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格斯科技:一間成立僅 8 年台灣電芯新創,如何用軟包電池躍上國際舞台

成立僅僅 8 年卻已成功興櫃,鑽研電池芯技術的台灣公司格斯科技專攻軟包鈦酸鋰、高鎳三元,同時今年四月在中壢工業區正式啟用新工廠,年產能可望達 600 萬顆電池芯,是全台第一座 GWh 級電池芯工廠。格斯新工廠的啟用典禮可謂眾星雲集,不管是鴻海 MIH 聯盟、中華汽車、成運汽車,甚至連日本大廠東芝、鐘淵化學都到場力挺。
在許多人眼中,格斯可說是台灣在電池產業、乃至於全球電動車供應鏈的明日之星,我們也很好奇,一間從年份來看尚可以用「新創」形容的台灣電池芯廠,是怎麼用短短 8 年就能成功興櫃,還能成為許多國際廠商青睞的風雲兒?這次我們專訪到格斯科技技術長葉國偉博士,來跟我們談談格斯精彩的創業過程,以及台灣電池產業未來在國際市場的機會。
Q:格斯是一間非常年輕的電池新創,當初為什麼會想創業?契機點是什麼?
A:好的。格斯成立於 2015,一開始只做電池分析的工作,一開始成立的契機,就是就接到了後來跟 Tesla 合併的 SolarCity 的量測委託案。我個人是 2017 年從中國回來,創辦人張忠傑博士跟我本來就是中研院的學長學弟,我們也手握一些正極材料的專利,聽到我回來,就問我要不要把格斯做大。
從市場來看,2017 年那個時候電動車雖然在特斯拉帶領下發展越來越快,但整體來說還處於是一個對電動車打問號的時代;不過,那時候我們跟特斯拉台灣供應鏈廠商有所接觸,覺得特斯拉是有軟實力,真的能夠做出成績的廠商。
當時就有點異想天開,我們是不是也有機會切入特斯拉供應鏈?當然這個念頭有點開玩笑,畢竟一家新的電池廠要真能成為一家電動車其中一個供應商,一般來說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三到五年甚至十年都有可能。
回到現實,當時我們沒有設備,也沒有實驗室空間,好在接觸到日本朋友願意出售,買下來設備開始以純 lab 的型態做測試工作,到第一個很人工的試產線出來後,我們才慢慢在台灣找一些供應商,慢慢試著把產線變成自動化,似乎跨出了我們的第一步。
接下來第二步就是在 2019 年開始跟日本鐘淵合作,在這之前,我們其實也不知道會經營到現在目前的規模。當時鐘淵握有自己的鈦酸鋰關鍵技術與小型產線,找上我們之前也已經投入研發五年了,但那時希望找一個夥伴把這條電芯產線擴大、量產化。

說實在,當時鐘淵也不是只有找格斯幫他做這件事,也有找其他同業,但同業的試產品似乎品質沒那麼穩定,跟他們的預期有落差,但我們在技術上有突破幾個瓶頸,最終符合鐘淵要求,而且也把所有產線的數據提供給鐘淵,資料跟產品表現是相符合的。
Q:那這個瓶頸是什麼呢?
A:可以解釋一下,格斯一開始最集中精力的材料是高鎳三元而不是鈦酸鋰,所以我們位於汐止的產線環境一開始就是為了高鎳三元規劃的。高鎳三元材料特性最關鍵之處非常容易吸水,所以環境濕度控管要非常嚴苛。
但其實鈦酸鋰也是,也因為我們對產線環境濕度控管非常嚴謹,讓我們最後做出的產品在循環壽命、膨脹,以及高溫環境的穩定度表現都相當理想。當然現在所有的量產產線都在中壢廠了,但一開始的打樣產品,都會是在汐止這裡進行。
Q:您是否能從技術角度解釋,為什麼軟包電池比傳統造型電池更適合用在電動車?
A:其實外型不是絕對的因素(笑)。現在主流的電池結構就像大家看到的,有最常見的圓柱形,或寧德時代主推的方罐,但我們覺得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車廠往軟包前進,這個趨勢是非常肯定的。
軟包跟圓柱、方罐最大差異與其說是外型,更重要是在製程上,因為軟包是採疊片製程,最大特性是會進一步將降低電阻。各位應該知道,電池電阻一高就會更容易發熱。我們在軟包電池上曾測試就算是用上比較大的電流,電池溫度還是比較低,這是第一個技術上的原因。
但第二個因素比較像政策問題,那就是以德國為主的歐洲市場正在力推 VDA 電池標準規格,想要將電池的體積標準化、規格化。畢竟電池成本佔整台電動車成本至少 30% 到 40%,如果透過規格化產業能把電池成本再下降,就有希望把電動車更普及化。而軟包電池的好處在於,它比較好去適應各種 VDA 的尺寸要求。
Q:您認為台灣製造的電芯在國際市場上有什麼特別的優勢?
A:首先我們要這樣看,如果台灣做的產品、服務,跟中國做出來是一樣的話,我覺得國際市場不一定會青睞我們,因為一來中國有巨大的生產、規模優勢,無論怎樣成本一定比較低,所以一定得做出不一樣的事。
某種程度上對格斯自身而言,鈦酸鋰、高鎳三元這兩種材料本身就是解答,這兩種材料中國的量很小。不過從現實市場來看,中國電動車專用中國產電芯,但其他市場用其他電芯是很明顯的趨勢。而且的確,我們有些客戶確實是地緣政治的關係來找上門的。
Q:除了目前自家主打的鈦酸鋰、高鎳三元之外,格斯還看好哪種電池技術具備成為未來主流市場的潛力?為什麼?
A:這件事要分 10 年的長期,跟 3、5 年的中期來看。長遠來看,現在業界越來越多人認為固態電池是下一個聖杯,很多廠商都會把希望跟研發精力往固態的方向走,當然我們開始進行跟固態相關的開發工作了。不過現實是,就算現在已經有一些廠商說他們的固態產品接近商用化了,但要普及似乎還有不算短的一段時間。

如果是 3、5 年的中期來看,那就是在現有的材料技術做出突破。過去高鎳三元部分唯一被詬病的部分就是安全性,但我們現在正在改善電解液、隔離膜,挑戰明年商業化。鈦酸鋰則是正在研發第二代、第三代的產品,第三代甚至已經是「類 LTO」的產品了。相信今年年底應該就有機會宣布,但詳細的材料、規格,就請到時正式發表再跟大家詳細介紹吧。
核稿編輯:Sisley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