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 7 日更新:WeWork 已經正式聲請破產保護,申報資產債務估計為100億至500億美元。
共享辦公室文化是否還符合當下的工作趨勢演變?從曾經紅極一時的共享辦公室租賃龍頭 WeWork 的財報來看,可能會發現共享辦公室的市場需求已經看起來欲振乏力,WeWork 的最新財報數字結果更顯示它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這間公司的市值從 2019 年的 470 億美元到現在跌至 3.4 億美元。如此巨大的跌幅,世界又看著一場備受吹捧的資本神話墜落。
WeWork 管理層發布 2023 年 Q2 財報結果,在 2023 年第二季 WeWork 營收為 8.44 億美元,同比增長 4%,淨虧損 3.97 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 6.35 億美元。儘管盈利較 2022 年有所改善,但營收和每股收益數據仍低於分析師的一致預期。
分析師警告投資者 WeWork 很可能在未來 12 個月沒有足夠的現金可以償還公司債務;WeWork 承認目前公司仍處於持續虧損與負現金流的狀況,同時也考慮所有可能的戰略選擇(strategic alternatives)以延續公司的營運。
財報結果發布後,WeWork 股價本週暴跌約 40%,至每股 0.13 美元,自 2021 年10 月每股 13 美元的成績以來,整體價值已下跌逾 98%。
燒掉軟銀 186 億美金,WeWork 現在在華爾街名聲狼藉
回顧 WeWork 的崛起與殞落,就像一場矽谷的悲劇史詩。在 2019 年疫情流行之前,WeWork 是華爾街的寵兒,甚至拿到日本軟銀集團挹注的大筆資金預備在華爾街上市。
WeWork 聯合創辦人 Adam Neumann 於 2010 年與夥伴 Miguel McKelvey 共同創立了業務,透過重新裝潢與租賃辦公空間逐步在全球拓展出龐大業務
Adam Neumann 在 2019 年試圖將公司在華爾街上市,但是 IPO 計劃推行不順,文件中所提及的 WeWork 經營狀況與商業模式被檢查出諸多漏洞;Adam Neumann 各種個人古怪的特質與中飽私囊的行徑也成為華爾街投資人眼中的警訊。最終,以 Adam Neumann 退位離開公司作為結尾。
WeWork 後續另尋出路於 2021 年 10 月通過與一家名為 BowX Acquisition Corp 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合併而成功上市,使該公司估值達到 90 億美元。但此後,由於利率上升和疫情帶來的遠端工作趨勢壓力,股價再度暴跌。《財富雜誌》報導,軟銀在這段過程中已經因為 WeWork 投資累計損失達 186 億美元。
WeWork 透過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模式上市,相較於傳統 IPO(首次公開募股)來得簡單,省去傳統 IPO 耗時冗長的多階段審查與承銷商介入,但此種借殼上市的手法風險極高。
通常 SPAC 公司為投資人或是管理團隊設立的空殼公司,在成功上市後會尋找可併購公司標的,並且於併購成功後進行 de-SPAC(去 SPAC 流程),在這個階段更改上市公司名稱和股票代碼,讓被併購的新公司正式成為上市公司。而現在 WeWork 就卡在這個階段,蒸發的股價讓當初的 SPAC 上市投資人進退兩難。
Bloomberg 報導,如果 WeWork 無法扭轉業務頹象,或是獲得新的資金,就可能成為又一間在 de-SPAC 過程中倒閉的企業。經歷過鉅額虧損、初始創辦人豪奢爭議、股價暴跌、董事會成員退出等各種醜聞的 WeWork,現在連 CEO 都沒有了,目前為臨時 CEO David Tolley 接管。
說到底,除了辦公趨勢的持續演進導致租賃辦公室業務需求下降之外,WeWork 在商業策略與經營方針上的不穩定才是最重要主因。
這場矽谷盛極一時的資本狂熱神話,在 WeWork 退下神壇後已經成為連續劇的題材,一部名為「WeCrashed」(台譯:《新創玩家》)的影集將 WeWork 有如八點檔般的故事情節記錄下來,變成大眾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了。
責任編輯:Sisley
核稿編輯:Jocelyn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
- WFH 遠距辦公文化旗手 Zoom 也開始要求員工重返辦公室
- WeWork 前 CEO 東山再起?打造房地產新創 Flow 估值已達 10 億美元
- 蘋果、Hulu 有意以 WeWork 先後發展拍攝電視劇與紀錄片內容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