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者該為短影音浪潮焦慮嗎?YouTube:現在反而是大好時機

短影音浪潮隨著 YouTuber Joeman 一支影片在台灣影音創作者圈掀起了不少討論,短影音真的是回不去的浪潮,是創作者必須要為之焦慮的一件事嗎?《INSIDE》採訪到 YouTube 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副總經理陳容歆(Sandy)來解答。
短影音究竟是不是趨勢?從 Instagram、YouTube 各自跟上推出的這樣影音格式產品就能略知一二。Sandy 首先和我們分享了短影音趨勢:
- Shorts 的每日平均觀看次數已達到 700 億次,相當於全球每人每日至少看 9 則 Shorts 影片。
- 以今年 6 月的數據來看,每月有 20 億登入用戶在看 Shorts。
- 光在去年,每一天都有上傳 Shorts 的頻道數量成長了 80% 以上。
這幾項數據顯示,觀眾的觀影行為、觀影數量、創作量來看,Shorts 這類的短影音產品絕對可說是成長飛快。
Sandy 開門見山地指出,對於 YouTuber 來說,像短影音這樣新的影片格式出現時,反而可以與其他影音格式交互使用,成為彈性更廣、方式更多元的一種創作方式。
相比長影音內容動輒一個月的產製時間,短影音反而可以是創作者「試水溫」的一個快速方法,「有些創作者可能有了某個想法,但不確定這樣的內容會不會吸引觀眾,就能把 Shorts 當作一個測試,反應若是不錯,再投入更多資源去製作成長版。或者反過來說,創作者也能把原本反應不錯的長影音內容再製作成短版。」
短影音是一種「情緒產品」,甚至關聯到演算法設計
Sandy 明確地指出,相比長影音內容有起承轉合或有明確目的性,短影音可以說是「情緒」為重的產品。
「3 秒內抓住你的目光,所以影音內容上,我(創作者)要先給觀眾一個『情緒』去帶出『結論』。也就是先讓觀眾有結論。相較來說,長影音內容比較有主題性,或是可以解決觀看者想要解決的某些問題。」
從數據上 YouTube 的確觀察到,現在平台上已出現越來越多「單純做短影音」的創作者,Sandy 指出,使用 Shorts 這種形式開始經營頻道的話,的確會在流量流量上有所幫助,能為創作者快速帶來新的觀眾,而這就是因為觀眾看到 Shorts 並不需要「訂閱創作者」才能看到,或者是因為曾經看過類似的內容才會被推送。
那麼,為什麼長影音的演算法會與 Shorts 分開計算?Sandy 指出,這和現代人時間的「碎片化」有很大的關係。以結果論來說,YouTube 觀察到,觀眾在觀看單一的影音格式時,不會超過整體觀看時間的 17%。

YouTube 觀察到,觀眾在觀看單一的影音格式時,不會超過整體觀看時間的 17%。
Sandy 解釋,「最主要原因是觀眾的瑣碎時間非常多,從早上起床,到通勤、等電梯、午休吃飯、回到家躺在沙發上電視打開……時間非常破碎化,導致他們看影片的目的也會不一樣。」
舉例來說,觀眾在觀看長影片時,通常是比較有主題性的,或者有問題想要解決,或想要了解、參與某些事情,所以觀看的時間區段就會比較長。
但短影音的觀影需求卻很單純,就是「殺時間」。例如等公車時幾分鐘的時間,很自然的就會殺時間滑手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會預期自己要看到特定的內容。」Sandy 解釋道,這也讓觀看短影音時的 mindset 卻與之非常不同。進而造成長短影音兩者演算法不同的原因。
人的 mindset 通常分為 alpha mode 和 beta mode,在 alpha 模式下,人通常是非常開放的狀態,因此不會預設自己即將看到的內容。
這也代表短影音跟觀眾本身的興趣有沒有關係的關聯性並不會那麼高,重點反而是它可不可以帶給你一些「情緒」。
「Shorts 是一個『情緒』的產品」這一點上 YouTuber 張志祺也曾在頻道「志祺七七」也提出類似觀察,「如果大家仔細看我們現在的 Shorts,我們會先下結論:『哇這個東西也太怎麼樣了吧!』再跟你說後面有什麼事情發生。先給你這個情緒價值,去支撐你看完後面的東西。」例如前陣子爆紅的中國影片「注意看!這個男人太狠了」便是一個經典例子。
另外志祺也指出,在製作短影音時,他也要求團隊在剪輯時加速影片的語速、剪去所有冗言贅字、一句話就換一個畫面,並將字體放到最大等等,這些都是創作者為了適應觀眾觀影行為的轉變所做出的改變。
迎擊短影音新時代!創作者如何進行演算法 hacking?
