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看懂鴻海跨足半導體事業的野心與短板

作為全球知名的代工巨擘,鴻海集團近年積極跨足半導體產業,展現強烈的進取心。面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重組,以及車用電子、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的興起,鴻海加速佈局上中下游產業,力爭在半導體領域站穩腳步。
早在20年前,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就展現進軍半導體的雄心。隨後在劉揚偉接班後,鴻海開始大舉在全球佈局相關投資。近年來,鴻海在半導體領域佈局初見成效,不僅在國內外設有晶圓廠,還涉足晶片設計、封測、材料等多個環節。儘管如此,鴻海作為後進者,在技術、人才、市場接受度等方面仍面臨諸多困境。
而前不久,鴻海被爆出協助中國竊取韓國三星的記憶體製造技術,用以興建位於西安的半導體工廠,雖然工廠計畫宣告中止,但這些作為也讓整體供應鏈對鴻海產生更大的戒心。
補足供應鏈缺陷,發展半導體事業
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廠商,鴻海集團早在20年前就展示出進軍半導體產業的雄心。早在2000年,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就嘗試收購台積電,以整合 from end to end 的產業鏈。當時郭台銘認為,手機等終端產品的毛利正在萎縮,半導體產業具有更高的利潤空間。但由於當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反對,使郭台銘收購台積電的計畫落空。
2016年,鴻海透過併購日本夏普,獲得第一座8吋晶圓廠,但其產能已經被夏普需要的產品包下,無法挪做他用。隨後,陷入營運危機的東芝半導體也成為郭台銘關注的收購目標。當時東芝半導體部門價值高達約2兆日圓,郭台銘極力爭取收購,但最終仍以失敗告終,東芝半導體被日美韓聯盟收購並更名為鎧俠(Kioxia)。雖然收購計畫落空,郭台銘並未放棄布局半導體的決心。
2017年,郭台銘找來半導體產業出身的劉揚偉接班鴻海集團董事長,並成立「S次集團」專門整合半導體事業。劉揚偉過去曾在聯電集團擔任要職,熟悉半導體產業動向。郭台銘期望劉揚偉能夠領導鴻海完成從代工廠商到半導體公司的戰略轉型。在劉揚偉上任後,鴻海加速佈局半導體相關投資。除了現有的夏普晶圓廠外,鴻海陸續投資半導體領域的公司,包括IC設計、封裝、設備、材料等上下游產業鏈。
然而智慧型手機銷售量增加遇到瓶頸,加上SiP等封裝技術取代了傳統電路板,帶來更低的產品製造難度、更好的產品效能以及功耗表現,這也使得競爭者不斷出現,讓原本就不高的毛利雪上加霜,鴻海迫於現實,開始往電動車事業佈局,一方面也在半導體封裝、製造持續推動,希望能扭轉走下坡的事業格局。
多線發展,但成效有限
經過近年的佈局,鴻海在半導體產業拿到一定的階段性成果。2021年,鴻海以25億元收購旺宏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6吋晶圓廠,進一步完善自有晶圓製造能力。此外,鴻海也在海外積極布局12吋先進製程產能。2021年8月,鴻海宣布與馬來西亞合作夥伴DNex在馬來西亞共同出資興建一座12吋晶圓廠。同年9月,鴻海又與印度企業Vedanta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興建一座規模達200億美元的晶圓廠,雖然印度的佈局告吹,但也算是建立起自有半導體供應鏈的基礎。
在產品端,鴻海佈局的重點包括車用電子、功率元件、模組製造等領域,2021年,鴻海與國巨集團合資成立國創半導體,主攻車用電子產品;2022年又宣布投資功率電晶體大廠富鼎,強化在SiC等功率元件的布局。在模組製造方面,鴻海在中國山東設有封測試產能,並收購日月光在大陸的四座封裝測試廠,大力擴充封裝測試產能。
