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轉型】CBAM 將上路,裴有恆籲:台灣企業再不做綠色轉型,可能會被碳稅壓垮!

面對企業迫在眉睫的需求與焦慮,專擅 AIoT 數位轉型的「中華亞太智慧物聯發展協會」理事長裴有恆認為,碳關稅一旦開徵,不符規格的企業可能因不敷成本退出競爭,也可能遭供應鏈捨棄。特別呼籲不在「以大帶小」行業的中小企業即刻行動,繼續觀望恐不樂觀。
評論
中華亞太智慧物聯發展協會理事長裴有恆
評論

Covid-19 疫情意外推動全世界往數位經濟加速發展。許多企業也即刻面對轉型求生存的壓力。然而,除了在追求數位轉型之外,今年(2022 年)6 月 22 日歐盟通過的全球首個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法規,也將在 2027 年 1 月 1 日生效。

面對企業迫在眉睫的需求與焦慮,專擅 AIoT 數位轉型的「中華亞太智慧物聯發展協會」理事長裴有恆認為,「數位轉型」夠不夠快,是否為時已晚?是取決於跟自己競爭對手比較的結果。然而綠色轉型比數位轉型更加嚴苛,碳關稅一旦開徵,不符規格的企業可能因不敷成本退出競爭,也可能遭供應鏈捨棄,特別呼籲中小企業即刻行動,繼續觀望恐不樂觀。

【2022 INSIDE未來日】台灣的蛻變|用數位轉型打造產業護城河

0923.jpeg
  • 中華亞太智慧物聯發展協會理事長裴有恆
  • 著作:《AIoT 數位轉型策略與實務》、《AIoT數位轉型在中小製造企業的實踐》
  • 更多資源:中華亞太智慧物聯發展協會官網

數位轉型策略顧問裴有恆:數位轉型最需要 AIoT 技術

長期協助國內產業訂立數位轉型策略、戰術的顧問裴有恆,具有機械、電腦工程、人工智慧等多項技術背景。留學回台後,在台灣大哥大與神達電腦等企業寫程式、做 IoT 相關研發,早期職涯從軟體業跨足通訊業、再跨足硬體製造業的感應器相關領域。裴有恆謙稱是愛學習的個性使然,就在不斷跨界的過程中,把 AIoT 的所有部分完整習得。

「當別人還不知道 AIoT 是什麼的時候,我就有這方面的相關知識,可以系統化這些數位轉型的基礎知識,並轉變成協助企業訂定策略的角色」。裴有恆自詡為數位轉型傳教士,四處去演講、上課,也自己研究、寫書,希望透過一些科普的知識,讓更多人知道「數位轉型是怎麼回事?」、「它需要哪些技術?」。

講到數位轉型,覺得我這輩子就是為了這件事而來的!

想做數位轉型,談策略:「我在哪裡」、「我可以往哪裡去」?

作為策略顧問,裴有恆在企業還沒有概念時,第一步會先透過演講帶給企業數位轉型概念。理解概念後,依序是訂策略、訂戰術,協助客戶透過一整套循環,在包含技術、商業模式、客戶體驗等的每個環節都清楚了解要做什麼,讓客戶未來能順利邁入執行階段。

德國工業 4.0 訂了一個「工業 4.0 工具箱」,是一套從基礎到進階、分為好幾個階段的流程;而《數位轉型力》一書也提到,從一開始「沒有、數位化、整合、自動化、智慧化」共有 5 個階段,後來被奉為圭臬,成為台灣業界標準。「訂策略」這個步驟,就可以先使用「工業 4.0 工具箱」或《數位轉型力》的模型,幫助企業了解「我在哪裡?」、「我可以往哪裡去?」。

完成策略訂定後,戰術方面,裴有恆認為在轉型過程,從三大利害關係人切入很重要。

  1. 執行者:「AIoT 五層架構圖」。透過系統化的 AIoT 五層架構圖,讓軟、硬體工程師,知道在當中、誰該扮演什麼角色。
  2. 老闆:「商業模式圖九宮格」。公司要賺錢、要先有正確的商業模式。
  3. 客戶:「AIoT情境旅程圖」。供過於求的市場,客戶會選擇誰的體驗比較好?這個體驗回到 AIoT 架構和商業模式的對應該是什麼?

數位轉型夠不夠快?「是跟你的競爭對手比!」

在台灣內部而言,全家超商是零售業的佼佼者;但以世界的角度來比較,全家還有許多可以加強的空間。裴有恆表示,全家的數位轉型跑得比全聯、7-Eleven 快,因此就有適合它生存的空間,但如果要打世界盃,那還要加好幾把勁才有機會。

難道台灣的數位轉型比起世界潮流,落後於人?裴有恆認為,台灣的電子業轉得很好也很快,台積電就是台灣數位轉型的典範,從上個世紀 1990 年代開始做數位化、2000 年後數位優化,現在則明顯是在做數位轉型。因此是否太晚也要看行業,例如服務業像網銀等感覺是比較晚。

再來轉型是否涉及 AI 建模?每個公司需要有自己的模型,而且資料需要時間累積,如果開始時間較晚、建模時間不夠,模型可能就不夠成熟。如果前期很順利,進步到一定程度、也就是模型建好、客製化完成之後,又會再緩下來,這是 AI 建模的特質。

這種情況,時間的早、晚,是指能不能符合這樣的曲線。案例是中國的阿里巴巴(2009 年開始)早於騰訊(2016 年急起直追)做 AI,最後騰訊砸再多錢,也不如阿里巴巴在時間上的累積。

即使一般企業不一定需要做到騰訊或阿里巴巴的程度,也需要了解與自己的競爭對手相比時,自己累積的資料是否足夠、另外是否剛好符合目的所需建模的資料?若要補足,需要補到什麼程度?時間差是多久?