不過,若是身為創作者,應該也多少會觀察到同一支影片內容可能在 TikTok、Reels 和 YouTube 在「觀看數表現」上有時會有很大差異。
Sandy 也解釋,這是因為 YouTube 最重視的仍然是觀眾,在觀看次數的設計上,無論是何種影片形式,都會以「觀看超過 30 秒為 1 次」做計算。同時使用者應該也會發現到,Shorts 在產品設計上,使用者無論是要看下一個影片,或是想滑掉關閉 Shorts,都必須要有所動作,否則影片只會無限 loop 下去。
志祺也指出自己的團隊在剪輯短影音時,還參考了另一位國際級創作者 Allen Tsai 的做法,讓 Shorts 頭尾內容自動 loop、無限循環,為的就是要讓觀眾不斷循環地看下去,「讓演算法判斷這影片非常精采、把它推給更多更多人。有點像是演算法的 hacking。」
創作者除了要依靠自身的創意、藝術感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科學的數據根據,YouTube 後台的數據可以告訴你:觀眾的樣貌、觀看的影片格式、時間點、使用裝置,有這些數據去輔導創作者的話,就更能掌握到他的觀眾、以及獲得他想要的目標用戶。
言下之意,創作者可以依靠數據洞察,來面對短影音浪潮帶來的不確定性,若是使用得當,短影音也會是非常適合拿來以最小成本測試題目的好用工具,端看創作者如何利用。Sandy 也觀察到,對於創作者來說,短影音更是能快速打破國界的一種全新的影音格式。
面對短影音浪潮,YouTube 官方給創作者的建議
被問到若以現在的趨勢來看,Sandy 會給創作者何種建議時,她提出了令人省思,卻也是創作者最核心、也是必須捫心自問的問題。
Sandy 指出,創作者可以跳脫「長影音或短影音好」這樣的思考模式,並且必須要先釐清:自己創作的「主要目標」是什麼?要利用 YouTube 這個平台、隨著而來的流量達成什麼目的?再去決定影片的形式。「創作者若是想要推動社會議題,那肯定比較難利用 1 分鐘講出你的觀察或對產業的想法,那我就會建議你還是應該長短並行製作。」
同時,她也提醒創作者必須注意到現在觀眾觀看影片的裝置以及影音格式之間的關聯性。比如長影音就會與大聯網電視有高度相關、短影音以手機為主、Podcast 通常則是開車通勤的情境,裝置與影音格式相乘起來,情境的組合數量非常之多。「因此看你的目的,去思考觀眾會在什麼樣的情境,使用哪種裝置、觀看哪種格式的影片內容,再自己去決定這支影片要以何種形式呈現。」
現在觀眾使用的裝置、格式加乘起來的組合數量非常多。創作者要去挑你的戰場,然後願意去嘗試、驗證,那成長速度就會比從前快很多。
但同時這也代表「過去成功的方式不能直接拿來運用了」。因為裝置、格式已經更多元化。
短影音的確可以幫助創作者快速竄紅,但創作者仍要保持彈性和開放的心態,並且先想好:我這次要獲得哪群觀眾?我想在哪個賽道上面贏?
核稿編輯:Chris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