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每天觀看 YouTube 時間已超過 85 分鐘! YouTube Brandcast 分享影音趨勢洞察

隨著短影音崛起,在全球 YouTube Shorts 每天平均有 300 億觀看次數、每月有 15 億登錄用戶。
評論
截圖 2022-09-28 下午4.41.08.png
2022 YouTube Brandcast 線上直播截圖
評論

YouTube 於今日於線上舉辦 2022 YouTube Brandcast 年度盛會,集結創作者、品牌主、廣告商共襄盛舉,特別找來博恩、賀瓏、喬瑟夫開場與主持,並由張志祺揭曉年度廣告大賞優勝作品,洞察 YouTube 影音與廣告趨勢脈動。

截圖 2022-09-28 下午2.30.17.png

YouTube 洞察數據 分享三大趨勢

YouTube 大中華區行銷資深總監丁樂恩 Nancy 分享 YouTube 台灣觀眾觀影行為變化,目前 YouTube 已在台觸及超過 9 成 18 歲以上觀眾,而今年 Google 同樣委託益普索(Ipsos)進行調查發現三大影音趨勢,包含:「短影音」、「連網電視」、「影音購物」。Nancy 提到,其實最早在 YouTube 上的影片正是短影音,短影音可說是平台的 DNA。而目前在 YouTube 上其實也都有相對應的工具可使用。

Nancy 也分享本次調查中更多數據,其中發現有 82% 的台灣觀眾同意 YouTube 擁有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獨特內容,也代表著在平台上能為品牌主廣告主帶來更多觸及觀眾的機會。

Nancy 鼓勵品牌可以持續和 YouTube 創作者合作,也可以開設自家的頻道經營,透過 Google 的自動化定向技術,善用 YouTube 和觀眾培養更多深度互動。

YouTube 觀影習慣改變 品牌著力行銷策略

首先,短影音崛起,在全球 YouTube Shorts 每天平均有 300 億觀看次數、每月有 15 億登錄用戶。Shorts 推出一年來,越來越多創作者與藝人透過短影音和粉絲互動,Nancy 觀察在平台上有越來越多的 Challenge 挑戰賽出現,比方 #MyBTStory 挑戰迅速風靡全球,歌手周興哲和周杰倫也製作 Shorts 和歌迷交流。不僅如此,長短影音也出現交叉,調查也發現在台灣,18 到 24 歲的年輕人,觀看長、短影音會先選 YouTube。

截圖 2022-09-28 下午2.08.13.png

再來是連網電視的發展;調查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在電視上看 YouTube 就等同於看電視,而且 YouTube 觀眾在連網電視上收看長影音的時間,比去年增加超過九成。光是在今年 6 月,台灣人每天觀看 YouTube 的時間已經超過 85 分鐘,最多的人也是選擇在晚間 8 點到 11 點透過電視觀看。

截圖 2022-09-28 下午2.07.56.png

Google 台灣業務總監 Peter Tsai 分享廣告佈局從古至今的變革,如今來到跨螢世代,有越來越多的品牌透過消費者做溝通,不論是 mass marketing 或是分眾行銷,品牌主可以透過定向工具鎖定族群。今年 YouTube 也邀請到富邦、微星科技、雅詩蘭黛、神來也等品牌分享成功案例,透過他們的分享可以發現運用影音、廣告工具,為他們帶來更高的商業效益。

雅詩蘭黛品牌總經理 Lynn 分享雅詩蘭黛的明星商品小棕瓶透過三大策略,包含:招募新客、創新嘗試與全漏斗影音策略佈局全通路,讓主打商品小棕瓶能維持市場霸主地位,過去三年美妝品在網路銷售持續成長,增加超過 41%。

利潔時台灣行銷部長 Doris 也分享他們的保健食品 Move Free 益節如何佈局行銷策略並打造共感素材,包含 Creator Connect、場景行銷、跨螢行銷等密集溝通加強觸及,利用 Google 上的 VAC+SEARCH,讓產品忠誠度本身就高的商品持續拓展新客群。

透過他們的分享也能關注 YouTube 對購物的影響力,YouTube 越來越多產品開箱、使用教學、評測和推廣等相關影片,讓 YouTube 成為購物決定的關鍵。

根據調查,62% 的台灣觀眾同意 YouTube 幫助他們決定要買什麼,Z 世代甚至認為 YouTube 是最能幫助他們做出購物決策的影音平台;並有 84% 的台灣觀眾認為,YouTube 影片中的廣告有助認識新品牌或新產品。與品牌攜手合作後看好即看即買體驗的發展性,YouTube 在今年升級 Shoppable Ads,讓 YouTube 影片變成虛擬店面,同時也陸續推出更多 YouTube 的購物功能,串連廣告與原生創作內容,讓消費者能直接在影片上購物。

張志祺揭曉年度廣告大賞優勝作品一共有六大獎項:

  • 「最佳品牌創作者獎」得獎作品:逗陣 Hot 台味
  • 「最佳創意呈現獎」得獎作品:威滅警探系列
  • 「最佳媒體綜效獎 / YouTube 年度大賞」得獎作品:TOWN ACE 全新上市
  • 「最佳行動呼籲獎」得獎作品:2022 Mother 大騙徒
  • 「最佳社會貢獻獎」得獎作品:遠傳用心連結每一份情感

目前也在 Google 官方 think with google 網站公布,有興趣進行案例研究的行銷人、廣告商、品牌主不妨多加參考利用,最後志祺也提醒大家包容性內容的重要性,發布內容之前可以多加思考。在影音廣告素材上可以更加注重多元共融的理念,避免刻板印象內容產生誤會,聆聽多元族群觀點,一同促進正面影響力,打造雙贏的廣告策略。

截圖 2022-09-28 下午4.28.01.png

核稿編輯:Mia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評論
評論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桃園5家青創基地進駐團隊,分別獲得「2023巴黎國際發明展(Concours Lépine 2023)」一銀一銅、「亞洲XR創星金點大賞」評審團大獎、「2023台灣地域振興大賞」新秀獎、「2023日月光社會創新競賽」冠軍等殊榮。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秀麗的山水景緻與原民文化,是北橫旅遊的亮點,除致力打造觀光品牌,桃市府也全力向中央爭取設立「北橫國家風景區」,期盼挹注更多資源,帶動觀光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Photo Credit:TNL Research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Photo Credit:桃園市政府

桃園致力於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平衡,為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願景,扎下穩健根基。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