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ean Gate 創辦人:「2050 年要把 1000 人送上金星」,但這其實不是人類第一次覬覦金星

Ocean Gate 創辦人之一 Guillermo Söhnlein 提出將一千人送往金星大氣層中的漂浮太空殖民地的想法,引用了 NASA 和俄羅斯的研究指出金星在某些地區的溫度和壓力與地球相似。他創建了 Human2Venus,一個旨在建立全球最大的金星愛好者社區的非營利組織。
評論
Shutterstock/TPG Images
評論

你還記得那個用羅技 F710 手把當操控器的泰坦號嗎?

打造出這艘泰坦號的 Ocean Gate 創辦人之一吉列爾莫·桑萊因(Guillermo Söhnlein )近期有了把人送進深海以外的新想法:把人送到金星。

在這之前我們或許需要先介紹一下金星,金星是第二接近太陽的行星,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 96% 為二氧化碳,表面大氣壓力是地球的 92 倍,表面溫度高達 462 °C,是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

金星縱然看似條件嚴苛,不過因為和地球有相似的大小和密度,所以常常被視為地球的姊妹星。但因為二氧化碳含量極高,有嚴重的溫室效應,縱然過去可能有海洋存在,但現在也已然不復從前。更別提金星還被一層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不只整天都在下酸雨,阻擋了來自太空中的可見光。

好的,現在你了解了金星是個怎麼樣的狠角色,我們可以繼續說故事了。

吉列莫爾近期在接受 Insider 採訪時提到,他有興趣在 2050 年前將一千人送往金星大氣層中的漂浮太空殖民地,他亦引用了 NASA 和俄羅斯金星計劃的研究指出,金星在某些地區的溫度和壓力與地球相似。

吉列爾莫其實在 2016 年就已經離開了 Ocean Gate,而後創建了 Human2Venus (很中二的名字),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他們的目標就是創建全球最大的金星愛好者社區,並宣傳探索金星這個長年的人類目標。

「這比 2050 年送 100 萬人到火星上更不野心勃勃吧?」吉列爾莫反擊的路上不忘偷嘴馬斯克兩句。

或許離開 Ocean Gate 的原因,就是比起把人送進深海,吉列爾莫更想要把人送向金星吧。

金星可能宜居的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人類航向金星的夢想其實歷史深厚

2019 年 NASA戈達德太空科學研究中心學者麥可‧韋(Michael Way)曾經提出一個觀點,顯示顯示金星可能曾經維持數十億年的適居條件,麥可針對金星進行了五次氣候模擬,都顯示金星可以支撐 30 億年的液態水和溫帶環境,氣溫介於 20°C ~ 50°C 之間,某種程度上顯示過往天文學家認為金星離太陽太近、無法保有液態水可能是錯的推斷。

不過該研究同樣也指出,大約七億年前發生的事件導致了金星的環境變成現在的狀態,可能是火山爆發導致地表的二氧化碳散發至空氣中,而且無法吸收,最終導致溫室效應失控,海洋蒸發。

看完前述的報告,或許可以發現人類征服金星的夢想或許並不是突發奇想,也不是沒有做過嘗試,或許就像我們對火星的渴望一般,人類對於踏足金星,也是跨世代的隔代夙願。

你可能會驚訝的發現,金星其實是人類探索的第一顆行星,遠比火星還早,過往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曾經針對金星發射了探測器,1962 年 NASA 的 Mariner 2 就已經掃描了金星的表面,而蘇聯金星任務小組在 1975 年 10 月 20 號將金星九號探測器發射到金星表面,不過最後這台探測器不幸的並沒有活超過兩小時,受害者:探測器一台。

而這樣的任務其實並沒有停歇過,在 2006 年、2016 年都有歐洲和日本發射探測器到金星軌道的紀錄,NASA 近期更是如火如荼的籌備踏上金星的探測器,研究能夠承受金星表面超過 400 °C 高溫的電池,爭取能讓探測器在金星上運作至少 60 天,蒐集到更多的科學數據。

從這些跡象來看,或許看起來在大放厥詞的吉列爾莫,也並不是隨口說說。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Sisley

參考資料: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評論
評論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桃園5家青創基地進駐團隊,分別獲得「2023巴黎國際發明展(Concours Lépine 2023)」一銀一銅、「亞洲XR創星金點大賞」評審團大獎、「2023台灣地域振興大賞」新秀獎、「2023日月光社會創新競賽」冠軍等殊榮。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秀麗的山水景緻與原民文化,是北橫旅遊的亮點,除致力打造觀光品牌,桃市府也全力向中央爭取設立「北橫國家風景區」,期盼挹注更多資源,帶動觀光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桃園致力於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平衡,為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扎下穩健根基。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