綠色轉型,還在觀望恐來不及!

相較於數位轉型還有時間規劃,綠色轉型確實有「再不做就晚了!」的強烈壓力。為什麼此時談碳排放?

「第一,蔡總統在去年底宣告台灣在 2050 年底要淨零排放,金管會也開始要求明年開始 20 億元以上(過去是 50 億元以上)上市櫃公司要寫永續報告書、2029 年之前所有的上市上櫃的企業,都要揭露碳排放;

第二,這是國際趨勢,像 Apple 這樣的大企業也要求供應鏈;

第三,最重要的是 CBAM (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法規,歐盟開始要求,碳排放大的 9 項產品,包括鋁、鋼、塑膠等等 9 項產品,要進歐盟(國家)的時候要課邊境碳關稅。邊境碳關稅之前最高一公噸升到 90 歐元,如此下來、台灣的中小企業的成本會大增」。

歐盟 2027 年 1 月 1 日要開徵碳關稅,美國則宣稱 2024 年就要開徵。現在檯面上在執業的顧問一百多家,企業就算想積極、國內中小企業超過 150 萬家( 2020 年中小企業處),也可能找不到足夠的顧問。

綠色轉型比數位轉型還嚴苛,我們接到企業很多詢問,來不來得及?我們是在搶時間⋯⋯根據我們協會夥伴、ESG 顧問團的回報,現在接到的案子,客戶都想要綠色轉型。

「很多企業其實沒有 Ready,只知道政府有要求,甚至很多企業以為:是不是找人寫個報告就可以了?」裴有恆憂心忡忡指出,台灣業者的利潤過往常見「毛三到四」,碳關稅若被抽到 3% 成本,就是存亡危機了。或者因為「不合格」,最後公司就被踢出蘋果供應鏈、Nike 供應鏈,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儘管這波要求來得又急又猛,但綠色轉型一定會提到數位優化,因為這一塊是營運卓越、效率提高。比如原本排碳效率不好,本來要排 2 小時(=120 分鐘),效率提高後變成排 70 分鐘。以電力的角度來看,整體就因為效率提高就少排 50 分鐘的碳。

那麼有意願、也有資源的公司該從何開始?

具體來說,可以:「先找聯網的企業。只要一聯網,看到(廠內)所有能量消耗、看到每個地方效率的時候,什麼都還沒做、就針對已知的所有資訊做調整,在產線上至少可以節省 15% 的能量。有了這些資料,再用 AI 最佳化,模型做得好的話、有可能減少到幾十趴的能源。」

「觀念改變」比數位更重要

最後,不論成熟或新創企業,「數位」都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點。裴有恆一再強調,大部分的失敗都來自於「觀念不願意改變」的問題。

身為顧問,接觸過那麼多企業,轉型的成功或是失敗,差別在於要堅持夠久才會成功,因為數位化(時間會很長)、 到數位優化(想法改變了、找到一個新的方向)、最後才會做到數位轉型。因此主導人、或是 CEO 給做數位轉型的人多大權力或支持,就變得很重要。

以「震旦雲」為例,林敬寶總經理自己有心、有藍圖、願意跟客戶合作,數位化、數位優化、到數位轉型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是成功案例。「頭」自己在做、也獲得董事會認可,最後成功了。

另外,像新呈工業這樣的中小企業,資源並不豐富。陳泳睿總經理一接手就開始導入網路賣東西,一步一步做、做了七、八年,前年拿了中小企業磐石獎,去年拿了數位轉型的鼎革獎。「像新呈企業這樣的中小企業,他就花了六年做到優化」。完成了嗎?以裴有恆的角度,新呈工業仍正在進行中,現在全心致力在做綠色轉型。

盧希鵬老師說得好,所謂數位轉型是利用科技、並知道科技未來可以達到什麼樣子,然後我往那個方向去努力。

需要轉型,正是因為走現有的道路,到不了未來那一方,所以要換條路走,而這條路必須要用科技。科技只是工具,但是這條不同的路對很多人來說,是改變原來的習慣。來自疫情的啟示,數位轉型「變革」最大的部分是「人」,「人」既是最大的問題、也是最大的關鍵,人的觀念不改、推廣不會快。裴有恆也提醒企業對轉型要有耐心,排定專案並逐步完善。

核稿編輯:李柏鋒

INSIDE 未來日完整一天豐富論壇,完全掌握數位轉型最新脈動

活動資訊:

  • 活動名稱:【2022 INSIDE未來日】台灣的蛻變|用數位轉型打造產業護城河
  • 活動時間:2022 / 09 / 23 (五)  09:00 - 16:40(08:30 開放入場報到)
  • 活動地點:微風南山 3F 藝文中心(110 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 100 號 3 樓)
  • 活動形式:可選擇線下論壇見面互動、亦可購買線上直播票。
  • 更安排 Q&A 及自由交流時間,藉此創造與會嘉賓間更多合作和深度參與的機會。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公有雲無限儲存時代結束, Synology Drive 如何協助企業掌握成本與資料自主權?

