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AI 之戰開打以來,比起其他家科技巨頭如微軟、Google 的積極行動,甚至是 Meta 後來緊跟,亞馬遜算是動作步伐相對較小一方。
終於,近日在 AWS Summit 紐約大會上,亞馬遜宣布 Bedrock AI 服務的預覽版已上線,可以提供客戶建立和拓展應用程式,實現文字、圖片、音檔生成。同時,也宣布推出新的 AI 服務 AWS HealthScribe。
不過,若回首來看,亞馬遜今年在生成式 AI 戰場可說是充滿了顛簸。
亞馬遜推生成式 AI 新服務 Bedrock 上線即踢鐵板
Bedrock 被視為亞馬遜在生成式 AI 領域蠻大幅度的一個關鍵動作,但事實上,這項新功能自推出以來不太順利,還遭到外界一些質疑聲音,主要是圍繞在「技術仍不太成熟、技術還沒到位」的擔憂和討論之上。
早在今年四月,亞馬遜就預告會在 AWS 推出 Bedrock 服務,並讓預覽版優先上線。但從五月份起市場反應來看,Bedrock 開局可說踢到了鐵板。
《彭博社》報導指出,亞馬遜展示這些技術時過於含糊,且即使在公開展示後過了六週,大部分雲端客戶仍然無法使用該技術,並且被告知要靜候批准。這樣的情形引發業界對亞馬遜生成式 AI 服務不夠成熟的評論及懷疑。
對此,亞馬遜則稱需要時間來完善 Bedrock 的功能,並強調推出時非太匆忙、不完整。AWS 產品副總裁 Matt Wood 稱:「如果有人認為這過於倉促、不完善而且是粗心的,我會強烈反對這一點。這根本不是我們的風格。」
亞馬遜員工、客戶透露:跨入生成式 AI 戰局的官方聲明含糊其辭
Bedrock 服務引入了來自第三方的模型,包含 Stability AI、Anthropic、Stable Diffusion XL 1.0 等生成式模型。亞馬遜也表示自家已經建立兩個大型語言模型稱為「Titan」。然而,這些模型是否為 Bedrock 服務增色、讓亞馬遜在 AI 新戰局佔有一席之地,外界還在觀察評估中。
據亞馬遜的長期員工和客戶稱,亞馬遜這次宣布踏入生成式人工智慧競賽的聲明「異常反常、含糊其辭」。這些人士表示,以往 AWS 如果有新產品的發布之際,通常會包括三到五個客戶的熱烈推薦,可是這次卻只引用了一家名叫 Coda 的文檔編輯新創公司。
諷刺的是,Coda 執行長 Shishir Mehrotra 在測試該技術後表示,他會給予亞馬遜「不完整」的評級。Mehrotra 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該公司的生成式 AI 工具「都還處於相當早期的階段」,並補充說,他期望 AWS 的人工智慧服務長期而言會回復競爭力。
據亞馬遜最新說法,Bedrock 截至七月已有超過數千客戶使用,包含了 Sony、瑞安航空(Ryanair)、飛利浦、Sun Life 壽險等企業。
生成式 AI 大戰亞馬遜存在感低,但沒缺席!
據亞馬遜內部員工透露,亞馬遜在生成式 AI 領域的戰鬥值遲遲無法突破的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在純研究方面的積極投入程度不及競爭對手。
例如 OpenAI 和 Google 等公司一直在進行理論性的純粹研究,也才出現像 ChatGPT 這樣突破的力作。相較之下,亞馬遜的開發重點更傾向於實用性,堅持使用「以客戶為中心的科學方法」執行研究。
今年 6 月,AWS 宣布投資 1 億美元建立 AWS 生成式 AI 創新中心,目的在於幫助醫療保健、金融服務和製造業相關客戶使用新技術來構建客製化的應用程式。而就在本週,亞馬遜推出另一項新的生成式 AI 服務 AWS HealthScribe,這個技術可用於打造醫療臨床應用程式、辨識和分析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對話,並生成紀錄文檔。3M 會是率先的服務使用者之一。
所以大局來說,亞馬遜在這場 AI 大戰之中,依然算是存在感微薄、威脅感極低,而且幾乎手無寸鐵的對手嗎?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時代畢竟才揭幕不久,在早期階段就將這家電商巨頭排除在外,也還為時過早。
過去亞馬遜長期以來在人工智慧領域也耕耘不少,包括網站促銷預測、物流配送路線、倉庫人力規劃、工業設備自動監控、影像辨識等廣泛任務應用。在生成式 AI 這塊的出場亮相雖沒能站穩立足點,但各項新服務能否替亞馬遜扳回一城,讓公司後發先至,外界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Sisley
核稿編輯:Chris
參考資料:TechCrunch、彭博社、路透社、CNBC、mint、AWS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 AI 競賽升溫!亞馬遜 AWS 和 Hugging Face 合作,開發下一代語言模型「Bloom」
- 要讓 AI 賺錢,得繼續砸大錢!Alphabet、Microsoft 財報說了什麼?
- Sergey Brin 重返 Google,協助建立 AI 模型 Gemini
- Microsoft 365 AI Copilot 公布定價!可望成為最快突破百億美元收入的產品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