能忘記自己原本最喜歡的什麼事情。

IN:那以 How 哥的 YouTube 頻道來講的話,有觀察到 Shorts 觀眾的年齡會跟橫式影片有所差距嗎?

HowHow:我還沒有去看我 Shorts 的觀眾分配。但是我不得不說,我 YouTube 的影片的收看年齡普遍都往下降了。觀眾年齡大概就是國小、國中、高中。以前是大學生很多。(頻道)最開始的時候是大學生,或大學生以上。

但現在是小朋友看的比例變很多。不是最多,但比例上變很多。有些線下活動會發現說開始有小朋友觀眾,但大部分都還是大學生以上。但開始有小朋友在看自己的影片,也會開始被小朋友認出來。(笑)

IN:是不是因為拍了寶可夢的影片

HowHow:也有可能是一些短戲劇影片,可能我自己的演戲方式——在鏡頭前面演短劇的方式,可能讓小朋友喜歡?我其實也不太確定。

分眾內容當道,大家手機裡在追什麼都各自不同

HowHow:我們剛剛也有聊到現在內容越來越分眾,會開始分很多群。YouTube 就 YouTuber 這一群,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比如阿滴啊、Joeman 這些人。除此之外還有實況圈的實況主,也有一群可能你平常沒聽過,但他們也在各自的領域很紅。

還有最近像是 VTuber 那一群創作者也越來越大了,他們的觀眾群很大。

之前我和代理商聊天,他們代理某個 VTuber 組合,他們要來台灣開快閃店。他們當時完全不知道 VTuber 的魅力這麼高。快閃店(好像是咖啡店?)場場爆滿,他們完全嚇到,才知道現在 VTuber 原來這麼紅、他們受眾這麼多!

Photo Credit:INSIDE/Sisley 攝。

所以現在每一個領域都有很厲害的創作者,你會不認識某些領域創作者我覺得很正常,因為現在已經沒有一個人是可以紅到大家都知道的,以前可能有像蔡阿嘎、Joeman,紅到全台灣人都知道,但現在有一些人可能在他們領域很厲害,但不會到全台灣人都知道。

有點像是以前音樂圈,當時可能廣告費砸下去就有流量,每個人都會知道周杰倫、五月天發片了。但現在的音樂人,可能 ØZI 很紅,但不會是每個人都知道他。饒舌的歌手,像熊仔可能已經在他的領域非常非常紅,可是說要紅到男女老少都知道,像費玉清、江蕙一樣就有點難。

IN:有點像是以前打開網路,可能是 Yahoo 入口,大家的 Yahoo 都是長一樣、接收的資訊也一樣。但現在打開每個人手機裡的 Facebook、Instagram 或其他社群媒體大家的演算法跑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

HowHow:對,現在大家看到的東西完全都不一樣。所以紅的創作者也越來越多,大家都在瓜分這個市場。但這樣也是好事,觀眾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東西,不用受限在不知道電視要轉哪一台,那這台勉強看一下好了。現在可以真的鎖定自己想看的東西,而且它越來越細、越來越細。你可以真的找到一個很 match 你的風格、你的需求的創作者。

機會變得比以前更多但更競爭,「被看到」只是第一步

IN:那麼 How 哥身為一個創作者們的大前輩,有沒有一些心得或者想要告訴後輩的?

HowHow:我覺得現在也因為平台越來越多,所以你能夠被觀眾看到的機會也變多很多。

以前可能就只有 Facebook 跟 YouTube 兩個平台能夠被大家看到。所以當時的創作者準備的期間會很長,你可能拍影片一年兩年三年,終於被大家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在被看到之前就已經放棄了。

現在有很多很多的平台。每一個平台又有不同的功能。像 YouTube 就有 Shorts 跟橫式影片。我覺得光是這 2 個東西,就讓我覺得它是一個不同的平台、是一個不同的世界。

