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確定幻滅!WeWork 如何上演一齣資本市場的悲劇史詩

回顧 WeWork 的崛起與殞落,就像一場矽谷的悲劇史詩。
評論
NEW YORK, NY - SEPTEMBER 13:  A WeWork office facility stands in the DUMBO neighborhood in the Brooklyn borough of New York City on September 13, 2019. WeWork has chosen to list their IPO on the Nasdaq with a September 23 trading debut. The company is now considering a valuation of potentially less than $20 billion after being previously valued on the private market for as much as $47 billion. The company has also reduced CEO Adam Neumann's voting power after receiving sharp criticism of their corporate governance. (Photo by 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 Getty Images
評論

11 月 7 日更新:WeWork 已經正式聲請破產保護,申報資產債務估計為100億至500億美元。

共享辦公室文化是否還符合當下的工作趨勢演變?從曾經紅極一時的共享辦公室租賃龍頭 WeWork 的財報來看,可能會發現共享辦公室的市場需求已經看起來欲振乏力,WeWork 的最新財報數字結果更顯示它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這間公司的市值從 2019 年的 470 億美元到現在跌至 3.4 億美元。如此巨大的跌幅,世界又看著一場備受吹捧的資本神話墜落。

WeWork 管理層發布 2023 年 Q2 財報結果,在 2023 年第二季 WeWork 營收為 8.44 億美元,同比增長 4%,淨虧損 3.97 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 6.35 億美元。儘管盈利較 2022 年有所改善,但營收和每股收益數據仍低於分析師的一致預期。

分析師警告投資者 WeWork 很可能在未來 12 個月沒有足夠的現金可以償還公司債務;WeWork 承認目前公司仍處於持續虧損與負現金流的狀況,同時也考慮所有可能的戰略選擇(strategic alternatives)以延續公司的營運。

財報結果發布後,WeWork 股價本週暴跌約 40%,至每股 0.13 美元,自 2021 年10 月每股 13 美元的成績以來,整體價值已下跌逾 98%。

燒掉軟銀 186 億美金,WeWork 現在在華爾街名聲狼藉

回顧 WeWork 的崛起與殞落,就像一場矽谷的悲劇史詩。在 2019 年疫情流行之前,WeWork 是華爾街的寵兒,甚至拿到日本軟銀集團挹注的大筆資金預備在華爾街上市。

WeWork 聯合創辦人 Adam Neumann 於 2010 年與夥伴 Miguel McKelvey 共同創立了業務,透過重新裝潢與租賃辦公空間逐步在全球拓展出龐大業務

Adam Neumann 在 2019 年試圖將公司在華爾街上市,但是 IPO 計劃推行不順,文件中所提及的 WeWork 經營狀況與商業模式被檢查出諸多漏洞;Adam Neumann 各種個人古怪的特質與中飽私囊的行徑也成為華爾街投資人眼中的警訊。最終,以 Adam Neumann 退位離開公司作為結尾。

WeWork 後續另尋出路於 2021 年 10 月通過與一家名為 BowX Acquisition Corp 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合併而成功上市,使該公司估值達到 90 億美元。但此後,由於利率上升和疫情帶來的遠端工作趨勢壓力,股價再度暴跌。《財富雜誌》報導,軟銀在這段過程中已經因為 WeWork 投資累計損失達 186 億美元。

WeWork 透過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模式上市,相較於傳統 IPO(首次公開募股)來得簡單,省去傳統 IPO 耗時冗長的多階段審查與承銷商介入,但此種借殼上市的手法風險極高。

通常 SPAC 公司為投資人或是管理團隊設立的空殼公司,在成功上市後會尋找可併購公司標的,並且於併購成功後進行 de-SPAC(去 SPAC 流程),在這個階段更改上市公司名稱和股票代碼,讓被併購的新公司正式成為上市公司。而現在 WeWork 就卡在這個階段,蒸發的股價讓當初的 SPAC 上市投資人進退兩難。

Bloomberg 報導,如果 WeWork 無法扭轉業務頹象,或是獲得新的資金,就可能成為又一間在 de-SPAC 過程中倒閉的企業。經歷過鉅額虧損、初始創辦人豪奢爭議、股價暴跌、董事會成員退出等各種醜聞的 WeWork,現在連 CEO 都沒有了,目前為臨時 CEO David Tolley 接管。

說到底,除了辦公趨勢的持續演進導致租賃辦公室業務需求下降之外,WeWork 在商業策略與經營方針上的不穩定才是最重要主因。

這場矽谷盛極一時的資本狂熱神話,在 WeWork 退下神壇後已經成為連續劇的題材,一部名為「WeCrashed」(台譯:《新創玩家》)的影集將 WeWork 有如八點檔般的故事情節記錄下來,變成大眾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了。

責任編輯:Sisley
核稿編輯:Jocelyn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公有雲無限儲存時代結束, Synology Drive 如何協助企業掌握成本與資料自主權?

