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之戰,Amazon 雖遲但終於來了

在今年這場生成式 AI 大戰之中,你有注意到,亞馬遜(Amazon)在戰場上的存在感稍嫌薄弱嗎?
評論
BARCELONA, SPAIN - JANUARY 31: A logo sits illuminated outside the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booth at ISE 2023 and IOT Solution World Congress at Fira Barcelona on January 31, 2023 in Barcelona, Spain. Integrated Systems Europe (ISE) is the largest Audio Visual systems integration show in the world, with 850 exhibitors and is organised by Integrated Systems Events. IOTSWC 2023 is the leading event on trends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Photo by Cesc Maymo/Getty Images)
Getty Images
評論

自 AI 之戰開打以來,比起其他家科技巨頭如微軟、Google 的積極行動,甚至是 Meta 後來緊跟,亞馬遜算是動作步伐相對較小一方。

終於,近日在 AWS Summit 紐約大會上,亞馬遜宣布 Bedrock AI 服務的預覽版已上線,可以提供客戶建立和拓展應用程式,實現文字、圖片、音檔生成。同時,也宣布推出新的 AI 服務 AWS HealthScribe。

不過,若回首來看,亞馬遜今年在生成式 AI 戰場可說是充滿了顛簸。

亞馬遜推生成式 AI 新服務 Bedrock 上線即踢鐵板

Bedrock 被視為亞馬遜在生成式 AI 領域蠻大幅度的一個關鍵動作,但事實上,這項新功能自推出以來不太順利,還遭到外界一些質疑聲音,主要是圍繞在「技術仍不太成熟、技術還沒到位」的擔憂和討論之上。

早在今年四月,亞馬遜就預告會在 AWS 推出 Bedrock 服務,並讓預覽版優先上線。但從五月份起市場反應來看,Bedrock 開局可說踢到了鐵板。

《彭博社》報導指出,亞馬遜展示這些技術時過於含糊,且即使在公開展示後過了六週,大部分雲端客戶仍然無法使用該技術,並且被告知要靜候批准。這樣的情形引發業界對亞馬遜生成式 AI 服務不夠成熟的評論及懷疑。

對此,亞馬遜則稱需要時間來完善 Bedrock 的功能,並強調推出時非太匆忙、不完整。AWS 產品副總裁 Matt Wood 稱:「如果有人認為這過於倉促、不完善而且是粗心的,我會強烈反對這一點。這根本不是我們的風格。」

亞馬遜員工、客戶透露:跨入生成式 AI 戰局的官方聲明含糊其辭

Bedrock 服務引入了來自第三方的模型,包含 Stability AI、Anthropic、Stable Diffusion XL 1.0 等生成式模型。亞馬遜也表示自家已經建立兩個大型語言模型稱為「Titan」。然而,這些模型是否為 Bedrock 服務增色、讓亞馬遜在 AI 新戰局佔有一席之地,外界還在觀察評估中。

據亞馬遜的長期員工和客戶稱,亞馬遜這次宣布踏入生成式人工智慧競賽的聲明「異常反常、含糊其辭」。這些人士表示,以往 AWS 如果有新產品的發布之際,通常會包括三到五個客戶的熱烈推薦,可是這次卻只引用了一家名叫 Coda 的文檔編輯新創公司。

諷刺的是,Coda 執行長 Shishir Mehrotra 在測試該技術後表示,他會給予亞馬遜「不完整」的評級。Mehrotra 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該公司的生成式 AI 工具「都還處於相當早期的階段」,並補充說,他期望 AWS 的人工智慧服務長期而言會回復競爭力。

據亞馬遜最新說法,Bedrock 截至七月已有超過數千客戶使用,包含了 Sony、瑞安航空(Ryanair)、飛利浦、Sun Life 壽險等企業。

生成式 AI 大戰亞馬遜存在感低,但沒缺席!

據亞馬遜內部員工透露,亞馬遜在生成式 AI 領域的戰鬥值遲遲無法突破的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在純研究方面的積極投入程度不及競爭對手。

例如 OpenAI 和 Google 等公司一直在進行理論性的純粹研究,也才出現像 ChatGPT 這樣突破的力作。相較之下,亞馬遜的開發重點更傾向於實用性,堅持使用「以客戶為中心的科學方法」執行研究。

今年 6 月,AWS 宣布投資 1 億美元建立 AWS 生成式 AI 創新中心,目的在於幫助醫療保健、金融服務和製造業相關客戶使用新技術來構建客製化的應用程式。而就在本週,亞馬遜推出另一項新的生成式 AI 服務 AWS HealthScribe,這個技術可用於打造醫療臨床應用程式、辨識和分析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對話,並生成紀錄文檔。3M 會是率先的服務使用者之一。

所以大局來說,亞馬遜在這場 AI 大戰之中,依然算是存在感微薄、威脅感極低,而且幾乎手無寸鐵的對手嗎?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時代畢竟才揭幕不久,在早期階段就將這家電商巨頭排除在外,也還為時過早。

過去亞馬遜長期以來在人工智慧領域也耕耘不少,包括網站促銷預測、物流配送路線、倉庫人力規劃、工業設備自動監控、影像辨識等廣泛任務應用。在生成式 AI 這塊的出場亮相雖沒能站穩立足點,但各項新服務能否替亞馬遜扳回一城,讓公司後發先至,外界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Sisley
核稿編輯:Chris

參考資料:TechCrunch彭博社路透社CNBCmintAWS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公有雲無限儲存時代結束, Synology Drive 如何協助企業掌握成本與資料自主權?