然後又加上 Instagram 他們最近在直式影片給的曝光又很多,然後你(創作者)可能也有 TikTok、甚至還有 Twitter。當你在某個平台被大家看到之後,你可能就更有機會,可以去轉到其他平台讓更多人可以去看到。

所以我覺得當然機會變多了,可是自己還是要去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厲害。 你被看到是一回事,但你自己有被看到之後、如果你有更多的能力或是才能、創意可以被大家喜歡,那才是最重要的。被看到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讓你自己的創作可以被觀眾喜歡。所以要一直去精進自己,讓自己有更多的內容、有更多的想法,可以去轉化成創作的能量。這個很重要。就是要去一直去精進自己。

不要覺得說當創作者很輕鬆啊、當創作者很爽啊、隨便講什麼話就可以賺錢。嗯,其實沒有 。每一個創作者都花很多的時間在經營自己、在讓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變得更厲害、一直在學習。因為沒有辦法一直燃燒自己的老本,這很快就被燒光了。所以你要一直不斷地去精進自己、去更新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它是一個持久戰。

當然運氣也是很重要啦,天賦也是很重要。但如果你沒有運氣、沒有天賦,那我們就只能靠努力了。就是一直努力到觀眾看到你。在觀眾看到你之後呢?你還是要再繼續努力,努力去創作、努力去想東西、努力去調整。努力去讓自己可以一直被觀眾喜歡。努力很重要。

創作者並非簡單工作,要自己摸索出「慢下來」與「衝刺」之間的平衡

IN:可是對於創作者來說,內容創作上不免都會遇到比如說職業倦怠,或者是撞牆期。尤其是創作的能量怎麼持續以恆的,或者每天都能接收靈感的刺激?

HowHow:我覺得有時候讓自己緩下來、慢下來蠻重要。讓自己休息一下,再去前進。

但是因為現在在經營這個平台,不能休息太久,呵呵。休息太久你就會被觀眾忘記,休息太久就會被平台處罰。所謂被處罰是指當這個頻道一直沒有更新內容,平台就會覺得這個頻道是一個不活躍的頻道、沒救了。它就不會給你一些該有的自然觸及了、就不會把觀眾推給你。 

所以這蠻兩難的啦。這些平台的政策逼得每一個創作者的壓力都很大,你一定要一直去更新、一直去更新。有時候也會有些反效果是:你為了更新而更新,會創作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內容。但是有時候又不得不休息,所以就是自己要去找到那個平衡點。休息很重要。 

我自己是覺得,當你自己靈感枯竭的時候,好好讓自己放個長假。但放長假之前,如果你真的很擔心你的頻道會被處罰、會被忘記 ,你可以先累積一點東西,然後在放假的期間再慢慢釋出。

再來是我覺得「找到第二興趣很重要」。因為當你第一興趣就是拍片,(跟我一樣,才會去做這行)那你的興趣一直磨、一直磨……我相信一定都會磨到你真的開始會討厭拍片或是抗拒拍攝影片、或是抗拒被觀眾評論,或甚至可能開始有一些徵兆出來了,可能就不開心啊或什麼的。所以我覺得培養自己的第二興趣滿重要的。當你自己第一興趣快被磨到不行的時候 ,給它一些時間讓它長回來。那這段時間呢,你就去玩你的第二興趣或是玩你其他興趣。

過一個你自己的另外一個人生。然後讓你的拍影片的新鮮感再回來。這時候你再回來去做這個事情。我覺得會讓(維持對)拍攝(的熱情)再長久一點,不要讓自己就一頭栽進去,我覺得這樣很累,而且可能成效可能也不會很好。

所以我覺得這個工作有點、應該說,這個工作有很多是大家不知道辛苦的地方。大家可能都看到創作者光鮮亮麗的一面。覺得好像賺很多錢啊、講一些屁話、講一些幹話就可以賺很多錢。但其實真的,大家默默付出的努力真的是滿多的。不只是努力,受到的壓力,有一些精神上的折磨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 