除了硬體建設,鴻海也在人才方面下功夫。2022年2月,鴻海延攬台積電退休強將蔣尚義出任集團半導體策略長,為鴻海在半導體領域的佈局和戰略提供指導。可以說經過多年努力,鴻海在半導體產業的佈局已初具雛型。
然而鴻海佈局的市場都還是偏低階產品,能做的業者很多,即便鴻海優先考慮供應自己的需求,但整體成本未必更低,而發展半導體事業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推動自己的電動車產業發展,但在與美國的電動車合作夥伴洛茲敦汽車公司(Lordstown Motors,LMC)違約風波下,市場可能對鴻海的布局喪失信心,總體來看,鴻海面臨的挑戰仍大。
技術門檻與人才缺失
鴻海要在半導體領域站穩腳步,面對的挑戰仍很多。首先是技術門檻,半導體製程遠比鴻海熟悉的組裝代工複雜,要真正掌握先進製程的核心技術仍需時日累積。以鴻海現有的夏普8吋廠為例,主要生產LCD驅動IC和影像感測元件,屬於相對成熟的技術範疇。要進一步發展更精密的邏輯與記憶體製程,鴻海技術能力仍有待提升。而原本鴻海承諾要在印度建設的晶圓工廠號稱要達到28nm,但鴻海缺乏技術基礎,向外請求意法半導體授權相關製程技術也被回絕,更成為其印度佈局失敗的關鍵。
其次是人才問題。半導體產業需要大量的高階芯片設計及製程研發人才。但相比業界龍頭台積電,鴻海在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方面處於劣勢,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大量人才。鴻海主要依靠收購和合資這些外部管道獲取人才。但要内部培育卓越的半導體研發團隊,仍需要長期的投入。
即便獲得蔣尚義的幫助,但與具備一定技術層次的中芯不同,在先進晶片製造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蔣尚義在鴻海能發揮的作用不大,鴻海更需要在基礎技術進行累積,蔣尚義目前能發揮的作用更像是一個活招牌與公關角色。作為一個半導體製造資深大老,蔣尚義對業界仍有一定的影響力存在,即便當時在武漢弘芯以及中芯被當作詐騙募資招牌時名聲遭受損傷,但仍比鴻海人更瞭解半導體供應鏈並知道如何找到幫手。
可以說,蔣尚義在幫助鴻海解決技術供應鏈以及人才招募上雖仍能發揮一定作用,但不能期待太多。
市場接受度有待觀察
作為新手,鴻海半導體產品的市場接受度也有待觀察。晶圓代工是個資本與技術密集的產業,客戶對產品的可靠度和品質要求極高,良率更是決定能否賺錢的關鍵,以車用電子為例,鴻海要為準客戶提供零缺陷的晶片,且需要超高的供貨穩定性,這與過去代工製造所需要的瑕疵要求相較之下天差地遠。鴻海是否能夠在代工服務的質與量上達到客戶的高標準,即便是成熟製程,也是難度極高的挑戰。
在半導體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鴻海作為後來者,能否以價格優勢或其他策略打開知名度,爭取客戶信任,也將是一大課題。若鴻海半導體無法在客戶心目中建立信譽,很難在現有龍頭之外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
總體而言,鴻海進軍半導體產業有其野心與雄心壯志,但起步晚,且缺乏技術累積,要在已為業界巨頭佔領的市場找到一席之地,路途仍非常艱辛。鴻海能否成功轉型,除了有賴內部實力提升,也需要外部市場環境的推動。未來幾年鴻海半導體事業能否獲得實際突破,仍待觀察。
責任編輯:Chris
核稿編輯:Sisley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 和 Vedanta 分手沒多久,傳鴻海可能攜手台積電、日商 TMH 在印度設半導體工廠
- 鴻海劉揚偉:Model C 電動車目標出貨 2 萬台,Q4 開始
- 魏哲家:鴻海電動車等三大理念都要用到晶片,請不要忘記台積電
最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