不少企業因為檔案存取的即時性以及同時團隊協作功能,選用雲端儲存解決方案。
評論
評論

顧問公司 GoodFirms 就指出,全球已有 94% 企業正在使用雲端,並將超過 60% 資料存於當中。而這些資料裡面有近一半屬於敏感類型,包括員工和客戶資料、企業財務數據以及知識產權。

然而,近期許多提供無限儲存方案的公有雲廠商,紛紛調整服務條款:Google Workspace 取消了教育和企業的無限儲存方案,2023 年 Microsoft 和 Dropbox 的類似方案同樣跟進結束,導致儲存成本將大幅增加。同時,公有雲端空間潛在的隱私與安全性風險,也逐漸成為企業日益關注的問題,Synology 就收到不少企業用戶反映了類似困擾。

為了滿足企業「最小化儲存空間成本」與「資料所有權」兩項條件,私有雲將是更適合的解決方案。Synology 推出的私有雲檔案平台 Synology Drive,便是運行在企業本地端 Synology 伺服器上,不僅提供高度穩定性和可用性,並可依使用量彈性擴張,消除對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的依賴。以下就列舉 Synology Drive 如何協助企業面對儲存空間需求增長、安全性的關鍵優勢:

輕鬆擴充空間又無須支付授權費,打造企業專屬檔案管理與協作平台

首先,Synology Drive 無須額外支付訂閱費用,組織只須隨著使用需求,購買適合容量的硬體設備即可,就算未來需求成長亦能輕鬆擴張容量,有助於最小化上雲的成本。相較於市售公有雲服務如商用情境常見的 Google Workspace,假設每位用戶都配置 2TB 儲存空間,每月即須支付 360 元,每年就得花費超過 4000 元,還得擔心未來訂閱方案更動、負擔更多成本。

不只免除雲端服務的訂閱費用,以及充足的擴充彈性,企業選擇 Synology Drive 的同時,還能使用一樣免授權費用的 Synology Office,團隊得以更即時且安全地在私有雲上協作,編輯和分享文件、簡報及試算表,加速團隊溝通效率與生產力。

當然,考量到企業仍有部署公有雲的需求,因此 Synology Drive 亦整合了 Synology C2 Storage 和其知名公有雲服務商,企業得以創建混和雲架構,像是雲地之間能輕鬆達成即時同步,甚至是備份資料,保持營運不中斷。

交還資料自主權,並針對檔案版本與分享設計安全功能

下一個優勢,為 Synology Drive 能幫助企業擁有 100% 資料控制權,敏感與機密類型的資料都可掌握在手中,保證其安全性和隱私權。Synology 也提供多種免受權的資料備份服務,幫助 IT 人員在有限預算之下,為寶貴營運資料做好檔案、系統到裝置的多層次保護機制。

另外,資料安全性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Synology 從客戶實際使用情景,預先設計了許多應對功能。例如用戶可回溯資料的特定歷史版本,甚至能永久保存被刪除的檔案,大幅降低檔案遺失或誤刪的風險。Synology Drive 還能為整個資料夾或單一檔案加上浮水印,確認外流來源,甚至碰到裝置遺失時,可遠端移除已同步的資料夾,防止資料外洩。

Synology Drive 提供完整且便利的公開連結設定功能,可以規範外部使用者的權限,並能設置密碼、連結有效期限等安全措施。Photo Credit : Synology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就看中 Synology Drive 上述優勢,替換掉傳統 SMB 服務,建置高度安全且直覺操作的私有雲檔案協作平台。由於單位需長期保存研究資料,勢必需不斷擴充儲存空間,受惠於免授權費的模式,即便高達千人的規模也能符合預算需求。

另外核研所內部合作頻繁,還有許多對外分享檔案需求,而 Synology Drive 可為資料設定精細的權限,區分出檢視、評論與編輯角色,亦可規範外部對象能否下載或刪除、設定開啟密碼與檔案分享的到期日等。該單位就分享,「Synology Drive 的第一個優勢是安全性高,其次是使用的直覺便利性,第三個是價格,過去我們使用過多個品牌,Synology 性價比絕對是最佳的。」

總結來說,面對各大公有雲服務商逐步取消無限儲存方案而來的儲存成本上升,以及資訊隱私性的挑戰,Synology Drive 私有雲儲存解決方案具備擴充彈性、100% 資料自主權,且無需支付授權費,即可享有便於企業協作、共享,且能在客戶端與伺服器端安全同步資料,更適合為當前企業建置完整的資料儲存與保護架構。

Photo Credit:Synology

本文章內容由「 Synology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