IN:有一個是特別折磨創作者的可能是酸民的文化。

HowHow:因為我覺得這可能很難被同理的。但是當你真的是被罵的那個人的時候,可能才會知道說這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因為可能不是大部分人有的共同的經驗。因為大家可能都是留言的那個人。可能一萬個人或是十萬個人才有一個人是會被大家罵的那個。

但那個人一直說什麼被酸民攻擊很痛苦、 我真的很不開心啊,甚至可能得憂鬱症什麼的,只會被大家酸說:又在裝什麼憂鬱症。但是可能真的你哪一天被大家攻擊了,真的看到很多很多留言,甚至不用很多留言,有時候只有一個留言,光是那個留言就可以讓你自己難過非常非常久。

有時候甚至我看到一些留言會很想要去證明自己不是那個樣子,但是積極地想要去回覆又只會挑起更多的紛爭。所以就只能自己默默的吞下,慢慢去消化這個評論,然後讓自己變得更好,就只能這個樣子。

每個人都有不同處理負面留言的方式啦。但我自己的方式是只能去吞、只能去內化,然後讓自己變得更好。所以這也是另外一個大家不知道的壓力的存在。

網路影片這東西它一定會有很多負面的評論。而且現在不只是網路影片,就連電視影片也有電視影片的討論區,所以以前的電視演員,不管演再不好都不知道觀眾怎麼想,現在不是了。現在每一個人都有被攻擊、被人家評論的機會。那你要怎麼去看待這些評論就是每一個創作者、每一個藝人、每一個歌手一定要面臨到的課題。大家都有辛苦的地方。

我自己的辦法就是只能讓自己變更好,好到讓人家不要去評論你。但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當你都沒有被大家評論的時候,你也要有危機意識:哇,現在是怎樣,我被大家遺忘了嗎? 這個也很可怕。所以我覺得有評論是好事。被罵可能有時候也是另外一種好事,你可以知道自己不好在哪裡、你可以藉由其他人的觀點去審視自己的作品,或審視自己的目前的方向。

核稿編輯:Chris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

 

 

 

 


AI 驅動行銷新境界!微軟聚焦 Copilot 探究人工智慧創變行銷新動能

行銷人應該把最關鍵的時間,投注在真正有價值的工作,但是在過去,多數行銷工作者卻總感覺時間不夠用!進入 AI 時代,人工智慧大幅改變行銷模式,想知道如何利用生成式 AI 提升行銷決策與執行效率?微軟與 INSIDE POSSIBLE 合辦 AI 社群聚會「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第一手解密行銷結合 AI 的使用情境,讓所有行銷人智慧工作、智勝未來!
評論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評論

身為行銷決策者或在第一線作戰人員,是否感覺永遠被時間追著跑?總希望有三頭六臂,同時要發揮創意靈感,又要兼顧數據洞察的雙軌能力,提升自家品牌的各種行銷成效;甚至行銷部門被賦予扮演業績助攻手,創建嶄新的顧客旅程、提供個人化行銷溝通,進而幫助品牌招攬新客、喚回舊客,挖掘更多潛在商機。

然而,要達到上述情境價值,行銷部門卻總覺得使不上力!原因為何?仔細觀察現在行銷成員的工作模式,可以發現行銷成員當前遭遇到幾類困境:

  • 數據分析---進入 MarTech 時代,行銷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彙整數據分析,並且還要進一步洞察數據來優化決策
  • 創意內容製作---需要不斷產製吸引消費者的內容,而且要同時兼顧創意與成效
  • 多通路行銷---通路碎片化,行銷人需整合及管理多個渠道的行銷活動以觸及更多潛在顧客
  • 廣告成效優化---伴隨數位廣告成本逐年增長,以及行銷資源越來越少,必須以有限預算轉換最高投資報酬率
  • 因應變化的韌性--市場及消費者需求變化速度越來越快,擬定準確的行銷決策更具挑戰

