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衣服上的 AI 助理會是下個劃時代裝置嗎?Humane 產品現身巴黎時裝周

Humane 創辦人也是蘋果前設計師的 Imran Chaudhri 相信未來的科技將是「隱形」的,因此打造無螢幕的 AI 裝置。
評論
PARIS, FRANCE - SEPTEMBER 29: (EDITORIAL USE ONLY - For Non-Editorial use please seek approval from Fashion House) A model walks the runway during the Coperni Womenswear Spring/Summer 2024 show as part of Paris Fashion Week on September 29, 2023 in Paris, France. (Photo by Justin Shin/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評論

由蘋果前設計師 Imran Chaudhri 和 Bethany Bongiorno 創立的科技公司在今年稍早亮相了 AI 裝置 「Humane AI Pin」,為一款可別在衣服上的穿戴式裝置,可將畫面雷射投影在穿戴者的手掌心上,以無螢幕的方式和裝置互動。

這款裝置也出現在近期巴黎時裝周的伸展台上,蘋果前設計長 Jony Ive 曾在 2014 年要推出 Apple Watch 時採用一樣的方式將產品展示給大眾。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Humane AI Pin 有哪些功能?

Chaudhri 在今年稍早的一場 TED 演講中曾展示過 Humane AI Pin 的幾項功能,裝置具備 Humane 自家的 AI,他在過程中皆用語音來互動,例如當有電話打進來時,抬起手掌可看到是誰的來電,他說了一句「我必須接電話」即馬上接通。

其他功能包括回答穿戴者的提問、用使用者聲音即時翻譯內容,以及彙整會議內容等,彷彿是別在衣服上的個人 AI 助理。

Humane AI Pin 是個獨立的裝置,並不須連接額外的智慧型手機,裝置是由高通的 Snapdragon 平台驅動,有可能採用的是 AR2 Gen 1。

從照片上可看到裝置應有投影機和鏡頭感測器,Chaudhri 示範將食物舉到裝置前並問他可不可以吃,AI 會基於配戴者是否過敏等因素協助判斷;其平滑表面可能用作為按鈕,Chaudhri 在向裝置下指令時手指皆先覆蓋在表面上。

另外,裝置有磁吸式的電池在衣服另一面,藉此將其固定住,也不會影響到裝置外觀。

創辦人:「隱形」是未來裝置的趨勢

Chaudhri 相信未來的科技將是「隱形」的,這能讓使用者真正活在當下,像是在看表演時不需拿起手機來就可捕捉畫面,也因此他認為 VR 頭戴式裝置並不會是下一個劃時代的科技產品,因其更加阻隔開使用者和周遭環境。

同時,Humane 也相信 AI 將是驅動下一波裝置設計的躍進,如果運用適當 AI 將會為人類打開各種新機會。

目前對 Humane AI Pin 尚未有太多公開的消息,公司將在11 月 9 日來一場正式的介紹。

Humane 也被許多大公司看好,投資人包括軟銀、老虎全球管理等,Sam Altman 也同樣是 大宗的投資人,因此 OpenAI 也與 Humane 在 AI 方面有所合作。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核稿編輯:Mia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評論
評論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桃園5家青創基地進駐團隊,分別獲得「2023巴黎國際發明展(Concours Lépine 2023)」一銀一銅、「亞洲XR創星金點大賞」評審團大獎、「2023台灣地域振興大賞」新秀獎、「2023日月光社會創新競賽」冠軍等殊榮。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秀麗的山水景緻與原民文化,是北橫旅遊的亮點,除致力打造觀光品牌,桃市府也全力向中央爭取設立「北橫國家風景區」,期盼挹注更多資源,帶動觀光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桃園致力於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平衡,為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扎下穩健根基。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