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電子時報黃欽勇:蘋果、Google 自行設計晶片潮,怎麼攪動台灣產業鏈?

2020 年 11 月蘋果電腦執行長 Tim Cook 率領硬體資深副總 John Ternus、Johny Srouji 一票高層發表了全新自家設計的筆電晶片 M1,正式開啟蘋果跟 Intel 揮手告別,全面進入自製晶片的時代。事後證明這不只大幅帶動 Mac 銷量激增,蘋果本身也搖身一變,成為全球設計晶片能力最頂級的科技公司之一。
不只如此,另外好幾間科技鉅子也走上了自家設計晶片的道路。Google 在 2015 年就開始使用自家設計的 TPU(張量處理器,Tensor Processing Unit),對應 TensorFlow 框架大量用在人工智慧服務上;AWS 也在這幾年使用 Arm 架構,做出 Graviton、Inferentia、Trainium 等晶片大幅提升雲端運算效率。
為什麼科技鉅子都紛紛想自家設計晶片?這股熱潮又會怎麼翻動科技業與台灣供應鏈?Arm 架構自帶低成本、高效能、低耗電的特性自然功不可沒,但 DIGITIMES 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半導體業正在默默發生一場由下往上、由應用往製造,Bottom-Up 的「文藝復興」運動。
這場半導體的文藝復興運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能稱為「矩陣時代」。黃欽勇表示,過去推動半導體的市場力量(特別在 x86 掛帥年代)是由上而下的線性關係,但這幾年電動車、國防、工業控制在運算面的需求這幾年內迅速浮現,也讓市場逐漸變成矩陣交錯的多軌面貌。
某種程度上,機器學習正是加速半導體市場多元化的主因之一,自 2012 年人們發現透過 GPU 運算深度學習比 CPU 快上數十倍之後 AI 開始篷勃發展,也讓各個科技大廠跳過 CPU,並嘗試在硬體方面用新的架構加速機器學習運算效力。
「過去台廠的線性供應鏈『毛三到四』,這並不是壞事,只要本夠多、週轉率夠多,還是能創造豐厚的營收;但現在市場需求多元化、客製化,也代表越來越多人會想一改過去高度垂直分工的業態,把需要客製化的部件上下游逐漸統整,從中創造更高毛利。」黃欽勇表示,像中華電信近年攜手大量台廠進軍東南亞就是好例子之一,中華電信在 5G Open RAN 架構下,試圖跟研華、佐臻、中磊等台廠一起推出 5G 的晶片、網通、小基站。
另一個例子則是 metaverse 元宇宙,黃欽勇表示 metaverse 產業由硬體、虛擬世界與交易平台三個部分共同組成。過去用硬體思維思考 metaverse,可能只能看 VR、MR 頭盔性能到底多好,但現在還要一起評估虛擬世界、交易平台各自可以創造什麼樣的使用情境、互相搭配。
這種科技大廠自行設計晶片的風潮對台廠影響力當然不小,黃欽勇計算,蘋果晶圓代工訂單就佔台積電營收約 25%,而台積電又大約佔台灣 GDP 約 6-7% 左右,再加和碩、廣達、鴻海等其他台廠的部分,算下來光是蘋果一間公司就可影響台灣約 2.5% GDP,影響範圍極為龐大。
黃欽勇認為像台積電本身也能算上業界排名第四、第五的封測公司,而且毛利率「應該非常高」,他推測半導體在未來的矩陣時代,80/20 法則(80% 財富由頂尖 20% 企業所創造)將會加劇變為 90/10,能掌握這 90% 財富的公司,也將是逐漸跳脫垂直分工,成為新型態、且擁有巨大整合能力的平台型公司。
加入 INSIDE 會員,獨享 INSIDE 最精采每日趨勢電子報,未來還有會員專屬內容。 點擊立刻成為會員!
核稿編輯:Mia
延伸閱讀:
- 【WWDC2022】蘋果 M2 晶片登場!新款 MacBook Air、Pro 搭載上市
- 【Wired 硬塞】感謝 Apple 的怪獸級 M1 Ultra 晶片,摩爾定律可還沒失效!
- 外媒爆:三星正秘密籌組「夢幻隊」,2025 推新晶片挑戰蘋果 M1!