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於週三在部落格中宣布其虛擬電信服務 Google Fi 將要改名,並加入一些新功能。新名稱改為「Google Fi Wireless」,明確展現出服務的重點在於提供無線網路服務,是 7 年來第三次大更新。
Google Fi Wireless 會為潛在客戶提供免費的 7 天試用期,用戶可確認服務是否為所需,硬體則需要一部支援 eSIM 且能與 Google Fi Wireless 相容的手機。
Google Fi Wireless 的新功能包括除了支援 Pixel Watch 之外,也將支援三星的 Galaxy Watch 5,讓智慧手錶在不需要手機下也能連接網路。同時 Google 也將智慧手錶支援功能擴展至 Simply Unlimited 方案,過去只有 Unlimited Plus 和 Flexible 方案中能使用,且三個方案都不需額外為智慧手錶功能付費。
不過 Simply Unlimited 套餐的三門號方案價格有所上升,每月費用增加了 5 美元。
另一大功能是若為現有的 Google Fi Wireless 帳戶添加新門號或註冊新服務,則有資格獲得免費的 Pixel 6a、三星A14 或 Motorola 的 Moto G Power 手機。而手機費用將在 24 個月的時間裡每月通過帳單 credits 來報銷。
同時,Google Fi Wireless 的 App 也進行更新,讓用戶可添加新成員進共同方案中,並限制哪些人可以給方案中的小孩用戶打電話或傳訊,確保只有受信任的電話號碼才能與孩童通訊。
回顧自行打造商城的契機和持續經營的原因,大新書局資訊部顧問 Henry 說明,除了優異的銷售表現和自營不需被抽成的優勢,最主要是得以「親手掌握會員資料」。他進一步透露,因為手握商城網站數據,所以「行銷團隊可拿 SQL 資料庫產出的報表進行分析跟銷售」。藉由長年積累的龐大資料洞悉消費者輪廓與需求,以數據驅動行銷策略制定,更精準地滿足使用者需求。
Photo Credit:大新書局
大家的日本語書籍內容
降低延遲與維護成本,以 Google Cloud 共創讀者、書商雙贏
Google 在台灣設立的資料中心於 2013 年底啟用,當時正好是大新嘗試以網路商城開拓線上銷售的時刻,而這座資料中心也成了大新導入 Google Cloud 的決定性因素。Henry 透露網站上線之初用的是台灣本土的雲端服務,但「他們的系統比較不穩,常常三不五時就關機或斷線。」為讓讀者擁有更好的購書體驗,大新藉著改版機會一舉遷移至 Google Cloud 並收穫顯著成效,「以前官網讀取差不多要等 3、4 秒,現在幾乎 1、2 秒就跑出來了。」享有地利之便的資料中心讓延遲的毫秒數大幅降低,讀者購書的等待時間也直接減半。
除了讀者購書體驗獲得改善,站在書商立場的 Henry 也坦言,一般中小企業不可能有心力去控管實體機房的濕溫度和電力,自架商城往往會帶來加重的 IT 負擔,但 Google Cloud 這樣的公有雲服務為他們開啟一扇新大門。他分享 Compute Engine 上可以隨開隨用的 VM 讓工程師能更輕鬆地維運,「(使用 Google Cloud 後)不用像過去在地端機房要處理自家網路環境問題,一切都能委託 Google 處理。」就算運作出現狀況,也能直接連線進 Google Cloud Console 除錯,有效降低管理上的時間和心力。
Photo Credit:大新書局
大新書局網路商城
借力使力更省力!善用工具與服務支持革新及擴展
除了持續優化內部架構與讀者體驗,大新不忘將目光放在未來的嘗試與發展。Henry 分享除了有意導入 Kubernetes,朝向容器化與分散式架構發展,目前因自建商城擁有大量的產品圖片和會員資料,期望進一步嘗試影像分析等 AI 服務。「我相信直接在 Google Cloud 上點服務來用,絕對比我自己研究簡單很多。」 透過 Google Cloud 各項產品點選即可測試使用的特點,無須耗費額外人力研究,在服務擴展上相對擁有很大的彈性。
因此,Henry 也透露未來若專案有擴展計畫也會架在 Google Cloud 上,不排除會增加與 Cloud Ace 在技術支援上的合作。過去受限於當下規模或技術資源,不少規劃難以立即實現,但借助工具與合作夥伴的支援,大新相信應用槓桿原理也能以有限資源實踐創新與擴張。
挑戰腳步不停歇,持續優化教學資源支持學生跨出舒適圈
從 1960 年成立至今,深耕台灣日語教育超過一甲子的大新未曾停下挑戰自我的腳步。在產品開發上一路從紙本書籍到 CD 、點讀筆及線上影音課程,應用科技提升使用者學習效率;在銷售模式上選擇由線下走至線上,藉由獨立打造商城掌握新時代商機;在業務開展上由日語跨足英語等其他語言,勇於拓展新的語言學習市場;在雲端使用上自本土廠商轉至甫進駐台灣的國外廠商,積極追求使用體驗更佳的服務。60 多年來,秉持著持續開創精神一次次跨出舒適圈,提供使用者更易用、高效的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