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敷成本只能減班?日靜岡縣首測「夜間自駕巴士」上路,探討非都會區運載效益

遠見雜誌「城市學」日前探討台灣公路客運雪崩式倒閉議題,指出自 2011 年至去年底為止,公路客運路線從 855 條、砍半僅剩 433 條。營運逾百年的新竹客運也傳出不再繼續經營。台灣客運業受疫情影響、乘客縮減,原本嚴峻的經營環境雪上加霜。
觀察日本近十餘年來鄉村人口「過疏」問題,同樣面對公車與客運業的營運問題。靜岡縣作為大眾運輸課題的對策,導入自駕巴士、本月開始上路實測。在日本,該實測是首度有晚間 7 點後、與夜間的公路行駛測試。盼能緩解地方司機員人力不足、及成本效益問題。
靜岡縣掛川市「自駕巴士」上路實測
靜岡縣內的巴士(公車與客運)目前的駕駛員人數,比起 1985 年高峰時已銳減至僅剩 4 成。而持有法規要求的大型車駕照人員有半數以上都是超過 65 歲以上的銀髮族。因此即使地方政府協助補助業者的經營赤字,也無法解決人力不足的關鍵議題。
靜岡縣於 2018 年起開啟自駕巴士的實驗計畫,一度因為零件接觸不良等問題而中斷。本次實測從 8 月 1 日起、從靜岡縣西部的掛川市開始進行。目標在提高安全性後、於 2024 年正式上路。藉由遠端方式監控、操作車輛,以降低運行的經費。
本次在掛川市的上路實驗,採用 8 人座自動駕駛小巴「掛川茶挑戰號」(かけがわチャ(茶)レンジ号)。從 JR 掛川站往北、以等同自行車的 19 公里以下時速,慢速行駛約 1 公里到「掛川城」。

電動自駕車運作方式
用於實驗計畫的 8 人座小巴,由涉足電動車事業的 TAJIMA MOTOR CORPORATION(株式会社タジマモーター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改造進口電動車(EV)為日本版,自動控制系統則是由客運業者東急、及名古屋大學掌控。實驗運用兩台電動自駕巴士、輪替使用。
自駕巴士上配置有 3 組高性能的 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光學雷達。中文也常稱為「光達」),會追蹤行人與路邊停車等物件的資訊,與事前完成的 3D 行駛路徑地圖加以比對,讓系統自動運作。
此外,車內外共計設置 10 個相機鏡頭,拍攝的周邊影像會由在掛川市役所(公所)的監控中心人員遠端監看。遇到紅綠燈等交通號誌、行人穿越等狀況,若有需要都可以配合切換成手動,由隨車人員協助補足系統。
影像傳輸是使用「5GSA」高速通訊技術。
測試計畫特點
本次上路實測是排定在夜間時段。由於傍晚與夜間、遠端監看的畫面有時不易確認,因此需要透過實驗來確認是否能確保安全。掛川地區預定在較早天黑的冬天會再度實施上路測試,掛川以外的地區,預計 10 月份在伊豆半島南部的松崎町、11月份在靜岡縣東部的沼津市進行實測。
另一個特徵則是靜岡縣排定了各種不同環境條件的場域進行實測,包含居民與觀光客俱多的市街、及持續面對「過疏」問題的丘陵地區等地。另外,未來預期可以由不同的地點遠端監看複數台的車輛。為了解決地方上駕駛人員不足的問題,也希望能盡快轉換為地方政府或企業來運作的服務。
掛川市 DX 推進課的戸塚芳之組長表示,「我們希望思考這項自動駕駛的技術可以如何應用在公共交通與觀光上」。
本次在掛川市的上路實測將運行到 8 月 7 日為止,一般市民均可試乘。
核稿編輯:Mia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延伸閱讀:
- 領軍沙盒實驗!勤崴推動自駕車有成
- 40 億美元訂單!以色列光達新創將供應福斯自駕車技術
- 微軟攜手高科大,發表亞洲首部 Azure AI 驅動自駕車
- 福特、福斯投資的自駕車新創 Argo 一口氣裁掉 5%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