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snote 創辦人暨執行長 Barry 郭榮彥:一定要選懷抱熱情與使命感的創業題目

AppWorks 的「創業者真心話」系列,邀請校友創業者分享他們的心裡話,而這次邀請到Lawsnote 創辦人暨執行長 Barry 郭榮彥,也是 AppWorks #13 校友。
評論
Photo Credit: AppWorks 提供
評論

本文作者與新創為 Barry 郭榮彥為 Lawsnote 創辦人暨執行長,理工背景律師,目前投身法律科技,利用科技改變法律產業。

創業旅程,往往漫長且充滿孤單與迷惘。AppWorks 的「創業者真心話」系列,邀請校友創業者分享他們的心裡話,希望創業者們都能從中獲得被理解與認同的能量,並得到啟發。

這次邀請到 Barry 郭榮彥,是 AppWorks #13 校友,2015 年創辦的 Lawsnote,是深耕法律科技解決方案的新創。Barry 的分享,回顧了他 8 年前創業初期的故事與 Takeaways,希望他所展現的韌性,能激勵更多早期創業者。 

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歷,你想給第一次的創業者什麼建議?

創業者通常具有樂觀的個人特質,很容易低估讓改變發生的時間,使得創業各個階段所需的時間,通常比預期還要長。對第一次的創業者,我建議一定要挑一個自己真正喜歡的題目,因為對創業題目的熱情和使命感,遠比想像中更重要。

我今年已進入創業第 8 年,就我觀察,和我同期的創業夥伴至今還能繼續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家對於自己的題目都非常有熱情,或非常有使命感。以 Lawsnote 為例,雖然我們在第二年就有 Break-even,但創業的艱苦和困難都遠遠超出想像,像我自己被起訴過、辦公室被檢警搜索過,有太多奇奇怪怪的事情,會讓人萌生「還要繼續下去嗎?」的念頭。

創業幾年後,創業者的注意力會從產品面,慢慢分到財務面上,而財務數字並不浪漫有趣;公司變大後,也逐漸會生出很多創業者本來很排斥的制度;同事變多後,也會有許多關於人際關係與溝通的煩心事。創業本身除了活下來就很困難之外,長大更是痛苦的過程,幾乎每一個創業者在這些時期,都曾經出現過不如歸去的念頭。

在那段舉步維艱的創業初期,能夠讓自己堅持下去的,就是對題目的堅持、熱情和使命感這些創業的北極星。從事後來看,這件事情比我一開始要準備創業時所認為的重要太多。

創業的過程中,有沒有曾經做過哪些小改變,結果帶來很大的成果?

在創業初期我就開始做一件小事,在招募每一位同事時,建立一個「文化評量表」( Culture Checklist)。剛開始,我不確定這有沒有造成變化,但在公司的人數達到一定規模後,或是當我開始和一些差不多階段的創業者交流共學時,發現許多創業者在公司規模擴張時,常常遇到「同事與企業文化衝突」這個問題,而我卻避開了,我認為是這件小事帶來的影響。

在創業初期,我非常著迷於 Y Combinator 在 Stanford 開設的 “How to Start a Startup” 課程 ,前後總共大概看了 20 遍,其中我最喜歡的是 Brian Chesky (Airbnb 創辦人暨執行長) 的 "Building a Strong Company Culture"

坦白說,我在創業以前的工作經歷中,認為企業文化通常就是掛在牆上的標語,類似客戶至上這種老生常談,那時我對於所謂的企業文化並不買單。但我被那堂課、或是 Brian Chesky 的懇切深深吸引 (他也成為我最喜愛的創業家),讓我在公司成立的前 3 個月,就花了許多時間收斂、檢視我們的企業文化,並且落實在每個環節中,尤其是在招募人才這個環節,我因此建立了一個文化評量表,所有 Candidate 都必須通過 Culture Fit 評估才會錄取,否則無論多麼優秀的 Candidate,我們都不會找進來。

這件事我們從招募第一位同事就開始做,一直到現在都還落實在面試環節中,所有的 Interviewer 都必須評估每位 Candidate 是否有 Culture Fit,要每一位參與 Interview 的同事都 Pass 才有可能錄取。

