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生成的內容開始進入人類的生活中,台灣消費者又是如何看待?有 68% 認為無法完全取代人工生成的內容,有 55% 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將取代人工內容。
最受消費者青睞的是 AI 生成 + 人工的內容,無論是「AI 生成 + 人工驗證」,或是「人工生成透過 AI 建議強化」,都有六成的接受度,甚至比「純人工產出」(55%)的偏好還高,但是只有 25% 的消費者可以接受「純 AI 產出」的內容。
Photo Credit:Yahoo
就內容種類而言,電影、影音、音樂、藝術作品,消費者對 AI 生成內容的接受度較高,但是個人原創相關的內容,例如小說、動漫、論文報告、Podcast 的接受度就偏低了。
Photo Credit:Yahoo
普遍來說,台灣消費者對 AI 生成內容的接受度高,但 63% 認為「AI 內容和當前其他社會及政治問題一樣令人擔憂」,像是透過 AI 創造的假新聞、假訊息、影音、音檔、改編故事,用來誤導或愚弄用戶,都十分令人擔憂,有 78% 消費者就認為「與人工內容相同,AI 生成內容需要規範與監督」。
Photo Credit:Yahoo
媒體使用 AI 消費者最在意「事實查核」
當媒體使用 AI 時,消費者在意什麼?首先,台灣消費者最在意「事實的查核」及「有沒有完整的人工審查監督機制」,另外,「數據的公正性」和「使用上的規範」也是消費者重視的,「完整的員工教育」和「透明揭露」,消費者不排斥 AI 內容,但特別在意媒體有沒有告知內容是由 AI 生成的。
Photo Credit:Yahoo
Yahoo 奇摩新聞創新實驗:生成式 AI 與人工智慧結合,即時編輯總統候選人全方位政見
作為廣納各方新聞來源的聚合平台,Yahoo 奇摩新聞致力以可信賴的科技技術服務讀者,今年的總統大選特輯,Yahoo 奇摩新聞首度嘗試運用生成式 AI、與既有智慧新聞彙整技術整合,在每日海量的新聞報導資訊中,即時生成、歸納出各方參選人在各項重要話題上的觀點看法,如:兩岸關係、居住正義、能源政策、經濟發展、教育文化、勞工權益、育兒福利、年金改革等,讓用戶更快速掌握參選人全面的政見,幫助用戶做投票決策的參考。為確保在生成式 AI 實驗嘗試的應用上保持可信賴、確實等價值,編輯團隊輔以審查把關,同時蒐集網友回饋,即時做出相對應調整。
Photo Credit:Yahoo
AI 人工智慧一直以來都是 Yahoo 的 DNA 之一,從 Yahoo 的首頁、郵件、廣告產品、電商體驗,長期都有將 AI 應用在自身產品的經驗,因此 Yahoo 在使用 AI 工具時,強力堅守「提供更好體驗」、「更聰明算法與性能」、「透明與問責」和「數據安全與保護客戶」的四大準則,希望以 AI 帶給帶給用戶與客戶更好的體驗與成效。
AI 帶來便利的同時 不能缺少人性化
總結來看,我們可以肯定生成式 AI 的內容將擴及消費者日常生活,同時消費者期待媒體負責任的使用 AI,媒體與消費者間的信賴感變得更加重要,最重要的是,即便 AI 帶來許多便利,但不能缺少人性化,消費者相信人工監督和人類原創才能創造最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