上述難題,我們為什麼可以清楚得知?這些內容,其實我們也是運用生成式 AI,透過精準提問來得知相關解答。另外,為了佐證資料正確性,從這些回覆的參考資料來源,我們也從調研報告,確實找到幾項真實的數據。

像是 HubSpot 最新發布的《行銷狀態報告》(The State of Marketing 2023),裡面就提到,平均行銷人員每天花多 6 小時在手動工作,相信如果能善用數位工具,甚至是 AI 解決方案的行銷人員,他們的策略效率一定能贏過那些仍然沒有使用的群體。

翻轉行銷日常!微軟示範Copilot如何成為行銷人的絕佳助手

上述討論在在可以發現,現在行銷人員面臨的難題是相當多面,並且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難題也將會更為複雜。AI,正是能輔助行銷人克服難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增長行銷成效的解方之一。

根據 Gartner 的報告預測到 2025 年,所有組織當中,大約會有 75% 的行銷職能將會結合人工智慧,過往生產型的工作,將會轉行變成更具策略性的活動。意味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在這一兩年積極把人工智慧導入到內部組織的行銷流程,從策略擬定到落地執行,以更敏捷且以數據為基礎的方式,來應對未來的商業挑戰。

另一方面,進入注意力破碎加上媒體分眾化時代,根據統計現代人每日平均接觸達 4,000 則廣告訊息,平均注意力時間剩下 8 秒。對行銷人而言,根據消費者輪廓進行明確地分眾,並且因應不同分群,設計出最適合的溝通內容以達到精準行銷,這些都能開始藉由 AI 提供輔助。

像是 Dynamics 365 Customer Insights 根據顧客過往的搜尋、互動、交易等行為數據,透過 AI 及機器學習的運算,找出產品喜好、平均購買量、以及顧客終身價值等具有價值的見解;搭配具有相似購買模式的其它顧客經驗這類洞察資料,藉此建立起個人化的顧客旅程,在對的時間、對的通路提供預測性的產品推薦。AI 能幫助品牌在不同檔期實踐精準行銷,也讓行銷人可透過分析儀表板追蹤成效,有助於行銷策略的優化。

對此,微軟攜手 INSIDE 將在 12 月 15 日,於台北艾麗共同舉辦 INSIDE POSSIBLE AI 社群聚會,以「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為主題,從數據洞察、媒體廣告創意、決策效率、乃至於 AI 衍生的著作權等多維度議題切入,提供行銷領域工作者,一場充滿實戰應用的知識饗宴。

本次活動議程,邀請 KPMG 安侯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數位創新服務的林大中,帶來第一手最新 2024 行銷趨勢;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整合長李致緯、安然科技執行長嚴中健,將分別從媒體廣告提案成功變現,以及行銷打造全新顧客旅程扮演業績助攻手等主題,剖析如何運用 AI 工具結合預測受眾輪廓、尋找潛在顧客的具體方式。

另一方面,微軟代表的相關講者,會從不同構面演繹 AI 的使用情境。台灣微軟首席營運長陳慧蓉希望翻轉行銷長的思維,講解如何從不同角度理解 AI、結合 AI;台灣微軟技術專家林毓忻將說明 Copilot 的重點功能,重塑行銷人的過往工作模式;台灣微軟法務副總經理廖怡苓則從法律議題著手,探究創意工作使用 AI 生成內容需注意的規範。

不論您是企業 C-level 決策層或第一線作戰人員,只要渴望掌握最新 MarTech 行銷應用趨勢、以及希望知道怎麼運用 AI,讓工作達到事半功倍,這場「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將是揮別 2023、放眼 2024 的交會時機,最重要的一場行銷盛會。

Photo Credits: TNL Brand Studio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活動資訊

名稱:智勝未來 行銷再進化:AI 助攻企業開啟客戶新旅程
時間:2023/12/15(五)13:30-16:00
地點:台北艾麗酒店 5 樓 楓柏廳(110 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 18 號)
活動名額數量有限,點此立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