不少企業因為檔案存取的即時性以及同時團隊協作功能,選用雲端儲存解決方案。
評論
評論

顧問公司 GoodFirms 就指出,全球已有 94% 企業正在使用雲端,並將超過 60% 資料存於當中。而這些資料裡面有近一半屬於敏感類型,包括員工和客戶資料、企業財務數據以及知識產權。

然而,近期許多提供無限儲存方案的公有雲廠商,紛紛調整服務條款:Google Workspace 取消了教育和企業的無限儲存方案,2023 年 Microsoft 和 Dropbox 的類似方案同樣跟進結束,導致儲存成本將大幅增加。同時,公有雲端空間潛在的隱私與安全性風險,也逐漸成為企業日益關注的問題,Synology 就收到不少企業用戶反映了類似困擾。

為了滿足企業「最小化儲存空間成本」與「資料所有權」兩項條件,私有雲將是更適合的解決方案。Synology 推出的私有雲檔案平台 Synology Drive,便是運行在企業本地端 Synology 伺服器上,不僅提供高度穩定性和可用性,並可依使用量彈性擴張,消除對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的依賴。以下就列舉 Synology Drive 如何協助企業面對儲存空間需求增長、安全性的關鍵優勢:

輕鬆擴充空間又無須支付授權費,打造企業專屬檔案管理與協作平台

首先,Synology Drive 無須額外支付訂閱費用,組織只須隨著使用需求,購買適合容量的硬體設備即可,就算未來需求成長亦能輕鬆擴張容量,有助於最小化上雲的成本。相較於市售公有雲服務如商用情境常見的 Google Workspace,假設每位用戶都配置 2TB 儲存空間,每月即須支付 360 元,每年就得花費超過 4000 元,還得擔心未來訂閱方案更動、負擔更多成本。

不只免除雲端服務的訂閱費用,以及充足的擴充彈性,企業選擇 Synology Drive 的同時,還能使用一樣免授權費用的 Synology Office,團隊得以更即時且安全地在私有雲上協作,編輯和分享文件、簡報及試算表,加速團隊溝通效率與生產力。

當然,考量到企業仍有部署公有雲的需求,因此 Synology Drive 亦整合了 Synology C2 Storage 和其知名公有雲服務商,企業得以創建混和雲架構,像是雲地之間能輕鬆達成即時同步,甚至是備份資料,保持營運不中斷。

交還資料自主權,並針對檔案版本與分享設計安全功能

下一個優勢,為 Synology Drive 能幫助企業擁有 100% 資料控制權,敏感與機密類型的資料都可掌握在手中,保證其安全性和隱私權。Synology 也提供多種免受權的資料備份服務,幫助 IT 人員在有限預算之下,為寶貴營運資料做好檔案、系統到裝置的多層次保護機制。

另外,資料安全性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Synology 從客戶實際使用情景,預先設計了許多應對功能。例如用戶可回溯資料的特定歷史版本,甚至能永久保存被刪除的檔案,大幅降低檔案遺失或誤刪的風險。Synology Drive 還能為整個資料夾或單一檔案加上浮水印,確認外流來源,甚至碰到裝置遺失時,可遠端移除已同步的資料夾,防止資料外洩。

Synology Drive 提供完整且便利的公開連結設定功能,可以規範外部使用者的權限,並能設置密碼、連結有效期限等安全措施。Photo Credit : Synology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就看中 Synology Drive 上述優勢,替換掉傳統 SMB 服務,建置高度安全且直覺操作的私有雲檔案協作平台。由於單位需長期保存研究資料,勢必需不斷擴充儲存空間,受惠於免授權費的模式,即便高達千人的規模也能符合預算需求。

另外核研所內部合作頻繁,還有許多對外分享檔案需求,而 Synology Drive 可為資料設定精細的權限,區分出檢視、評論與編輯角色,亦可規範外部對象能否下載或刪除、設定開啟密碼與檔案分享的到期日等。該單位就分享,「Synology Drive 的第一個優勢是安全性高,其次是使用的直覺便利性,第三個是價格,過去我們使用過多個品牌,Synology 性價比絕對是最佳的。」

總結來說,面對各大公有雲服務商逐步取消無限儲存方案而來的儲存成本上升,以及資訊隱私性的挑戰,Synology Drive 私有雲儲存解決方案具備擴充彈性、100% 資料自主權,且無需支付授權費,即可享有便於企業協作、共享,且能在客戶端與伺服器端安全同步資料,更適合為當前企業建置完整的資料儲存與保護架構。

Photo Credit:Synology

本文章內容由「 Synology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