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募資的困境(二):我,作為一名創投

本文作者為林弘全,無名小站共同創辦人、國內群眾募資平台 FlyingV 共同創辦人。 新創公司募資的兩難(一)可見此篇 。
許多人不清楚我這兩年究竟在做什麼,可能是因為我做的事比較雜,但基本上都跟創業資金募集有關。為了要進入主題,介紹我目前的身份作為背景是有必要的,所以請容許我再用一些篇幅說明。
我目前跟籌措資金相關的身份有:
成立 18 個月,協助 120+ 個團隊 (專案),成功募集約 5,000 萬資金,目前是亞洲前三大群眾募資平台
成立 12 個月之內,投資 4 個新創公司,總金額約 1 億元,我個人負責其中一個投資案,投資金額約 2500 萬。
目前僅投資一個專案 (變形金剛展),約 2,000 萬。另兩個專案正在送文化部審查中。
這兩年來,在台灣投資了 iPeen, iCook, FashionGuide,金額超過一億元,但因我是 Advisor 角色,並無實際負責投資案。
除了創投、群眾募資之外,我也以個人身份投資了 5 家新創公司 (產業各異),並且在營運 flyingV 的過程中,為了要籌措資金,前述所有的資金管道我都嘗試過,包含公司貸款、個人信貸、研發補助 等等。不敢說我對於投資很有經驗 (我個人完全不買股票),但是至少對於新創公司取得資金的困難有不少領悟。
綜合以上所述,我在這兩年的過程中有幾個簡單的心得:
我認為未來不只是台灣,全世界的產業規模會越來越兩極化,大公司會不斷的併購變成巨型企業,剩下的新創公司規模會越來越小,從中小型企業走向微型企業。相對地,創投也不會再區分早期、晚期,而會逐漸整合往大型、回收期的投資為主 (目前已經是如此),早期、創建期的投資將會以群眾募資為主。
群眾募資並不是創新的模式,我在許多公開場合都曾經提過,群眾募資的基本邏輯跟傳統互助會 (標會) 的運作很類似,這屬於民間金融的一部分。這種模式在高速成長的市場並不適用,因為有太多不同的管道可以取得資金,即使資金取得成本很高,但獲利機會也很多,沒必要透過群眾募資取得資金 (ex: 大陸)。反而是在經濟成長趨緩、沒有動能的市場比較有發展機會,比如說美國、日本、歐盟這些我們過去認為的先進國家,而台灣也不例外。
從 wikipedia 上的定義而言, 台灣已經被歸類為已開發國家 ,我認為台灣目前整體而言的經濟現況是,大部分產業已成熟,市場具一定規模,整體 GDP 不算太差 ( 整體 , 人均 ),主要最糟的問題是沒有成長動能 (連續兩年預測 3%,一路下修,到歲末才勉強保 1%)。
許多人將悶經濟歸究於政府沒有作為,我想答案是也不是,過去發展高科技產業,政府押注在半導體產業,隨著 PC 產業起飛,創造了許多奇蹟。但後續想複製成功經驗到四大產 (慘) 業卻沒有得到一樣的效果,只能說政府有做事,但是結果不如人意。也有人說,應該要政府撥個 100 億出來,專門投資新創公司,以鼓勵創業為主,而不要在乎投資報酬率。事實上,政府一直有在做,但受到公家機關運作上的限制,都是透過採購標案包給創投或管理顧問公司,且受到嚴格的審核、監督。即使只有一個失敗賠錢的案例,創投就得寫很厚的報告向主管機關解釋,自然而然不願意承擔早期投資的風險。政府補助案也類似,因為是政府預算,核銷標準非常嚴格,深怕一出問題就被批評是浪費納稅人的錢,且外包給民間的管理單位 (如常見的 XX 公會、XX 中心等等),中間產生的管理成本相對而言是高的。
另一方面,由於新創公司取得資金不易,所以大多數團隊都是用自有資金想辦法硬撐,除非家裡支持,不然就是要工作一段時間存到至少一年以上的生活費才有可能。於是在研發過程中,資金逐漸短少的壓力會逼得新創公司開始接專案以求生存,有的人幸運地走過死亡幽谷並取得最後的成功,但更多人不但將資金用磬,甚至還背了一屁股的債,以及父母、伴侶、親友的「關心」,這樣子的壓力會讓創業者不敢也不願意再嘗試創業。
在運營 flyingV 以及參與了交大天使投資俱樂部,並且有了初步的成果之後,我逐漸相信群眾募資平台會是解決新創公司籌措資金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評估,我決定在今年底前要推出一個股權募資平台:FLYING.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