我認識許多創業者大約在公司規模來到 15 - 25 人的時候,或多或少內部都會開始出現文化衝突,團隊開始劃分為不同的小圈圈,原本凝聚力很強的團隊會一下子變調,許多創業者在這個階段都會為此所苦,開始進行組織調整、企業文化重塑或是面對各式各樣人事問題或人才流失。

但我至今很少有遇到這樣的問題,我猜想當初對於企業文化的落實,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這件事,在創業初期的存亡之際,的確不是最緊急且重要的事,但把這件事做好,未來可以建構一個融洽的團隊,避免許多人事麻煩,而且也不會花太多時間,我認為創業者越早定義出自己的企業文化越好,並落實到所有環節,尤其是在人才招募。

身為 AppWorks 校友,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故事或經驗分享?

我加入 AppWorks 是 7 年前的事情,一路走來直到今天,我的創業者旅程仍受到 AppWorks 許多幫助。無論是在協助拓展人脈,或是不同時期面臨創業迷惘時候的建議,作為當初的創業小白走到現在,AppWorks 在其中幫助我很多,甚至我們公司現在的副營運長 (Alma 游娣均) 也是當初 AppWorks Accelerator 同一屆創業者。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回到 7 年前,因為申請加入 AppWorks 的 Interview,進到 AppWorks 會議室那一刻,桌上就已經依照順序排好所有 AppWorks 與會者的名片,然後在我介紹自己之前,每個人忙不迭地先自我介紹。與會者除了 Partner 外還有其他多位 AppWorks 同事,作為一個現在經常需要 Interview 的人,我完全可以想像 AppWorks 每一屆要安排數十場創業者的 Interview,每一場的細節要做到如此到位,要花掉團隊多少能量,那場 Interview 讓我覺得很感動,對照我後來與 AppWorks 互動的經驗,這就是 AppWorks 一直以來身體力行的想法,就是打從心裡尊重每一位創業者。

以上,就是我的創業心得分享,也鼓勵早期的創業者們,要從心底找到可以讓你懷抱熱情與使命感的創業題目。

責任編輯:Jocelyn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Yahoo 展開業界最大的生成式 AI 消費者調查,挖掘消費者洞察

「AI」儼然是 2023 年最火紅的名詞,截至十月,市場上已有將近九千個 AI 工具,且持續高速增加中。Yahoo 國際消費者洞察暨數據分析部總監蘇建勳,率領團隊進行「生成式 AI 消費者大調查」,挖掘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洞察。
評論
Photo Credit:Yahoo!
評論

AI 人工智慧,儼然是 2023 年最火紅的名詞,截至 2023 年十月,市場上已有將近九千個 AI 工具,且持續高速增加中。Yahoo 國際消費者洞察暨數據分析部總監蘇建勳,率領團隊進行「生成式 AI 消費者大調查」,挖掘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洞察。

無庸置疑!AI 已經置入人類的日常生活

AI 將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早起床、運動、工作、午餐、瀏覽網站等,都有結合 AI 的應用,更不用說,在通勤中的歌單、影音 Video、推薦書單,都有 AI 著墨的痕跡,可口可樂更甚至在 2023 年九月,發表了人類與 AI 共創的未來可樂 Y3000。

從金流來看,2023 年第一季,生成式 AI 領域就吸引了百億美元的投入,是 2022 年全年度四倍的資本投資,其中以介面、文字與視覺上的應用,是最吸引創投的三個主要應用領域。但就細部來看,許多領域尚未出現優勢領先者,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幾年,AI 有如戰國時代,持續競合,在未來還有更多改變。

Photo Credit:Yahoo

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使用 多集中在工作、學習上

回到台灣,用戶和市場對持續發展中的 AI 皆充滿期待,為了瞭解台灣消費者對生成式 AI 的看法,Yahoo 在 2023 年九月透過網路問卷調查,針對台灣 13 歲以上的消費者,搜集近八千個有效樣本數,這是台灣在 2023 年對消費者進行的最大樣本數調查。

Photo Credit:Yahoo

首先,在參與調查的消費者中,有半數曾經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工具其中 11% 經常使用

根據調查發現,有半數參與調查的消費者曾使用過生成式 AI 工具,相近於日本的 56.5%、新加坡 54.4%、瑞典 54.3%,而其中有 11% 是經常使用、25% 偶爾使用。