不少企業因為檔案存取的即時性以及同時團隊協作功能,選用雲端儲存解決方案。
評論
評論

顧問公司 GoodFirms 就指出,全球已有 94% 企業正在使用雲端,並將超過 60% 資料存於當中。而這些資料裡面有近一半屬於敏感類型,包括員工和客戶資料、企業財務數據以及知識產權。

然而,近期許多提供無限儲存方案的公有雲廠商,紛紛調整服務條款:Google Workspace 取消了教育和企業的無限儲存方案,2023 年 Microsoft 和 Dropbox 的類似方案同樣跟進結束,導致儲存成本將大幅增加。同時,公有雲端空間潛在的隱私與安全性風險,也逐漸成為企業日益關注的問題,Synology 就收到不少企業用戶反映了類似困擾。

為了滿足企業「最小化儲存空間成本」與「資料所有權」兩項條件,私有雲將是更適合的解決方案。Synology 推出的私有雲檔案平台 Synology Drive,便是運行在企業本地端 Synology 伺服器上,不僅提供高度穩定性和可用性,並可依使用量彈性擴張,消除對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的依賴。以下就列舉 Synology Drive 如何協助企業面對儲存空間需求增長、安全性的關鍵優勢:

輕鬆擴充空間又無須支付授權費,打造企業專屬檔案管理與協作平台

首先,Synology Drive 無須額外支付訂閱費用,組織只須隨著使用需求,購買適合容量的硬體設備即可,就算未來需求成長亦能輕鬆擴張容量,有助於最小化上雲的成本。相較於市售公有雲服務如商用情境常見的 Google Workspace,假設每位用戶都配置 2TB 儲存空間,每月即須支付 360 元,每年就得花費超過 4000 元,還得擔心未來訂閱方案更動、負擔更多成本。

不只免除雲端服務的訂閱費用,以及充足的擴充彈性,企業選擇 Synology Drive 的同時,還能使用一樣免授權費用的 Synology Office,團隊得以更即時且安全地在私有雲上協作,編輯和分享文件、簡報及試算表,加速團隊溝通效率與生產力。

當然,考量到企業仍有部署公有雲的需求,因此 Synology Drive 亦整合了 Synology C2 Storage 和其知名公有雲服務商,企業得以創建混和雲架構,像是雲地之間能輕鬆達成即時同步,甚至是備份資料,保持營運不中斷。

交還資料自主權,並針對檔案版本與分享設計安全功能

下一個優勢,為 Synology Drive 能幫助企業擁有 100% 資料控制權,敏感與機密類型的資料都可掌握在手中,保證其安全性和隱私權。Synology 也提供多種免受權的資料備份服務,幫助 IT 人員在有限預算之下,為寶貴營運資料做好檔案、系統到裝置的多層次保護機制。

另外,資料安全性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Synology 從客戶實際使用情景,預先設計了許多應對功能。例如用戶可回溯資料的特定歷史版本,甚至能永久保存被刪除的檔案,大幅降低檔案遺失或誤刪的風險。Synology Drive 還能為整個資料夾或單一檔案加上浮水印,確認外流來源,甚至碰到裝置遺失時,可遠端移除已同步的資料夾,防止資料外洩。

Synology Drive 提供完整且便利的公開連結設定功能,可以規範外部使用者的權限,並能設置密碼、連結有效期限等安全措施。Photo Credit : Synology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就看中 Synology Drive 上述優勢,替換掉傳統 SMB 服務,建置高度安全且直覺操作的私有雲檔案協作平台。由於單位需長期保存研究資料,勢必需不斷擴充儲存空間,受惠於免授權費的模式,即便高達千人的規模也能符合預算需求。

另外核研所內部合作頻繁,還有許多對外分享檔案需求,而 Synology Drive 可為資料設定精細的權限,區分出檢視、評論與編輯角色,亦可規範外部對象能否下載或刪除、設定開啟密碼與檔案分享的到期日等。該單位就分享,「Synology Drive 的第一個優勢是安全性高,其次是使用的直覺便利性,第三個是價格,過去我們使用過多個品牌,Synology 性價比絕對是最佳的。」

總結來說,面對各大公有雲服務商逐步取消無限儲存方案而來的儲存成本上升,以及資訊隱私性的挑戰,Synology Drive 私有雲儲存解決方案具備擴充彈性、100% 資料自主權,且無需支付授權費,即可享有便於企業協作、共享,且能在客戶端與伺服器端安全同步資料,更適合為當前企業建置完整的資料儲存與保護架構。

Photo Credit:Synology

本文章內容由「 Synology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