Photo Credit:Yahoo

最大的應用則集中在查詢疑問解答(49%)上。同時,除了工作及商務事務(42%)的應用;生活上,消費者也期待生成式AI工具應用在旅遊行程建議(43%)、健康諮詢監控(40%)與投資財務規劃(39%)領域的使用。 此外,從各年齡層分佈中也觀察到,年輕族群經常使用的比例較高,Z 世代使用者(13-24 歲)中有近 3 成是經常使用者、千禧世代(25-40歲)則為 1 成 。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的用戶尚未使用個人化的應用,因此調查近一步探究,除了工作用應用,消費者想在哪些領域應用 AI?得到的結果是:旅遊、健康與投資三個領域。

Photo Credit:Yahoo

消費者正面看待 AI 生成的內容,但不能缺乏規範與監督

當 AI 生成的內容開始進入人類的生活中,台灣消費者又是如何看待?有 68% 認為無法完全取代人工生成的內容,有 55% 認為在不久的將來將取代人工內容。

最受消費者青睞的是 AI 生成 + 人工的內容,無論是「AI 生成 + 人工驗證」,或是「人工生成透過 AI 建議強化」,都有六成的接受度,甚至比「純人工產出」(55%)的偏好還高,但是只有 25% 的消費者可以接受「純 AI 產出」的內容。

Photo Credit:Yahoo

就內容種類而言,電影、影音、音樂、藝術作品,消費者對 AI 生成內容的接受度較高,但是個人原創相關的內容,例如小說、動漫、論文報告、Podcast 的接受度就偏低了。

Photo Credit:Yahoo

普遍來說,台灣消費者對 AI 生成內容的接受度高,但 63% 認為「AI 內容和當前其他社會及政治問題一樣令人擔憂」,像是透過 AI 創造的假新聞、假訊息、影音、音檔、改編故事,用來誤導或愚弄用戶,都十分令人擔憂,有 78% 消費者就認為「與人工內容相同,AI 生成內容需要規範與監督」。

Photo Credit:Yahoo

媒體使用 AI 消費者最在意「事實查核」

當媒體使用 AI 時,消費者在意什麼?首先,台灣消費者最在意「事實的查核」及「有沒有完整的人工審查監督機制」,另外,「數據的公正性」和「使用上的規範」也是消費者重視的,「完整的員工教育」和「透明揭露」,消費者不排斥 AI 內容,但特別在意媒體有沒有告知內容是由 AI 生成的。

Photo Credit:Yahoo

Yahoo 奇摩新聞創新實驗:生成式 AI 與人工智慧結合,即時編輯總統候選人全方位政見

作為廣納各方新聞來源的聚合平台,Yahoo 奇摩新聞致力以可信賴的科技技術服務讀者,今年的總統大選特輯,Yahoo 奇摩新聞首度嘗試運用生成式 AI、與既有智慧新聞彙整技術整合,在每日海量的新聞報導資訊中,即時生成、歸納出各方參選人在各項重要話題上的觀點看法,如:兩岸關係、居住正義、能源政策、經濟發展、教育文化、勞工權益、育兒福利、年金改革等,讓用戶更快速掌握參選人全面的政見,幫助用戶做投票決策的參考。為確保在生成式 AI 實驗嘗試的應用上保持可信賴、確實等價值,編輯團隊輔以審查把關,同時蒐集網友回饋,即時做出相對應調整。

Photo Credit:Yahoo

 AI 人工智慧一直以來都是 Yahoo 的 DNA 之一,從 Yahoo 的首頁、郵件、廣告產品、電商體驗,長期都有將 AI 應用在自身產品的經驗,因此 Yahoo 在使用 AI 工具時,強力堅守「提供更好體驗」、「更聰明算法與性能」、「透明與問責」和「數據安全與保護客戶」的四大準則,希望以 AI 帶給帶給用戶與客戶更好的體驗與成效。

AI 帶來便利的同時 不能缺少人性化

總結來看,我們可以肯定生成式 AI 的內容將擴及消費者日常生活,同時消費者期待媒體負責任的使用 AI,媒體與消費者間的信賴感變得更加重要,最重要的是,即便 AI 帶來許多便利,但不能缺少人性化,消費者相信人工監督和人類原創才能創造最好的結果。

2023 Yahoo 生成式 AI 消費者大調查:下載連結

本文章內容由「Yaho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